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則,生卒年雖未詳載于正史,卻以茅山派第十代宗師之名留跡于道教典籍與志怪傳說中。他活躍于南北朝至隋初之際,一生以隱居修道為要,兼通玄學與養生之術,終成道教史上“尸解成仙”的標志性人物。
徐則早年便顯露對道家思想的向往。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載,他自幼不喜俗世紛擾,常獨處靜思,對《老子》《莊子》等典籍過目成誦。及冠之年,听聞茅山派第九代宗師王遠知道法精深,便負笈前往茅山(今江甦句容境內)。茅山派自陶弘景以來,便以“儒道結合、形神共養”為特色,徐則在王遠知門下潛心修行十余年,不僅習得符 、闢谷之術,更悟透“坐忘”“心齋”的玄理。他每日僅以松實、清泉為食,常于山岩間靜坐,相傳能連日不眠而神采奕奕。同門贊其“心若明鏡,不映塵俗”,王遠知亦曾對弟子言“此子骨相清奇,日後必能承我法脈,光大宗門。”學成之後,徐則並未留居茅山,而是認為“道在山林,非囿一地”,遂選擇雲游四方。他曾遍歷天目、武夷諸山,觀察山川氣象以印證道法,途中偶遇隱士高人,便虛心求教,逐漸形成“以自然為師,以清靜為要”的修行理念。
隋開皇初年,徐則輾轉至天台山(今浙江天台境內)。此山自古便是道家仙山,傳說為“桐柏真人”煉丹之地,徐則見其“峰巒隱現于雲霧,溪泉流淌如天籟”,認定此處為修行佳境,便在華頂峰下結廬而居,取名“瓊台精舍”。他在天台山的隱居生活極簡卻有序每日清晨觀日出以采“朝陽之氣”,午後研讀《黃庭經》《周易參同契》,黃昏則沿山徑漫步,體悟“生生不息”之道。當地山民偶見其身影,形容他“身輕如羽,面色紅潤,雖年近花甲,行步若青年”。徐則雖避世,卻非全然隔絕。若有山民求問養生之法,他從不推辭,常以“少食葷腥,寡欲存神”相告;遇有學子請教玄學,他則以“大道至簡,不必求之于繁文”點撥,不求弟子成群,卻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傳播道家思想。天台山一帶至今仍有“徐公泉”“煉丹岩”等遺跡,相傳為他當年修行、濟世之所。
隋文帝楊堅代周建隋後,雖以儒治國,卻對道教頗為推崇,常征召天下有道之士入朝。開皇七年(587年),文帝听聞天台山有隱者徐則“有道行,通陰陽”,便派使者攜帶璽書前往征召,欲授其“國子博士”之職,讓他為朝廷講解玄學。使者抵達天台山時,徐則正在松下打坐,听聞來意後,淡然回應“貧道已習慣山林之味,若入朝堂,如籠中鳥失其羽翼。”他婉拒了使者,卻以“山野之禮”相待,臨別時贈使者一方“松脂膏”,稱“此膏可安神,願陛下少擾,天下自安”。次年,文帝再派使者征召,言辭更為懇切,稱“朕慕先生之道,非為功名,只想請教治身治國之理”。徐則見使者往返辛苦,便對弟子說“帝王有求道之心,不可全然拒之。”他隨使者行至會稽(今浙江紹興),卻稱“身有微恙,需暫歇”,在此停留月余。期間,他托使者向文帝獻上一封書信,信中未談治國之術,僅錄《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一句,並附言“治國在安民,安民在寡欲,與修道同理”。最終,徐則以“年邁體衰,不堪遠途”為由,仍未入朝,悄然返回天台山。文帝雖未得見其人,卻對他的堅守頗為敬佩,嘆曰“此真隱者也,不強求矣。”此事傳開後,徐則“拒征召、守初心”的形象更為世人稱道,連唐代史學家李延壽在《南史》中也贊其“輕王侯如敝屣,存道心若磐石”。
據《續仙傳》記載,徐則返回天台山後,自知塵緣將盡,便對弟子說“吾學道五十余年,今當返真,汝等不必悲戚。”他預先選定十月十六日為“羽化之日”,此前數日,每日向弟子傳授茅山派法訣,叮囑“修道在恆,不在速求,若能守清靜,自能感天地”。羽化當日,天台山異象叢生原本晴朗的天空忽有祥雲匯聚,林間傳來鶴鳴,聲傳數里。徐則沐浴更衣後,于瓊台精舍前盤膝而坐,對弟子言“吾去後,可將吾尸置于石函,葬于山巔,勿立墓碑。”言畢,閉目而逝。弟子依其遺言料理後事,卻在次日清晨發現石函已空,僅留一件道袍;山巔有鶴形足跡,延伸至雲端,仿佛有人乘鶴而去。當地百姓听聞此事,紛紛前往祭拜,稱其“尸解成仙”。更有傳言稱,有人在羽化當日見一道士乘白鶴飛過天台山,衣袂飄飄,容貌與徐則無異。這些傳說雖帶奇幻色彩,卻寄托了世人對“得道成仙”的向往。
