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略記

第378章 北魏末權臣徐紇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緩安甫 本章︰第378章 北魏末權臣徐紇

    北魏末年,風雲激蕩,朝政在各方勢力的傾軋下搖搖欲墜。在這一混亂的歷史時期,有一人以其獨特的發跡與衰敗歷程,成為那個時代政治亂象的生動寫照,他便是徐紇。

    徐紇,字武伯,出身于樂安郡博昌縣的寒門之家。在北魏那個極為看重家世門第的時代,寒門子弟想要出人頭地,談何容易。然而,徐紇自幼好學,對名理之學頗有鑽研,且擅長文辭,憑借自身努力在察舉孝廉中脫穎而出,對策及第後,被北魏高祖提拔為主書令史,由此踏入仕途,成為北魏官僚體系中最底層的一員。這看似是他平步青雲的開端,卻也飽含著寒門子弟在士族門閥主導的官場中掙扎求生的艱辛。

    初入官場,徐紇便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敏銳性。當時,宣武帝的寵臣趙修權勢滔天,徐紇看準時機,極力諂附趙修。在趙修的舉薦下,他順利升任中書舍人,後又遷任通直散騎侍郎,從一個微末小吏迅速躋身中樞機要部門,品級也得到大幅提升 。這段經歷,不僅讓徐紇嘗到了攀附權貴的甜頭,也深刻影響了他此後的政治生涯,使他認定權力的獲取需依靠依附強者,道德與操守在官場進階之路上不過是可有可無的點綴。

    好景不長,趙修因恃寵驕恣、驕奢淫縱,引發眾怒,最終倒台。徐紇作為趙修黨羽,受到牽連,被流放至𡓨@苯窀仕嗔儐模┐嘁邸U舛孕戽此滴摶墑淺林卮蚧鰨 鞣磐局校  姓嘰蠖嗨廊ュ 雌窘柰縝懇庵淨盍訟呂礎T 保 戽ぐ匆貨瓴徽瘢 鞘笨坦刈 怕逖艫惱尉質疲 卻 皆倨鸕幕帷br />
    命運的轉折出現在宣武帝去世後,孝明帝即位,清河王元懌掌權。徐紇通過同鄉賈思伯的引薦,成功投靠元懌,得以重返洛陽,擔任黃門侍郎。重回權力中心的徐紇,深知自己地位不穩,于是在元懌面前極盡諂媚之能事,不僅卑躬屈膝,還利用自己的文辭能力,代元懌草擬文書、決斷政務,逐漸成為元懌身邊的得力助手,也借此鞏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然而,北魏政壇風雲變幻,正光元年520年),胡太後被妹夫元叉與宦官劉騰發動政變囚禁,元懌也被誣陷謀反慘遭誅殺。徐紇審時度勢,立刻拋棄元懌,轉而投靠元叉。為表忠心,他自願外放為雁門太守,遠離權力核心,實則是在等待時機。在雁門任職期間,徐紇表面上兢兢業業處理政務,贏得當地百姓的好感,實則暗中結交元叉親信,為自己日後重返洛陽鋪路。

    隨著元叉專權日久,其暴虐淫亂、失盡人心的行徑愈發凸顯,胡太後抓住機會,聯合孝明帝發動政變,成功復位,元叉被賜死。徐紇憑借之前在地方積累的聲譽,以及曾是元懌下屬的身份,再次獲得胡太後的重用,官復原職並兼任領軍將軍司馬。此後,徐紇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歷任中書舍人、給事黃門侍郎等要職,最終總攝中書、門下二省事務,軍國詔令皆出自他手,成為北魏實際上的權臣。

    胡太後重新攝政後,徐紇深知要想長久保持權勢,必須尋找更穩固的靠山。此時,胡太後的寵臣鄭儼進入了他的視野。徐紇與鄭儼一拍即合,結成政治同盟,時人謂之“徐鄭”組合。鄭儼憑借胡太後的寵信掌控後宮,徐紇則通過草擬詔令操縱朝政,兩人互為表里,將朝廷大權牢牢掌握在手中,“勢傾內外”。據《魏書》記載,徐紇“有機辯,善承顏色,終日處理公務不疲”,他在處理政務時確實展現出了過人的精力與才能。每當朝廷有緊急詔書需要起草,他能同時命令幾個屬吏執筆,自己則時而在地上踱步,時而臥于榻上,分別向每人口述詔書內容,幾篇詔書很快就能完成,且條理清晰、合乎事理,連當時以文學著稱的黃門侍郎王遵業、王誦等人,有時也不得不為他秉筆,听從他的指授。

