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略記

南朝宋大臣徐爰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緩安甫 本章︰南朝宋大臣徐爰

    徐愛,表字長玉,原名瑗,于公元 394 年降生于南朝宋瑯邪開陽這個地方。自小聰慧過人的他,長大後憑借自身出眾的才能與不凡的見識,順利進入了晉瑯邪王大司馬府,並擔任其中的典軍一職。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東晉末年。彼時天下動蕩不安,各方勢力紛爭不斷。值此風雲變幻之際,徐愛毅然決然地選擇追隨劉裕踏上北伐之路。在這漫長且艱苦的征程中,徐愛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智慧和敏銳的洞察力,總能精準地領會到劉裕的戰略意圖。正因如此,他逐漸得到了劉裕的賞識與器重。

    待到劉宋建立初期,徐愛的仕途愈發順遂起來。歷經武帝、少帝以及文帝等數位君主在位期間,他始終深受信賴。尤其是文帝,不僅常常委以重任,讓他負責傳達重要旨意,還時常與其探討兵略之事,將國家軍事機密放心地交予他處理。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劉宋政權看似平穩發展之時,一場驚天巨變驟然降臨——劉劭竟然狠心弒殺了文帝!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徐愛並未驚慌失措,而是當機立斷,迅速向南奔逃,歸附了孝武帝。孝武帝深知徐愛之才,當即任命他為領著作郎,責令其負責編撰修纂國史。自此,徐愛在新的職位上繼續發揮著自己的才華,為劉宋的歷史書寫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明帝時期︰明帝登上皇位之後,由于早在他身為藩王之時便已和徐愛之間產生了深深的積怨,這股怨恨猶如熊熊燃燒的火焰一般難以熄滅。于是,在泰始三年的時候,明帝毅然決然地下旨將徐愛遠遠地遷徙到了遙遠而又荒僻的交州。那交州之地,路途艱險,環境惡劣,對于被放逐至此的徐愛來說,無疑是一場噩夢般的經歷。

    晚年︰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明帝最終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隨著明帝的駕崩離世,徐愛的命運迎來了轉機。他終于得以重返闊別已久的京都。經過多年的磨難與波折,徐愛憑借著自身卓越的才華和不懈的努力,一步步爬上了仕途的階梯,最終官拜中散大夫一職。然而,人生無常,命運多舛。公元 475 年,徐愛走完了他坎坷起伏的一生,與世長辭。值得一提的是,徐愛此人頗具史才,在孝武帝在位期間,他曾經統領著作郎一職,並奉皇帝之命繼續撰寫由何承天草創而成的宋史。他的眾多著述成果,後來都成為了沈約所編纂的《宋書》重要的參考依據。

    何承天出生于公元 370 年,乃是東海郯現今位于山東省郯城縣)人士。他不僅是南朝宋時期赫赫有名的天文學家,還是一位出類拔萃的數學家以及成就斐然的史學家。

    說起何承天的家庭背景,那可真是非同一般。他的母親正是東晉時期聲名遠揚的史學家徐廣的姐姐。自小,何承天便受到舅舅徐廣的悉心教導,在經史百家方面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逐漸精通其中精髓。

    時光流轉至東晉末年,年輕有為的何承天投身軍旅,成為了南蠻校尉桓偉帳下的一名參軍。此後,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朝代更迭,何承天也步入了劉宋朝為官之列,並先後擔任過瀏陽令、宛陵令等職務。

    在政治生涯中,宋文帝在位期間,何承天得到重用,出任尚書祠部郎一職。在此期間,他積極參與到朝廷禮儀制度的制定工作之中,憑借著自身深厚的學識和卓越的才能,為完善國家的禮制規範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元嘉十九年公元 442 年),何承天更是身兼數職,除了原本的尚書祠部郎之外,還兼任國子博士這一要職。不久之後,因其出眾的能力和正直的品性,他又被擢升為御史中丞。何承天生性剛正不阿,對于權貴階層的不法行為從不姑息遷就,敢于挺身而出進行彈劾,從而贏得了朝野上下的廣泛贊譽。

    而在天文學領域,何承天同樣有著令人矚目的成就。他對天文歷法進行了深入且持久的鑽研探索,經過長年累月的觀測積累以及精心推算,終于在元嘉二十年公元 443 年)大功告成,完成了一部具有重要意義的歷法著作——《元嘉歷》。這部歷法成功地糾正了以往舊歷中的諸多訛誤之處,使得對日月食現象的預測變得更為精確準確。在當時那個時代,《元嘉歷》無疑堪稱先進之作,因而很快就獲得了宋文帝的青睞並得以正式采用推廣。

