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略記

第332章 吐谷渾慕利延可汗謀士徐誕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緩安甫 本章︰第332章 吐谷渾慕利延可汗謀士徐誕

    公元五世紀中葉,河西走廊的風沙正掠過祁連山脈的余脈,在青海湖畔掀起陣陣黃塵。此時,一支身著鮮卑服飾的商隊正沿著湟水河谷緩緩西行,隊伍中,一位身著素色衫的漢人男子正手持地圖,與身旁的鮮卑貴族低聲交談。此人便是徐誕,吐谷渾慕利延可汗麾下最受倚重的謀士,也是後世史料中語焉不詳的“漢人徐某”。

    徐誕的早年經歷已湮沒在南北朝的戰亂煙塵中,僅能從零星線索推測,他或許出身中原士族,因永嘉之亂後北方士族南遷的浪潮流落河西。當時的河西走廊正值北涼、西涼交替之際,漢人政權與鮮卑、匈奴等部族雜處,形成了獨特的多民族交融格局。徐誕自幼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既通中原典籍,又熟悉游牧部族的語言與習俗,這種雙重文化背景,為他日後輔佐吐谷渾埋下了伏筆。

    公元433年,北涼王沮渠蒙遜去世,其子沮渠牧犍繼位,與北魏的關系逐漸緊張。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正欲統一北方,河西走廊成為必爭之地。此時的吐谷渾,在慕可汗的治理下已逐漸強盛,控制了從青海到西域的部分通道,但仍需在北魏與北涼之間周旋。正是在這樣的政治旋渦中,徐誕經人引薦,進入了吐谷渾的權力核心。

    初入吐谷渾時,徐誕並未立即獲得重用。鮮卑貴族對這位漢人謀士始終保持著警惕,認為他不過是來依附求生的流亡者。但徐誕並未急于展露才能,而是用三年時間走遍了吐谷渾的疆域從青海湖沿岸的牧場到柴達木盆地的鹽湖,從湟水河谷的農田到通往西域的戈壁古道。他詳細記錄了各地的物產、路況與部族分布,尤其關注那些被忽略的山間小徑——這些後來都成為他規劃商道的關鍵依據。

    公元436年,慕可汗去世,其弟慕利延繼位。這位新可汗雄心勃勃,不甘于僅做北魏的附庸,渴望通過貿易積累財富,增強部族實力。徐誕敏銳地捕捉到可汗的心思,在一次朝會上獻上了“西羌商道壟斷”的策論,這成為他命運的轉折點。

    在策論中,徐誕開篇便直指吐谷渾的地緣優勢“河西走廊為北魏所窺,西域諸國受制于柔然,唯我吐谷渾居青海之中,東接河湟,西通于闐,南連黨項,北鄰涼州,實乃天地樞紐。”他指出,傳統的絲綢之路北道已被北魏控制,南道則常因羌人部族混戰而中斷,若能整合南道沿線的羌人部落,打通從河湟經青海湖南岸、柴達木盆地至西域的通道,便可壟斷中原與西域的絲綢、茶葉貿易,同時掌控羌地的馬匹、皮毛資源。

    慕利延可汗雖被徐誕的構想打動,但鮮卑貴族們卻疑慮重重羌人部落分散,素來不服管束,如何讓他們臣服?商道沿途荒漠遍布,如何保障商隊安全?徐誕對此早有準備,他提出了“恩威並施,以商養兵”的具體策略。

    徐誕的第一步是分化羌人部落。他親自率領使團前往黨項、白蘭等羌人聚居地,以吐谷渾的名義邀請各部首領會盟。對于願意合作的部落,他許諾給予貿易分成,允許其在商道沿線設卡征稅;對于持觀望態度的,則贈送絲綢、瓷器等中原特產,展示合作的益處;而對那些試圖阻撓的部落,他則建議慕利延可汗出兵威懾,攻佔其水草豐美的牧場,迫使其屈服。短短兩年間,吐谷渾便以最小的代價收服了青海南部的十余支羌人部落,為商道掃清了障礙。

