陳延的職位一經確定,翌日便開始去了戶部上衙。
而後,陳延研究出可做吃食的紅薯一事便被廣而傳播出去,同時傳播出去的還有紅薯的味道以及畝產量。
首先便是應天府百姓知道此事,而後大為震驚,紛紛傳播下去。
一連多日,應天府的百姓們都圍繞著這個話題,絲毫沒有減弱下去的趨勢。
可見,這新的吃食對于百姓們來說是件多麼重要且在意的事情了。
再之後,這件事兒傳播得越來越遠,只不過才半月的時間,紅薯能畝產千斤,飽腹感強,且味道極好一事便傳播至天下。
大梁百姓極少數人相信,但大部分人都持著懷疑的態度。
畢竟,朝廷可還沒有說話呢,這紅薯的事情也只是傳言,並不一定是真實的。
若是真實的,那為什麼朝廷不出來說呢?
大家都秉持著這樣的想法在觀望著。
但內心又無比希望這紅薯一事是真的。
老百姓們最在意的是什麼?
當然是吃食,是能果腹的吃食。
人活在世上就得吃東西,而對于他們大多數人而言,這吃東西一項要求就足夠艱難。
大多數人都是吃不飽穿不暖的。
所以乍然一听到朝廷有官員研究出了一種能果腹,飽腹感強,听說還極好吃的吃食,內心不可能不觸動。
但觸動歸觸動,卻又怕事情是假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道理,他們比誰都明白。
所以,大多數百姓即使內心無比期盼這是真的,也不敢深想。
只得等著朝廷出來說話。
這是大多數百姓們的心思。
而極少一部分的百姓對于紅薯的說辭是欣喜的。
畢竟,他們比普通百姓更加明白一些道理。
這事兒定然不可能是空穴來風的,必定是有一定依據,所以才敢這般說的。
傳言都說了,研究出這能吃的紅薯的人可是馮首輔的弟子,是朝廷的正三品侍郎,不可能有人敢造謠陳侍郎的謠言。
但不管如何,朝廷都應該會出來說話的。
一時間,相信的以及不相信的百姓們都在等待朝廷出來證實這件事情的真偽。
但紅薯的事情在這期間的討論度一直都居高不下,導致天下百姓們都知曉了此事。
甚至北蠻和南疆也知道了此事,不過,也都是在觀望的態度。
對此,其實北蠻和南疆是嗤之以鼻的。
這種吃食要是有,還能等到現在才發現,真是天真極了。
……
待紅薯的事情在大梁發酵得差不多,蕭珩鉞這才正式讓人將紅薯的事情公布天下。
這下子讓人不得不相信了。
畢竟,皇帝都親自出來說話了,這事兒的真偽已經不用說了。
而後,陳延便受到了來自天下各方的關注。
一時間風頭無兩。
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驕傲,他現在沒有別的任何心思,全部心思都在紅薯推廣種植一事上。
這些日子都在算總的紅薯產量以及每個府城能夠分得多少種子種植。
忙得那叫一個焦頭爛額。
因為太忙碌,戶部尚書給了陳延好幾個下屬跟著前去幫忙。
很快,陳延便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東奔西跑之路。
沒辦法,他是紅薯的研究者,亦是紅薯種植推廣的負責人,這事兒他只能是親力親為。
當然了,作為紅薯的研究地點臨川縣,還是自己的老家,陳延自然會格外關照些,分給臨川縣的紅薯種子都比其他地方要多些。
臨川縣的縣令和百姓們那叫一個高興啊!