    史學成就方面,公元 439 年,即元嘉十六年,這一年對于史學研究來說具有非凡意義。就在此時,才華橫溢的何承天接到皇帝詔令,開始著手編撰偉大的歷史著作——《宋書》。他憑借著淵博的學識和卓越的史才,精心構思並逐漸搭建起這部巨著的基本框架。經過不懈努力,他成功地完成了一部分本紀、列傳以及志書的撰寫工作。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種種原因,他未能親眼看到《宋書》最終完稿成書。但即便如此,他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並未白費,其取得的豐碩成果成為後來者沈約撰寫完整《宋書》時的重要基石和寶貴參考資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思想觀念領域,何承天始終堅定地秉持著儒家思想理念。面對當時盛行的佛教及其宣揚的因果報應和輪回之說,他毫不畏懼地挺身而出,表示堅決反對。為此,他揮毫潑墨,寫下了諸如《達性論》《報應問》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文章。這些作品從自然規律和人性本質的獨特視角出發,對佛教教義展開了深刻而犀利的批判。這種大膽創新且富有洞見的觀點一經問世,便猶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面一般,在當時的思想界掀起軒然大波,並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激烈爭論。眾多學者紛紛參與其中,各抒己見,使得這場思想交鋒愈發精彩紛呈。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武康人,是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也是“永明體”的創始人之一。

    話說那沈約,命運多舛。其父親在他尚且年幼之時便遭誅殺而亡故,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小小的沈約不得不踏上漫長且艱辛的奔波逃亡之路。一路上風餐露宿、顛沛流離,歷經無數艱難險阻。然而,年幼的沈約並未因此放棄對生活的希望與追求。

    時光荏苒,終于熬到了孝建二年公元 455 年)九月,宋孝武帝大赦天下。至此,沈約方才結束了這段充滿苦難的流亡生涯,並與其母一同定居于他鄉。雖然年少時經歷諸多磨難,但沈約始終保持著一顆勤奮好學之心,夜以繼日地刻苦攻讀各類書籍,日積月累之下,終成博學之士。

    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沈約的才華漸漸為人所知。後來,他有幸受到朝廷的征召,得以入京面聖。濟陽人士蔡興宗,此人亦是愛才惜才之人,早有耳聞沈約之學識淵博、才華出眾,故而對他格外優待。

    當蔡興宗出任郢州刺史之際,更是毫不猶豫地力薦沈約擔任安西外兵參軍一職,並兼任記室工作。此後,蔡興宗轉任荊州刺史,再度舉薦沈約為西記室參軍,同時還讓他兼任厥西縣令。可惜好景不長,蔡興宗不幸離世。不過,沈約的仕途並未就此停滯不前。

    蔡興宗逝世之後,沈約先是擔任了安西晉安王法曹的參軍,隨後又轉任外兵參軍,依舊兼任記室之職。沒過多久,沈約因能力出眾,得到賞識,被調入京城,出任尚書度支郎一職。

    待到齊朝建立之初,沈約繼續展現出非凡的才能。此時的他身兼數職,不僅擔任征虜記室,還兼任襄陽縣令,更重要的是,他有幸侍奉齊朝的文惠太子蕭長懋,成為其身邊的得力臣子。自蕭長懋入主東宮以來,沈約因其卓越才華與出眾能力,得以獲擢升為步兵校尉一職。此後,他便在那莊嚴肅穆的永壽省日夜值守,肩負起管理東宮文書記載以及四部圖書校訂之重任。彼時的東宮可謂人才濟濟,然而,沈約在眾多賢能之士中脫穎而出,獨得太子青眼有加。

    這對忘年之交時常相聚,促膝長談,往往一聊便是一整天。以至于其余官員欲求面見太子時,屢屢遭到拒絕,難以獲得應允。面對此情形,沈約秉持著忠君之心,毅然決然地向太子進諫,懇請其廣納群言,不可偏听偏信。太子聞之,深以為然,不僅愈發看重沈約,更是將其擢升為太子家令。未幾,又命其兼任著作郎一職。在此期間,沈約憑借自身才學,接連歷任中書郎、本邑中正、司徒右長史及黃門侍郎等要職,仕途一帆風順。