徐則仙化之後,他的弟子們懷著崇敬之情,將他生前的言論精心整理成冊,名為《徐則先生語錄》。這本語錄雖然未能在世間廣泛流傳,但它卻為茅山派的後續發展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確立了“重實踐、輕虛名”的基調。
時光流轉,到了唐代,天台山之上建起了一座“徐仙祠”,以紀念這位德高望重的先師。這座祠堂莊嚴肅穆,周圍青松環繞,山風拂過,松濤陣陣,仿佛還能听到徐則先生誦經時的清音。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著名詩人李白也曾游歷此地,他被徐則先生的事跡所打動,揮毫題詩“天台有仙翁,鶴去留空祠。清風滿松壑,猶似誦經時。”這首詩不僅描繪了徐仙祠的清幽景致,更表達了對徐則先生的敬仰之情。
盡管徐則先生並沒有留下專門的著作傳世,但他的生平事跡卻成為了道教“隱修”與“仙化”文化的重要範本。茅山派更是將他尊為“十代宗師”,推崇他“以隱修道、以道化人”的理念,視其為門派傳承的重要精神支柱。後世道教典籍如《太平廣記》《三洞群仙錄》等都收錄了徐則的事跡,並將其視為“尸解仙”的典型代表。所謂“尸解”,在道教中並非指真正的死亡,而是一種象征,意味著舍棄凡身,成就仙體。徐則“白日乘鶴”的傳說,恰好生動地體現了這種信仰。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徐則的選擇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初時期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在那個從亂世向治世轉型的特殊背景下,人們面臨著不同的人生道路選擇。有些人選擇入世建功立業,而另一些人則選擇出世修道。徐則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即“拒征召而不拒道心”,在個人信仰和社會關系之間找到了平衡,展現了道家“和光同塵”的智慧。
他拒絕了朝廷的征召,堅持自己的道心,但並沒有完全與世隔絕。這種姿態既體現了他對個人信仰的堅守,又顯示出他對社會現實的理解和順應。通過這種方式,他既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和追求,又能夠與外界保持一定的聯系,不至于完全脫離社會。
徐則的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人生的選擇時,我們可以借鑒道家的智慧,找到一種既能堅守自我,又能與外界和諧相處的方式。這樣,我們就能夠在個人信仰和社會關系之間找到平衡,實現內心的平靜和外在的和諧。
如今,天台山仍有“徐公嶺”“乘鶴台”等遺跡,當地民間仍流傳著“徐則點化樵夫”“松脂救疫”等傳說。這位跨越千年的道士,雖未在正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卻以“隱而有道、去而有跡”的形象,成為中國人心中“仙風道骨”的經典注腳——他的生平,恰如天台山的雲霧,看似縹緲,卻始終縈繞在“道與人間”的交匯處,提醒著世人真正的修行,從來不在遠方,而在堅守本心的每一個當下。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徐氏略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