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齊國公府的事情,也是讓各方勢力在猜測。
听聞李承乾在齊國公府足足待了兩個多時辰才離開,具體聊了什麼誰也不知道。
次日上朝。
關隴士族的人詢問長孫無忌,他都淡淡搖頭。
能看出來,長孫無忌是不想說。
這更讓人耐人尋味。
更奇葩的一幕出現了,已經半年多沒有上朝的李承乾今日懶洋洋的出現在了朝堂之上。
就連李世民都驚訝了片刻。
心中不斷思索著今日是不是有什麼重要的事情發生。
可除了倭國戰事,大唐如今欣欣向榮,根本沒有任何大事發生。
所以李世民覺得,李承乾恐怕是要在倭國戰事上做文章,昨日也是因為倭國的戰事,出現了分歧。
事實也是如此。
談到倭國戰事的時候,保守的大臣都認為應該和談,不應該繼續消耗下去。
畢竟遠洋作戰,開支實在是太大了。
而長孫無忌卻站出來反對。
“陛下,臣認為並非只有和談一條路可走。”
瞬間,整個朝堂氣氛都詭異了起來。
不少的老臣派,也是站出來附和了長孫無忌的話。
“臣以為齊國公所說不無道理,和談並非是明智之舉,大唐明明有能力一舉殲滅倭國,此時和談,之前所做之努力豈不是都白費了?”
“陛下,如今和倭國開戰,即使和談,倭國也會懷恨在心,遼東高句麗虎視眈眈,多次違背大唐,要是和談,倭國定會和高句麗結盟啊。”
“還望陛下三思。”
。。。。。。
老臣派和長孫無忌一同拱手向李世民施壓。
李世民微微眯起眼,看了眼李承乾問道︰“太子,你也是這麼想的?”
被詢問的李承乾,撇撇嘴。
站出來拱手道︰“回稟父皇,事實很明顯,不止兒臣如此想,這麼多的大臣都如此想,顯而易見,和談並非是明智之舉,但也不是不可以和談,和談要按照大唐規矩來。”
老臣派是李承乾昨夜派人通知了裴寂。
由裴寂去說服了他們。
才有今日朝堂上的舉動。
長孫無忌當然是他去說服的,至于說服的理由,無非就是讓利。
在這種大是非之下,李承乾覺得讓一些利益,無可厚非。
只要能解決了倭國之亂,其它的都好說。
至于什麼方法說服了,長孫無忌,那當然是李承乾給了選擇,一個選擇長孫家或者是關隴士族的選擇。
只能是二選一。
他才不會傻到扶持整個關隴士族,這樣是違背了李世民的意願。
李世民眉頭微蹙,又看向房玄齡︰“玄齡,你來說說看,如今倭國使臣已經到達長安,大唐是和是戰?”
額......
這麼一個大難題,房玄齡頓時有些頭大。
硬著頭皮走出來,東看看西看看,又看向了李世民和李承乾。
發現這根本就是陛下和太子的較勁。
偏向陛下的恐怕是議和。
而太子的意思是要戰到底。
他成了夾心肉餅。
捧著笏板,想了想道︰“回稟陛下,臣以為和亦可,戰亦可。就像太子殿下所說,和談也要看大唐給出的條件倭國答不答應,若是倭國答應,便可議和,若是倭國不答應,那也只能戰。”
呼~
一聲粗重的喘息聲,從李世民的鼻腔中傳出。
很明顯不滿意房玄齡的回答。
就像是和稀泥,也像是站在了李承乾一邊。
但這確實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李世民又問道︰“太子,那你說說,大唐理應開出什麼條件?”
不少的大臣都看向了李承乾。
以為他會開出什麼每年上供多少。
但只有李世民知道,李承乾的條件,恐怕倭國很難答應。
那麼只有繼續打下去。
李承乾不假思索道︰“很簡單,三個條件,一︰倭國境內所有的金銀礦歸屬大唐所有,二︰大唐如今佔領的城池歸屬大唐,簽署永不互犯契約.......”
就這兩個條件,不少的大臣已經倒吸了一口涼氣。
嘶~
覺得目前站在他們面前的太子殿下不像是文人,更像是土匪。
大唐從未開出過這樣的和談條件。
特別是那些大儒,已經忍不住要開始反駁了。
可李承乾緊接著第三個條件,更是炸裂了朝堂。
“三︰大唐商賈在倭國要受到優待,不能隨意克扣大唐商賈的貨物,不然視為開戰。”
大儒之中已經有不少人站出來了。
但其中不包括孔穎達,孔家已經貼上了太子的標簽,他們不可能去反駁。
可其它大儒不會。
比如虞世南、許敬宗等人。
特別是虞世南屬于最激進的,捧著笏板反駁道︰“陛下,萬萬不可啊,大唐乃天朝上國,太子殿下如此行徑和那土匪有何區別?”
“若是天下都要按照太子這套方法來實施,豈不是亂套了?”