    工作閑暇之余,沈約與竟陵王門下的一眾才子如蕭琛、王融、謝𦎾、範雲、任𠠬等人結下深厚情誼。他們時常聚首一堂,或吟詩作賦,或切磋文藝,彼此交流心得,互為砥礪。正因如此,竟陵王亦因善識英才之名遠揚四方。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已至永明十一年公元 493 年),正當眾人皆對未來滿懷憧憬之際,一則噩耗傳來——太子蕭長懋不幸離世。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猶如晴天霹靂,給整個朝堂帶來沉重打擊。而對于沈約而言,失去這位一直賞識自己的伯樂兼摯友,無疑亦是一次巨大的人生轉折……隆昌元年公元 494 年),這一年對于沈約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他憑借著卓越的才能和深厚的學識,得到了朝廷的賞識與重用,被委以吏部郎這一重要職務。此後,他又先後出任寧朔將軍以及東陽太守等職位,肩負起地方治理與軍事防衛的重任。

    時光荏苒,齊明帝蕭鸞即位之後,沈約因其出眾的功績而受到進一步的提拔。他先是被晉升為輔國將軍,而後又應召擔任五兵尚書一職,並最終升任為國子祭酒。在此期間,沈約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謀略,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

    然而,世事無常。就在建武五年公元 498 年),齊明帝不幸離世,整個齊朝的政權也隨之陷入動蕩之中。此時,宰相掌握了朝政大權,沈約在尚書令徐孝嗣的指令之下,承擔起了撰寫遺詔的艱巨任務。由于這份遺詔撰寫得極為出色,沈約再次獲得升遷,被擢升為左衛將軍,沒過多久又加封通直散騎常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到了永元二年公元 500 年),沈約因念及母親年邁需要照料,便上書朝廷請求辭去官職,以便能夠回到家中盡孝道。經過一番考慮,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但同時對他進行了新的任命,改授他為冠軍將軍、司徒左長史。後來,他又再度升職,成為征虜將軍兼南清河太守。

    永元三年公元 501 年),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當時身為雍州刺史的蕭衍毅然決定起兵反抗,一場激烈的爭斗就此展開。經過數月艱苦卓絕的奮戰,蕭衍終于在同年十二月成功攻佔了建康城,掌控了大局。而沈約也因為其過人的才華和影響力,被任命為驃騎司馬,並得以保留他原本所擁有的冠軍將軍、征虜將軍等職務。從此,沈約踏上了一段全新的人生征程……話說那沈約,在蕭衍對于是否稱帝一事猶豫不決之際,挺身而出,以其睿智之言語進諫勸誡。他條分縷析地闡述稱帝之舉的種種益處與必然性,言辭懇切,有理有據,成功地加深了蕭衍內心深處稱帝的念頭。

    而就在此時,另一位大臣範雲亦向蕭衍進言,力勸其稱帝。如此一來,本就有所動搖的蕭衍終于下定決心,要登上那至高無上的皇位。

    見此情形,沈約深知時機已到,遂將自己早已精心籌備好的有關稱帝的詔書以及其他一應物品呈獻于蕭衍面前。這份先見之明和忠心耿耿令蕭衍大為贊賞,當即決定對沈約予以重賞擢升。于是乎,沈約得以榮升為散騎常侍、吏部尚書,並兼任右僕射這一要職。

    時光荏苒,轉眼間便來到了天監元年公元 502 年)。在這一年里,梁武帝蕭衍舉行盛大的祭天大典,正式登基稱帝。而在此過程中,沈約因其卓越功勛,獲封尚書僕射之位,並被賜予建昌縣侯的爵位殊榮。不僅如此,就連沈約的母親謝氏,也因兒子的功績而受封為建昌國太夫人,可謂一門榮耀至極。

    此後不久,沈約更是官運亨通,迅速晉升為尚書左僕射。與此同時,他原先所擔任的常侍一職依然保留著,並且沒過多久,他又兼任起領軍一職,同時還加授侍中之餃。一時間,沈約權傾朝野,風頭無兩。

    然而,命運總是無常多變。就在天監二年公元 503 年)的時候,不幸降臨到了沈家——沈約的母親謝氏與世長辭。消息傳來,皇帝蕭衍深感悲痛,不僅親自前往沈府憑吊慰問,更特意派遣中書舍人前往協助處理相關事宜,並囑咐他們務必幫助沈約回絕前來探訪的眾多賓客,以防沈約因過度哀傷而傷身傷神。

    在經歷了喪母之痛後,沈約並未一蹶不振。相反,他憑借著過人的才華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繼續在仕途上穩步前行。不久之後,沈約再度受到朝廷的重用與推舉,出任鎮軍將軍、丹陽尹等重要職務,且麾下配有專門輔佐其處理政務的官員,真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沈約在守孝期滿之後,因其卓越的才能和深厚的學識,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侍中、右光祿大夫、領太子詹事、揚州大中正以及關尚書八條事等諸多重要職務。沒過多久,由于其出色的表現和對政務的精通處理,他又得以晉升為尚書令一職,同時仍然繼續兼任原先所擔任的那些職務。

