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略記

第267章 東晉將領徐龕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緩安甫 本章︰第267章 東晉將領徐龕

    在東晉十六國血火交織的亂世畫卷中,徐龕的名字猶如一抹詭異的墨跡,既折射出時代的動蕩,也勾勒出人性在權力與利益間的扭曲。這位以泰山為跳板崛起的將領,在東晉與後趙兩大強權的夾縫中反復橫跳,最終以被擒殺的慘烈結局,為這段充滿背叛與征伐的歷史寫下注腳。

    西晉永康元年300年),八王之亂的硝煙尚未散盡,匈奴劉淵已在並州舉兵反晉。此時的泰山郡,這座北倚黃河、南控江淮的戰略要地,正孕育著一股新的勢力。徐龕出身泰山豪強,憑借家族在當地的威望與經濟實力,迅速招募流民組建私兵。他以泰山險峻的山勢為屏障,修築塢堡囤積糧草,短短數年便掌控了周邊數縣的軍政大權。當晉元帝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室時,徐龕敏銳察覺到這是提升政治地位的良機——東晉朝廷急需在北方扶持代理人,而他手中的武裝力量正是談判籌碼。

    永昌元年322年),徐龕接受東晉冊封,獲任泰山太守。這一任命看似是君臣相得的佳話,實則暗藏危機︰東晉僅能通過詔書給予名分,無法提供實質性軍事支援;而徐龕既要抵御後趙南下,又需防範周邊其他武裝勢力的覬覦。這種脆弱的政治聯盟,從一開始便埋下了背叛的種子。

    太興二年319年),後趙石勒在襄國正式稱王,其麾下的羯族鐵騎已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徐龕的泰山領地正處于後趙南侵的必經之路,面對石勒派來的使者,他陷入了利益權衡︰東晉的“空頭支票”與後趙許諾的實際利益形成鮮明對比。更關鍵的是,後趙軍隊在青州之戰中展現的強悍戰力,令徐龕意識到僅憑自身力量難以抵擋。

    這場政治豪賭中,徐龕選擇背叛東晉。他不僅將泰山的布防圖獻給石勒,更親自率軍參與對東晉控制區的劫掠。在彭城之戰中,徐龕部與後趙軍隊配合,截斷東晉糧道,致使三萬晉軍潰散。這種背叛行為不僅讓東晉在江北的防線出現巨大缺口,更在北方士族中引發強烈震動——連受朝廷冊封的地方大員都選擇倒戈,晉室的號召力一落千丈。

    徐龕降趙後的處境並未如預期般安穩。隨著後趙將戰略重心轉向關中,對泰山地區的支援逐漸減少,而東晉太尉郗鑒正積極整合北方流民武裝,對徐龕形成包圍之勢。面對軍事壓力,徐龕再次展現出投機本性︰他暗中與東晉聯絡,聲稱願意“戴罪立功”,同時又向後趙表示忠誠,請求增兵。

    這種兩面三刀的策略最終玩火自焚。東晉權臣王導識破其詭計,于太寧元年323年)派部將劉遐率軍北伐。面對晉軍的凌厲攻勢,後趙因內部權力斗爭無暇支援,徐龕的軍隊在梁父之戰中遭遇重創。更致命的是,他反復無常的行徑早已失去軍心,部下在關鍵時刻紛紛倒戈,將其綁縛獻給晉軍。

    咸和元年326年),建康城朱雀門外,徐龕被押赴刑場。據《晉書•元帝紀》記載,這位曾叱 風雲的將領在刑前仍試圖辯解,卻被監斬官以“不忠不義”之罪喝止。隨著劊子手的大刀落下,徐龕的首級被高懸示眾,這場持續數年的叛降鬧劇終于落幕。

    徐龕的命運,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地方勢力生存困境的縮影。在那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時代,忠誠與背叛的界限早已模糊,唯有利益是永恆的法則。他的故事不僅揭示了亂世梟雄的生存邏輯,更映照出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在政治博弈中,沒有底線的投機者終將被歷史拋棄。當後世翻開《資治通鑒》卷九十一的記載時,徐龕的名字永遠與“反復”“叛臣”等標簽捆綁,成為權力更迭中最具警示意義的反面教材。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徐氏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徐氏略記》,方便以後閱讀徐氏略記第267章 東晉將領徐龕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徐氏略記第267章 東晉將領徐龕並對徐氏略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