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略記

第342章 漢和帝治河都水丞徐尚卿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緩安甫 本章︰第342章 漢和帝治河都水丞徐尚卿

    在東漢水利發展的脈絡中,徐尚卿的名字雖未如王景般顯赫,卻以其在汴渠治理中的具體實踐,成為漢和帝時期水利工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作為治河都水丞,他的工作聚焦于河道勘測與工程實施,為東漢初年黃河、汴渠水患的緩解了關鍵技術支撐,其事跡雖散見于史載,卻折射出古代水利官員“道法自然、因地制宜”的治河智慧。

    東漢初年,黃河流域歷經王莽之亂後,河道失修、水患頻發,其中汴渠(連接黃河與淮河的重要漕運通道)的淤塞尤為嚴重。據《後漢書》記載,自西漢末年以來,黃河多次決口,“河、汴決壞,久不復修”,不僅淹沒農田、危及民生,更阻斷了朝廷賴以運輸糧食和物資的漕運生命線。漢明帝時期,王景受命主持大規模治河工程,“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初步穩定了黃河河道與汴渠航運。至漢和帝時期,隨著時間推移,汴渠部分河段再度出現淤積、地勢變遷等問題,亟需專業官員進行勘測與疏浚,徐尚卿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登上治河舞台。

    徐尚卿的官職為“治河都水丞”,隸屬于漢代主管水利工程的“都水使者”系統。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都水丞為都水使者的屬官,秩六百石,主要負責具體水利工程的規劃、勘測、施工監督等事務,相當于現代的工程技術主管。在汴渠治理中,其職責聚焦于兩個核心一是“測地勢”,即通過實地勘察,掌握河道上下游的地形高差、泥沙淤積程度、水流速度等關鍵數據;二是協助制定疏浚方案,確保工程符合“因勢利導”的原則,避免過度改造自然而引發新的水患。

    《後漢書•王景傳》明確記載“遣都水掾徐尚卿測地勢”,這短短九字,濃縮了徐尚卿在汴渠治理中的核心工作。所謂“測地勢”,並非簡單的地形觀察,而是一套系統的水利勘測技術。東漢時期的地形測量已形成成熟技術,徐尚卿可能使用“準”(類似水平儀)測定地勢高低,用“繩墨”標注河道走向,結合“步測”(以步為單位丈量距離)記錄數據,最終繪制出簡易的河道地形圖。這種方法雖簡陋,卻能精準反映汴渠沿線的坡度變化與淤積分布,為疏浚工程科學依據。從史料語境推斷,徐尚卿的勘測覆蓋汴渠主干道,尤其是滎陽至睢陽(今河南商丘)段——這一區域既是漕運核心區,也是泥沙淤積最嚴重的地段。他需逐一記錄河道寬窄、水深、堤岸穩固程度,以及沿岸湖泊、支流的匯流情況,為後續“裁彎取直”“清淤拓深”等工程措施決策基礎。基于勘測數據,徐尚卿協助制定了汴渠分段疏浚方案對淤積嚴重的河段進行人工清淤,拓寬河道以增強行洪能力;對堤岸薄弱處進行加固,采用“夯土築堤”技術提高穩定性;同時保留沿線天然湖泊作為“滯洪區”,以調節汛期水位。這些措施既遵循自然規律,又兼顧漕運需求,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治水理念。

    徐尚卿的工作雖未留下驚天動地的壯舉,卻以其扎實的勘測與實施,保障了汴渠在漢和帝時期的暢通。據《後漢書•和帝紀》記載,永元年間(89105年),汴渠漕運量較此前顯著提升,“歲漕關東粟四百萬斛至京師”,這背後離不開徐尚卿等水利官員對河道的持續維護。此外,他的“測地勢”實踐進一步完善了東漢水利勘測體系,其方法被後世治河者借鑒——如三國時期的陳登治理淮水、北魏酈道元編撰《水經注》時,均沿用了“實地勘測、因勢治水”的原則,可見其技術傳承的深遠影響。

    相較于王景等被載入正史的治水名臣,徐尚卿的記載寥寥數語,甚至連生卒年都無從考證,堪稱“無名者”。但正是這樣一批專注于具體事務的官員,構成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毛細血管”。他們沒有留下宏大的理論著作,卻以實踐詮釋了“水利為農業之本”的治國理念;他們的工作看似瑣碎,卻直接關系到民生安定與國家運轉。《後漢書》雖未為其立傳,但其“測地勢”的記載,恰是對這種務實精神的最佳褒獎——在治河史上,解決實際問題的行動,遠比虛名更有分量。

    綜上,徐尚卿以都水丞之職,在汴渠疏浚中踐行了“勘測為先、因勢利導”的治河思想,其工作雖低調,卻為東漢中期的水利穩定與漕運暢通奠定了基礎。他的事跡提醒我們歷史不僅由英雄書寫,更由無數在崗位上默默奉獻的專業人士共同鑄就,而這種“功成不必在我”的務實精神,正是中國古代水利事業得以延續的核心動力。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徐氏略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徐氏略記》,方便以後閱讀徐氏略記第342章 漢和帝治河都水丞徐尚卿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徐氏略記第342章 漢和帝治河都水丞徐尚卿並對徐氏略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