    在此後的日子里,盡管身兼數職且位高權重,但沈約卻多次向皇帝表達自己想要辭去這些職務的意願。然而,每一次都未能獲得皇帝的應允。不僅如此,皇帝還將他調任為尚書左僕射、中書令以及前將軍等官職,並為他配置了相應的輔佐官員,同時還保留了常侍這一職位。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沈約再一次被任命為尚書令,並且兼任太子少傅。

    到了天監九年公元 510 年)的時候,沈約又一次發生職位變動,轉而擔任左光祿大夫。不過這次調動依然保留了他侍中和少傅的職位,此外,皇帝還特別賜予了他一支鼓吹樂隊作為恩賞。

    雖然貴為一國之宰相,手中掌握著巨大的權力,但沈約內心深處一直對御史台的工作充滿向往之情。只可惜,無論他如何努力爭取,始終都沒能得到皇帝的起用和賞識。正因如此,心灰意冷之下的沈約萌生出了辭官歸隱之意,並多次向皇帝提出辭職申請。可是,皇帝堅決不同意他的請求,讓他感到十分無奈和苦惱。

    就在這個時候,沈約的好友徐勉得知了他的困境和想法。于是,出于對朋友的關心和支持,徐勉特意給皇帝呈上了一封言辭懇切的書信,詳細地闡述了沈約的近況以及他渴望辭職還鄉的迫切心情,並懇請皇帝能夠恩準沈約的請求,而且還要按照三司的禮儀標準來為他送行。然而,盡管徐勉再三懇請,皇帝依然不為所動,堅決不同意他的請求。不僅如此,皇帝還特意增加了對沈約的賞賜,以顯示自己對其的恩寵有加。

    時光荏苒,某一日,沈約竟與他人閑聊時提及此事,聲稱梁武帝蕭衍過于強勢,以至于他不得不故意在那場比試中佯裝落敗,好給皇帝留足面子。豈料這番言論不知怎地傳入了蕭衍耳中,听聞後的蕭衍頓時怒不可遏,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嚴重挑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就在蕭衍怒火沖天、欲要嚴懲沈約之際,幸好一旁的徐勉趕忙上前勸阻。經過徐勉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解,蕭衍這才勉強壓下心頭的怒火,暫時打消了處罰沈約的念頭。

    無獨有偶,梁武帝心中一直對大臣張稷懷有舊日怨恨。某次,他與沈約交談時無意間談及此人,本期望能從沈約口中听到一些附和自己的話語。可誰知,沈約的回答卻令梁武帝大失所望,甚至感覺沈約有意偏袒張稷。梁武帝越想越是氣惱,最終憤然甩袖而去,留下一臉驚愕的沈約呆立當場。沈約听聞此事後,內心惶恐不安,仿佛被一股無形的恐懼所籠罩。當他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到家中時,突然一個踉蹌,重重地摔倒在地。這一摔似乎觸動了身體里潛藏已久的病根,沒過多久,他便病倒在了床上。

    在病榻之上,沈約時常陷入昏睡之中。一次,他竟然夢到了已經逝去的齊和帝蕭寶融。夢中的蕭寶融面色陰沉,目光如炬,直直地盯著沈約,那眼神仿佛能穿透人的靈魂。沈約從噩夢中驚醒過來,大汗淋灕,心中更是驚懼不已。

    為了擺脫這種恐懼和不安,沈約在清醒之後,急忙派人請來了道士。道士們設壇作法,沈約則虔誠地跪在一旁,看著他們向上天奏起了赤章,祈求上天能夠明白禪代之事並非出自他的本意。然而,他的這番舉動卻徹底激怒了梁武帝。

    梁武帝得知此事後,龍顏大怒,認為沈約此舉是對自己權威的挑釁。于是,他接二連三地派遣使者前往沈約的府邸,對其嚴厲斥責。面對皇帝的怒火,沈約既驚恐又無奈,病情也日益加重。

    就這樣,在無盡的憂懼與病痛折磨下,沈約終于在天監十二年513 年)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享年七十三歲。他的離去讓文壇為之惋惜,但同時也引發了一場關于他謚號的爭議。