    商道的安全保障是另一大難題。徐誕借鑒了中原王朝的驛站制度,在商道沿途每隔百里設置一座“烽燧驛”,由吐谷渾士兵與當地羌人共同駐守。驛站不僅飲水、糧草,還負責傳遞商情、預警匪患。他還規定,商隊必須向吐谷渾可汗繳納“過路費”——每馱貨物抽取三成,作為驛站運營與軍隊開支的費用。這一制度既保證了商道的暢通,又為吐谷渾帶來了穩定的財源。

    為了吸引更多商隊,徐誕還親自前往涼州、益州等地,聯絡中原與南朝的商人。當時北魏與南朝宋處于敵對狀態,商人往來受阻,徐誕便向他們承諾“從吐谷渾商道通行,雖路途稍遠,卻無兵戈之險,且稅賦較北魏為輕。”他甚至為商人“向導證”,憑此可在羌人部落中通行無阻。這些舉措迅速見效,原本走北道的商隊紛紛轉道青海,吐谷渾的貿易收入在短短五年內翻了三倍。

    隨著財富的積累,慕利延可汗開始擴軍備戰,徐誕則進一步提出“以商促盟”的策略,將貿易與外交結合。他建議與南朝宋建立聯系,通過獻上西域珍寶換取冊封,同時與柔然暗中結盟,共同牽制北魏。公元444年,吐谷渾遣使入宋,宋文帝劉義隆冊封慕利延為“河南王”,雙方的絲綢貿易由此更加頻繁。

    徐誕的智謀不僅體現在商業與外交上,更在危機時刻挽救了吐谷渾。公元445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以吐谷渾“勾結柔然”為由,派大軍征討。面對北魏鐵騎,鮮卑貴族大多主張西逃,徐誕卻力排眾議,建議“誘敵深入,斷其糧道”。他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引導北魏軍隊進入柴達木盆地的無人區,同時派羌人部落襲擾其後方補給線。魏軍果然因缺水缺糧而被迫撤退,吐谷渾得以保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經此一役,徐誕在吐谷渾的地位更加穩固,但他並未居功自傲。他深知鮮卑與漢人的文化隔閡始終存在,便著力推動兩者的融合他向可汗建議仿照中原設立官制,用漢字記錄法令;又鼓勵鮮卑貴族子弟學習中原歷法,以便更好地安排農牧業生產。他甚至將中原的釀酒、冶鐵技術引入吐谷渾,促進了當地手工業的發展。

    然而,徐誕的漢化舉措也引來了部分守舊鮮卑貴族的不滿。他們指責他“忘本逐末”,擔心吐谷渾會失去游牧民族的勇武之風。慕利延可汗雖信任徐誕,但在部族壓力下,不得不對某些政策做出妥協。徐誕對此早有預料,他並未強求,而是轉而專注于商道的維護與拓展。他晚年時,吐谷渾的商道已延伸至波斯,成為連接東亞與中亞的重要紐帶,史書稱“青海道”由此興盛。

    公元452年,慕利延可汗去世,其子拾寅繼位。這位新可汗年輕氣盛,更傾向于鮮卑傳統,徐誕逐漸被邊緣化。此時的徐誕已年過六旬,歷經三十余年的風風雨雨,他看著自己一手規劃的商道上車馬絡繹不絕,吐谷渾的帳篷里堆滿了中原的絲綢與西域的香料,終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關于徐誕的結局,史料中並無確切記載。有學者推測,他可能在拾寅繼位後不久便病逝于青海湖畔,臨終前仍囑咐繼任者“守商道,和諸羌,親南朝”。他的事跡雖未被單獨載入史冊,但《宋書•鮮卑吐谷渾傳》中那句“漢人徐某,多智計,為慕利延畫策,青海道遂通”,已足以證明他在吐谷渾發展史上的關鍵作用。

    如今,青海湖畔的風沙依舊,當年的烽燧驛早已化為土堆,但徐誕規劃的商道卻在歷史長河中延續了千年。這位流落異鄉的漢人謀士,用自己的智慧架起了一座民族交融的橋梁,讓中原的文明與草原的勇武在青海湖畔相遇,共同書寫了一段被遺忘的傳奇。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徐氏略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徐氏略記》,方便以後閱讀徐氏略記第332章 吐谷渾慕利延可汗謀士徐誕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徐氏略記第332章 吐谷渾慕利延可汗謀士徐誕並對徐氏略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