陳延可是他們縣的,果不其然,上頭有人好辦事。
但,與此同時跟來的也有一些問題。
大多數百姓們當然更加願意相信自己種植了幾十年的糧食,即使產量一般,但是對于接受新事物來說,是非常難的,畢竟思想已經禁錮在那里了。
但為了推廣紅薯種植一事,陳延不得不動員身邊幫忙的官員以及地方官員去給百姓們做思想工作。
這絕對是一件繁雜且辛苦的活兒。
所幸收效不錯,大多數百姓們還是願意相信朝廷,願意相信陳延的。
極少部分不願意相信的,堅持自己的意見的,陳延為了不浪費時間,直接放棄了。
畢竟,大梁你們多府城,如今的紅薯種子也沒有那麼多,你不種有的是人種。
等過幾個月,紅薯收成的時間一到,數據會說明一切。
到時候只會越來越多的人搶著種,根本不需要他像如今這般一個個去動員。
忙碌的時間總是過得非常的快速。
轉眼,紅薯種子已然種下。
但陳延依舊忙碌不已。
中間各地來回奔跑,指導種植,順便派人記錄紅薯成長過程中的一切,包括土壤、水分需求等等。
忙活得不可開交。
而此時此刻的北蠻和南疆自然也清楚了之前大梁說的紅薯一事兒是真的,頓時徹底坐不住了。
這東西他們也想得到。,
可,大梁不可能會讓他們得到的,所以只得動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去獲取了。
對于北蠻和南疆私底下小動作不斷的情況,蕭珩鉞知道後冷笑不已。
吩咐了幾波人去給了一些教訓,順便種植紅薯的地方也加強了守備。
北蠻和南疆手都伸不進來分毫,開始氣急敗壞。
動作越發的大了起來。
蕭珩鉞任由其動作,同時與朝中大臣時刻準備著。
……
轉眼,紅薯收獲的時間便已經到了。
陳延帶領著戶部的官員們分批去各方種植紅薯的府城收割紅薯。
與此同時,北蠻和南疆知道後動作頻頻,但屢次動作皆被阻攔,氣得又開始屢次犯邊。
紅薯于天下如今無疑都是一塊肥肉,北蠻和南疆不可能不想咬一口的。
但,不說蕭珩鉞不會同意,大梁的朝臣和百姓們更加不會同意,這東西就是他們的命。
命能給別人嗎?
顯然不能啊!
將近一月的收割,紅薯的畝產量一出,瞬間震驚天下。
果真如陳延所說那般,土壤肥力一般的地方,紅薯畝產量在一千五百斤到兩千斤左右,土壤肥力好的地方,紅薯畝產量平均都在三千斤左右。
這是怎麼樣的逆天數據,天下百姓們為之嘩然!
因著紅薯種子並不多的緣故,所以今年陳延分布種植紅薯的地方絕大部分都是土壤肥力好的地方,土壤肥力一般的地方,為了做實驗,看數據,所以也種植了,只是只有幾個地方而已。
如今首要之事便是將紅薯的產量提升上來,然後能夠儲存更多的紅薯種子,以待來年種植。
這樣,紅薯種子才會源源不斷,能夠讓大梁百姓每家每戶都能種植上。
“哈哈哈哈!天佑我大梁,陳愛卿真是我大梁的貴人啊!”
太極殿上,蕭珩鉞暢快的笑聲傳遍殿中每一個角落。
殿內眾臣不管是不是一個陣營的人,此刻都高興極了。
這紅薯現世,是大梁的幸事,陛下說陳侍郎是大梁的貴人,實至名歸!
一個個大臣紛紛開始在太極殿內說起了陳延的好話來。
遠在千里之外的陳延並不知道太極殿內君臣知道紅薯的畝產量後,自己被眾臣各種恭維和佩服。
“陳愛卿此舉功勞甚大,為大梁的江山社稷做出了巨大貢獻,更為百姓們獲得了更多生存下去的機會,朕得好生想想,該賞賜給陳愛卿什麼,才不算是辜負了咱們大梁的功臣之心啊!”
隨著蕭珩鉞此話一出,整個太極殿內鴉雀無聲。
眾臣開始面面相覷。
陛下這意思,是陳侍郎的最後獲封什麼,由他一人決定,並不打算與眾臣商議,在場大臣們明白了陛下的意思了。
進獻紅薯之功甚大,在場眾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所以眾人都猜測,陳延最後最少也會得一個伯爵的身份。
伯爵身份啊!
這可是多少人幾輩子都得不到的爵位,而對于陳延如今來說,卻是唾手可得。
現場不少人內心感嘆但卻又說不出什麼反駁的話來。
畢竟,陳侍郎此舉當真是造福了萬千黎民百姓的,事實擺在眼前,由不得眾臣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