    起初,負責評定謚號的官員根據沈約一生的文學成就,將他的謚號定為“文”。然而,梁武帝對此並不滿意。他認為沈約雖然才華橫溢,但在某些事情上未能充分施展其才情,所以應當用“隱”字來作為他的謚號。在梁武帝的堅持下,有關部門只好更改了沈約的謚號,最終確定為“隱”。

    沈約對詩歌聲律的看重增加了詩歌在音樂和形式上的美感,他在聲律上提出了“四聲八病”說,這也是沈約聲律理論的核心內容,其在指出詩歌創作聲律主張的同時指出了創作過程中一個避免的問題。其中“四聲”為按照漢字讀音四個聲調的特點並將其運用于詩歌創作中規範詩歌聲律,“八病”為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其中平頭、上尾、蜂腰、鶴膝是對使用聲調相同字的限制,對詩句中不得同聲字的位置作了規定;大韻、小韻是對使用同韻字的限制;旁紐、正紐則是對詩句中同聲母或同音字的限制。“四聲八病”的規定是為了讓詩歌在吟誦時達到抑揚錯落的聲韻美感,避免詩句在吟誦過程中過于單調。“四聲八病”說是最早的較為系統的聲律論,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次大進步,具有指導意義。在沈約聲律論的影響下,注重聲律、力求平仄諧調的“永明體”詩歌就此出現,其主要創作群體是“竟陵八友”。其中沈約所創作的詩文較多,並且他的影響力也使得詩壇的風氣發生轉變,沈約是“永明體”詩人隊伍中的中堅人物。沈約的聲律論推動了“永明體”詩歌的創作,完成了一次詩體的變革。

    沈約出身于沈氏家族,因此儒家思想佔據其思想的主導地位,家世信奉道教,他也因此受到影響。而之後梁武帝蕭衍提倡儒學和佛教,他也信奉佛教,所以沈約受到了三教的深刻影響。沈約家世信奉道教,當時的道教主要為五斗米道,其高祖沈警是虔誠的道教徒。沈約前往天台山桐柏山金庭館和臨終之前請來道士為他上赤章等事也反映出了他的道教信仰。梁武帝蕭衍登基之初便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倡儒學和佛教,沈約在這種情況下也受到了一定影響。他在佛學方面有著一定的造詣,其文章《懺悔文》中還記述了自己信佛的經過。沈約還參加了千僧會、佛經講解和關于範縝《神滅論》辯論等佛教活動。在關于範縝《神滅論》的辯論活動中,沈約作為主要干將提出了“神不滅論”的佛教理論。儒家思想在沈約的思想中佔據了主導地位,他在《宋書 •自序》中強調自己高祖等人都通學了儒家經典之一的《左氏春秋》,他本人所擁有的逆境奮發精神也是儒學精神在其身上的具體體現。沈約受到儒釋道三教的影響,所以對梁武帝蕭衍提出的“三教合一”思想接受良好,還寫了闡述“三教合一”思想的文章,例如《均聖論》《答陶隱居難均聖論》等,強調三教之間的相同點,趨于調和,並且承認三教的有用之處和存在的不足。

    他于《宋書•自序》之中著重闡明,自家高祖以及其他先輩皆通曉研習了儒家經典中的《左氏春秋》這一重要典籍。而他自身所具備的那種身處逆境卻依然奮發向上、勇往直前的堅毅精神,更是儒學精神于其身上的生動具象化展現。

    沈約此人深受儒、釋、道三種教義學說之深遠影響,正因如此,對于梁武帝蕭衍所倡導推行的“三教合一”這一理念思想,他不僅能夠欣然接納且理解深刻,並為此撰寫了諸多用以闡釋論述“三教合一”思想內涵的精彩華章,諸如《均聖論》《答陶隱居難均聖論》等等。這些篇章重點突出強調了儒、釋、道三教彼此間的共通相似之處,旨在促使三者趨向協調融合,同時也坦率地承認了它們各自的可取優勢以及客觀存在的某些不足之處。

    徐愛則親身經歷過南朝宋時期的六位君主統治階段,期間參與執掌機要事務,表現出相當出色的領悟揣測君主心思意圖的能力。此外,他還頗具史才天賦,持續不斷地對宋史予以修訂完善工作,從而為後來沈約編撰《宋書》奠定下堅實根基。盡管在官途之上歷經諸多曲折坎坷,但終究還是在史學領域以及政治舞台之上成功留下了屬于自己的鮮明印記。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徐氏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徐氏略記》,方便以後閱讀徐氏略記南朝宋大臣徐爰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徐氏略記南朝宋大臣徐爰並對徐氏略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