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略記

第381章 西漢大臣徐晏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緩安甫 本章︰第381章 西漢大臣徐晏

    徐晏者,西漢宣帝朝大臣也,其籍里、家世及早年行跡皆湮沒于史,唯《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其于五鳳元年公元前57年)拜為大鴻臚,躋身九卿之列,方為後世所知。大鴻臚一職,始于秦之典客,漢景帝時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始稱大鴻臚,位列九卿,秩中二千石,掌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凡諸侯王入朝、封拜諸侯、少數民族朝貢、接待外國使者、主持諸侯王喪葬禮儀等事,皆屬其轄,實為西漢中央政府處理外交與民族事務之核心官職,非親信重臣不能任之。徐晏能居此位,足見其于宣帝一朝,德望、才學或行政能力必有過人之處,深得朝廷信任。

    漢宣帝劉詢,乃西漢中宗之君,其在位期間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承武帝、昭帝之余緒,勵精圖治,整飭吏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又降服匈奴,囊括西域,開創“孝宣中興”之局。五鳳元年,正是宣帝統治中期,國家政局穩定,社會經濟漸趨繁榮,但邊疆民族事務仍紛繁復雜——匈奴內亂已歷數年,呼韓邪單于與郅支單于分立,彼此攻伐,匈奴部落或降漢、或遷徙,漢朝需妥善處置降附匈奴貴族,協調各方關系;西域諸國雖已納入西域都護府管轄,然小股勢力叛亂、諸國間紛爭仍時有發生,需中央遣使安撫、調解;此外,關東諸侯王國雖經武帝“推恩令”削弱,然諸侯入朝覲見、爵位承襲等禮儀事務仍需嚴格規範,以防諸侯勢力再生事端。徐晏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任大鴻臚,肩負起為宣帝處理四方藩屬與諸侯事務的重任。

    觀西漢大鴻臚之職責,首要者為接待諸侯與藩屬使者,主持朝會禮儀。五鳳元年前後,匈奴呼韓邪單于已顯露降漢之意,其部落貴族或先遣使者入漢通好,徐晏身為大鴻臚,需依漢廷禮儀,引導使者覲見宣帝,安排其食宿,傳遞雙方訊息。《漢書•匈奴傳》載,五鳳二年公元前56年),匈奴呼累單于率眾降漢,宣帝“封呼累單于為列侯”,此類降附貴族的封爵儀式,必由大鴻臚主持——徐晏需先核驗降者身份、降附誠意,再擬定封爵禮儀流程,引導降者拜受爵位,同時向其宣示漢廷威德與懷柔政策,既彰顯漢朝天朝上國之地位,又安撫降者之心。此外,西域諸國如烏孫、龜茲等,常遣使者入漢貢獻方物,徐晏需負責接收貢品,核驗數量與質量,再引使者面見宣帝,奏報諸國近況;若使者有請求,如請求漢朝出兵助其平定內亂、請求聯姻等,徐晏需先與相關部門商議,再將意見奏請宣帝裁決,充當漢廷與西域諸國溝通之橋梁。

    其次,大鴻臚掌諸侯王朝聘、喪葬之事。西漢自“七國之亂”後,諸侯王國權力雖被大幅削弱,但諸侯王仍為宗室貴冑,其入朝覲見之禮儀、頻次,以及死後喪葬規格,皆由大鴻臚統籌。需明確的是,五鳳元年前後,宗室中對皇權仍存潛在威脅者,非宣帝之弟宣帝為漢武帝曾孫,無同父弟),而是漢武帝第四子、宣帝的叔祖父——廣陵王劉胥。劉胥于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王,封地在廣陵今江甦揚州),其人身材高大、力能扛鼎,卻行事驕縱、不守禮法,自昭帝時便對皇位抱有覬覦之心,常暗中以巫蠱之術詛咒在位君主,至宣帝朝此行為仍未停歇。徐晏任大鴻臚期間,若劉胥依制入朝,其需嚴格規範劉胥的覲見禮儀——從入長安城門的導引,到朝見宣帝時的站位、跪拜、奏對,皆需依《漢儀》而行,既體現宗室親族之誼,又凸顯君臣尊卑之別,以防劉胥借禮儀疏漏試探皇權、滋生事端。此外,若有旁支諸侯王薨逝,徐晏需奉宣帝之命,前往諸侯王國主持喪葬儀式,核定儀仗、陪葬品數量,監督王國官吏處理喪事,確保不逾制、不違禮,維護宗室秩序。

