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年間,江南水鄉的一座小城——平陽縣,在晨霧與暮靄的交替中,孕育著無數平凡又動人的故事。其中,徐姚的故事宛如一顆明珠,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她的賢德之名不僅在地方志上留下一筆,更在民間口耳相傳,成為人們心中的道德典範 。
徐姚生于東晉太寧年間一個普通的耕讀之家,父親徐文遠是鄉間有名的私塾先生,母親張氏則是溫婉賢淑的持家婦人。在父母的悉心教導下,徐姚自幼便展現出異于常人的聰慧與善良。她熟讀詩書,知曉《女誡》《列女傳》中的道理,更在日常生活中踐行著仁義禮智信。六歲那年,鄰家孩童不慎跌落池塘,小小的徐姚雖害怕,卻毫不猶豫地呼喊求救,並找來竹竿伸向水中,最終幫助孩童脫離險境。此事在鄉間傳開,人們紛紛夸贊徐姚的勇敢與善良,而這僅僅是她賢德人生的開端。
待徐姚及笄之年,她嫁入同縣李氏。李家世代為農,雖不富裕,卻家風淳樸。初到李家,徐姚便以謙遜溫和的態度融入這個新家庭。她每日天不亮就起床,為公婆準備洗漱水,精心烹制可口的飯菜。對待丈夫,她溫柔體貼,不僅在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更在丈夫為農事煩惱時,耐心傾听,以自己的見解為其排憂解難。在徐姚的操持下,李家的日子雖平淡,卻充滿溫馨。
然而,生活並非總是一帆風順。東晉時期,戰亂頻繁,賦稅繁重,李家也難逃厄運。一場突如其來的旱災,讓李家辛苦耕種的莊稼顆粒無收,家中積蓄漸漸見底,一家人陷入了困境。面對這樣的艱難處境,徐姚沒有絲毫抱怨,而是積極想辦法應對。她將自己出嫁時的首飾變賣,換來一些糧食,維持家中生計;同時,她發揮自己擅長女紅的特長,日夜趕工縫制衣物、繡品,拿到集市上去售賣。白天,她和丈夫一起在干涸的田地里勞作,嘗試種植一些耐旱的作物;夜晚,在昏暗的油燈下,她飛針走線,手指被扎出了血也渾然不覺。在徐姚的不懈努力下,李家終于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一家人對她更是敬重有加。
徐姚的善良與樂于助人,不僅體現在對家人的照顧上,更惠及鄰里鄉親。隔壁王阿婆年事已高,子女又不在身邊,徐姚時常去看望她,幫她打掃房屋、洗衣做飯,陪她聊天解悶。有一次,王阿婆突然生病,徐姚得知後,顧不上吃飯,急忙去請郎中,又日夜守在王阿婆床前照顧,直至她康復。還有一年,村里爆發瘟疫,人心惶惶。徐姚不顧被感染的風險,主動幫助患病的村民。她四處打听藥方,按照古法熬制湯藥,一家家送去;同時,她還幫助處理一些力所能及的瑣事,安撫病人和家屬的情緒。在她的努力下,不少村民得以康復,而她自己卻累倒了。村民們感恩她的付出,紛紛前來照顧她,這也成為了村里一段佳話。
除了在生活中幫扶他人,徐姚還十分重視教育。她深知知識的重要性,盡管自家生活並不寬裕,但她依然鼓勵村里的孩子讀書識字。她主動向父親學習,將自己所學傾囊相授,在自家院子里辦起了一個小小的學堂。每天,孩子們的讀書聲在小院里回蕩。徐姚不僅教孩子們認字、背書,還教導他們做人的道理,培養他們善良正直的品格。在她的影響下,許多孩子走出了小村莊,成為了有用之才。
徐姚的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詮釋了賢德的真諦。她用堅韌和勤勞支撐起一個家,用善良和愛心溫暖了整個村莊。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她宛如一盞明燈,照亮了身邊人的生活。當她離世時,整個村莊的人都悲痛萬分,自發為她送行。她的故事,也被人們代代相傳,寫進了地方志,成為了東晉時期賢德女性的典範。千百年後的今天,當人們提起徐姚,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溫暖與力量,她的賢德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徐氏略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