    但在這勤政表象的背後,是徐紇對權力的極度貪婪。他利用手中職權,大肆賣官蠰爵,將朝廷官職明碼標價,只要肯出錢,無論才能品行如何,皆可入朝為官,時人諷其行徑如同“白晝劫賊”。他還妒賢嫉能,排斥異己,凡是對他權力構成威脅的人,或是不願依附他的正直之士,皆被他想方設法打壓排擠,使得北魏朝廷烏煙瘴氣,政治愈發腐敗黑暗。

    隨著孝明帝元詡逐漸成年,他與胡太後之間的權力矛盾日益尖銳。孝明帝不滿胡太後的專權,更對徐紇、鄭儼等人把持朝政深感厭惡,試圖奪回大權。為了鞏固自身地位,胡太後在徐紇、鄭儼的慫恿下,開始系統性清除孝明帝的親信勢力。他們先是誣陷孝明帝的寵臣谷士恢謀反,將其處死;繼而派人刺殺孝明帝身邊的僧人海蜜多,以斷絕孝明帝的耳目。面對母親的步步緊逼,孝明帝忍無可忍,密召爾朱榮率軍入京“清君側”,企圖借助外部勢力鏟除徐紇、鄭儼等人。然而,消息不幸泄露,孝明帝陷入絕境。

    武泰元年528年)二月,徐紇與鄭儼眼見形勢危急,為求自保,竟向胡太後獻策︰“若不早圖,禍將及矣”。三人合謀後,徐紇親自調制鴆酒,由胡太後強令孝明帝飲下,年僅十九歲的皇帝就此暴崩于顯陽殿。這一弒君惡行徹底激化了北魏的統治危機,成為北魏走向覆滅的重要轉折點。爾朱榮得知孝明帝被殺後,以“為孝明帝復仇”為名,起兵進逼洛陽,引發了震驚天下的“河陰之變”。胡太後與幼主元釗被沉河處死,兩千余名北魏宗室及朝臣慘遭屠殺,北魏政權名存實亡,陷入了更加混亂的局面。

    在“河陰之變”前夕,徐紇已預感到大禍臨頭。他深知自己罪孽深重,一旦落入爾朱榮手中,必死無疑。于是,他矯詔打開驊騮廄,盜取御馬十匹,趁著夜色向東逃竄,投奔泰山太守羊侃。在羊侃帳下,徐紇故技重施,憑借自己的機辯之能,力勸羊侃反叛北魏,歸附南朝梁。羊侃最終率部南投,但徐紇卻在關鍵時刻臨陣脫逃,獨自渡江投奔梁武帝蕭衍。

    在南朝,徐紇雖獲授官職,卻因名聲狼藉,難以在當地立足。他的所作所為早已傳遍大江南北,無論是北魏舊臣還是南朝新貴,都對他的為人不齒。徐紇在南朝的日子並不好過,最終在歷史記載中銷聲匿跡,其結局成謎,無人知曉他最終魂歸何處。

    徐紇的一生,宛如在權力的驚濤駭浪中苦苦掙扎的孤舟。他出身寒門,卻懷揣著對權力的熾熱渴望,毅然決然地踏上仕途之路。

    徐紇天資聰穎,機智過人,且文采斐然,這些優點在他初入官場時為他贏得了不少贊譽和機會。然而,他並未滿足于靠真才實學來獲取晉升,而是迅速領悟到權術的重要性,並毫不猶豫地將其運用到極致。

    在北魏末年的政治舞台上,徐紇如流星般短暫地閃耀。他憑借著自己的機敏和不擇手段的權術,在官場上左右逢源,步步高升。然而,他的貪婪、諂媚與殘忍也逐漸暴露無遺。

    徐紇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搜刮民脂民膏,對同僚和下屬也是極盡諂媚之能事。他對上阿諛奉承,對下則專橫跋扈,其手段之卑劣令人發指。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徐紇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無治理國家之大才,好小伎,專以諂媚為務。”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徐紇的本質——他雖然在權力的游戲中暫時得逞,但卻缺乏真正治理國家的才能和品德。

    徐紇的所作所為不僅讓他失去了人心,也加速了北魏的滅亡。他的故事,是北魏末年政局混亂、小人得志的一個典型寫照。透過他的人生軌跡,我們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的黑暗與腐朽,感受到歷史的無情與滄桑。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徐氏略記》,方便以後閱讀徐氏略記第378章 北魏末權臣徐紇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徐氏略記第378章 北魏末權臣徐紇並對徐氏略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