    再者,大鴻臚需參與制定邊疆民族政策,處理民族糾紛。五鳳元年,匈奴內亂加劇,“五單于爭立”之局初現,漢朝朝堂之上,關于如何處置匈奴降者、是否出兵干預匈奴內亂,大臣們意見不一。徐晏身為掌管民族事務的九卿,必參與此類廷議——他可基于日常接待匈奴使者、掌握匈奴內部動向的經驗,向宣帝進言,如建議對降附匈奴貴族采取“封侯賜爵、就地安置”之策,以吸引更多匈奴部落歸漢;對仍在觀望的匈奴單于,則采取“遣使安撫、示以威德”之法,避免其與漢朝為敵。此外,西域諸國間若因領土、財物發生紛爭,如莎車與于闐爭地,西域都護府奏報中央後,宣帝可能命徐晏與西域都護府官員商議解決方案,或遣使前往西域調解,徐晏需擬定調解文書,明確漢朝立場,確保西域諸國遵守漢廷裁決,維護西域穩定。

    除上述核心職責外,大鴻臚還下轄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等屬官,徐晏任內,需整頓屬官隊伍,規範屬官職責。行人令掌迎送賓客,譯官令掌翻譯外國語言文字,別火令掌宮廷炊事防火,郡邸長丞掌各郡國在長安的官邸。徐晏需確保譯官準確翻譯外國使者言語,避免因翻譯失誤導致外交誤會;監督行人嚴格依禮儀迎送賓客,不使漢廷顏面受損;督促別火令與郡邸長丞做好宮廷防火與郡邸管理,保障朝廷日常事務與諸侯、使者住宿安全。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載,西漢後期大鴻臚屬官多有增減,徐晏任內雖未見屬官調整記載,然其必對屬官進行日常考核與管理,以保證大鴻臚府衙高效運轉。

    值得注意的是,五鳳元年至二年,宗室與邊疆事務多有交織︰一邊是徐晏主持匈奴降者封爵、規範諸侯禮儀,另一邊是廣陵王劉胥的謀逆跡象逐漸暴露——五鳳二年,劉胥詛咒宣帝之事被揭發,宣帝派廷尉審訊,劉胥最終自殺,封國廢除。此事件中,徐晏雖未直接參與審訊,但作為掌管諸侯事務的大鴻臚,其此前對劉胥入朝禮儀的嚴格把控、對諸侯動向的關注,實則為皇權穩定提供了間接保障,避免劉胥借禮儀場合傳遞謀逆訊息或煽動宗室。

    徐晏任大鴻臚的具體時長,《漢書》未明確記載,僅知五鳳元年其始任此職,至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百官公卿表》載“弘農太守韋賢為大鴻臚”,由此推斷,徐晏任大鴻臚約四年。在這四年間,西漢邊疆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匈奴呼韓邪單于于甘露元年遣子入漢為質,正式降漢;西域都護府所轄諸國愈發臣服,絲綢之路暢通無阻;關東諸侯王國因劉胥事件後,宗室監管更嚴,無重大叛亂。這些成就的取得,雖得益于宣帝的英明決策與漢朝長期的軍事威懾,然徐晏作為大鴻臚,在接待匈奴降者、調解民族糾紛、規範諸侯禮儀等方面,必付出諸多努力,為“孝宣中興”局面的鞏固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遺憾的是,《漢書》除記載徐晏任大鴻臚一事外,未提及其一言一行、具體功績,更未載其卸任後的去向與結局。或因西漢後期史料散佚,或因徐晏行事低調,無驚天動地之舉,故不為史家詳載。然觀西漢歷史,九卿皆為朝廷重臣,其任內所為,雖未必皆能載入史冊,然必與國家治亂興衰息息相關。徐晏以大鴻臚之職,于宣帝中興之世,默默處理四方藩屬與諸侯事務,維護漢朝與周邊民族的關系,規範宗室禮儀秩序,其功雖不彰顯,然亦不可磨滅。

    史家司馬遷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西漢諸臣中,如衛青、霍去病之流,以軍功彪炳史冊;如董仲舒、公孫弘之輩,以思想、政治成就名垂後世;而徐晏之屬,雖無顯赫功績,然身居九卿,恪盡職守,實為漢朝官僚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正是無數如徐晏這般的官員,在各自崗位上默默耕耘,方撐起西漢王朝的統治大廈,成就“孝宣中興”的盛世。徐晏之名,雖僅見于《漢書》寥寥數字,然其大鴻臚之職,及其所處的歷史時代,已足以讓我們想見其當年在朝堂之上、外交場合中,為漢朝四方安定奔波忙碌的身影,亦足以讓我們將其視為西漢中期官僚群體的一個縮影,載入西漢歷史的長卷之中。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徐氏略記》,方便以後閱讀徐氏略記第381章 西漢大臣徐晏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徐氏略記第381章 西漢大臣徐晏並對徐氏略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