李世民就知道,這些大儒會反對李承乾的方案。
沒辦法。
他听了都不可思議這種土匪行徑。
李承乾卻不樂意听了,說他是土匪,那以前的唐軍豈不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當即瞪著眼,對虞世南火力全開道。
“永嘉縣公,你說孤是土匪強盜,那你怎麼不說從前的大唐軍士是無惡不作的惡魔?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時候,你這位秘書少監為何不說話?”
“孤建立的海軍,哪怕打下了倭國城池,也沒有搶百姓一分一毫,而且還讓李師有難的百姓,可用軍糧救濟。”
“針對倭國的朝廷,孤就是土匪了?”
這一句話噎的滿朝文武都語塞了,特別是那些武將,迅速的低下了頭。
他們可不想牽扯到太子的怒火之中。
要是被查出來往日他們做過的那些事,雖然大家都做,可律法之中也有嚴明。
只不過陛下是睜只眼閉只眼不管罷了。
真捅破了,肯定要吃瓜嘮。
甚至有些憎恨虞世南,沒事戳太子殿下肺管子做什麼。
李承乾的火力還未停止,繼續吼道︰“你自詡大儒,天下疾苦看不見,就知道盯著孤是吧?孤做什麼,都是有傷天和是吧?”
“天下有災不是龍椅上坐著的錯,就是東宮的錯是吧?你們這些大儒一點錯沒有是吧?”
~
官員們紛紛低下了腦袋。
這太子殿下脾性太大了,真的是什麼都敢說。
李世民都驚訝了,不就是一句土匪嗎,怎麼刺激的李承乾這麼口不擇言。
但听著確實舒服。
似乎還給自己出了口惡氣。
就是,憑什麼出了事,就是坐在龍椅上的錯。
沒人阻止,李承乾更帶勁了,直接走到了虞世南面前,昂著脖子就像是斗勝的公雞一般。
“什麼天朝上國,沒有那些將士浴血奮戰,何來的天朝上國?打怕敵人一次,讓對方膽寒五十年,消滅敵人,能夠和平百年。”
“難道你們這些自詡大儒的人都不明白這些道理嗎?”
“天天慫恿著什麼禮儀之邦,禮儀之邦是這樣的嗎?真正的禮儀之邦朋友來了有好酒,敵人來了能拿起武器,明白嗎?”
“如今倭國竟然敢襲擊大唐使團,這是朋友還是敵人?”
“你們這幫讀書讀狗肚子里去,敵人還要給好酒,孤看你們這些大儒統統該拉出去斬首示眾。”
嘶~
這話就很重了。
虞世南嚇得連連後退了好幾步,看向李承乾的眼神都帶著恐懼。
發自內心的恐懼。
李承乾話畢,環顧一圈這群大儒,發現他們都低下了頭不敢吭聲。
哼,老虎不發威真當自己是小貓咪。
坐在龍椅上的李世民看見此情形,微微蹙眉,喊了聲︰“太子。”
再不阻止,恐怕李承乾要把天捅破了。
這群大儒可不好對付,真的要撅起來,當庭撞柱子,帶著一群學子堵大門都有可能。
傳出去,他這千古一帝也別想了,直接成了萬人唾罵了。
李承乾深吸兩口氣,重新走回了自己的位置上,拱手道︰“父皇,兒臣不改變三個條件,另外還要增加一個條件,那就是在倭國京都平安京要駐軍三千。”
嘶~
沒想到李承乾的第四個條件更狠。
三千駐軍,還要在人家的京都,這豈不是妥妥的打臉嗎?
就連李世民都有些說不出口。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
長孫無忌和不少的老臣派都站出來捧著笏板附議。
這讓李世民更難了。
原本還說讓房玄齡說一說李承乾,這下倒好,房玄齡沒有說服李承乾,大儒還被李承乾恐嚇了。
如今這麼多大臣都站到了李承乾身後。
他身為皇帝,也不能違背大臣們的意願吧?
不料李承乾掃了眼武將們,眼神中帶著一種威脅︰你們要是不同意,小心孤收拾你們。
果不其然,不少的武將都站出來道。
“臣附議,臣願帶頭沖鋒陷陣。”
“臣附議,倭國狼子野心,臣早就看不慣了,臣駐軍倭國京都。”
“臣附議......”
。。。。。。
好家伙,李世民是看出來了,李承乾是逼著自己同意。
冷哼一聲,李世民生氣的甩手起身道︰“哼,今日早朝到此為止,和談一事朕還要考慮考慮,退朝。”
“退朝。”
在張阿難一聲高喊後,百官捧著笏板︰“恭送陛下。”
在李世民離開後,百官們都沒有動,而是看了眼李承乾。
身為太子的他,感受到無數目光,這才雙手負背,往太極殿外走去。
最主要他路過虞世南這些大儒們的時候不屑的冷哼了一聲,甚至還發起了挑戰︰“秋闈已經開始,大唐小學的學子們孤已經讓一些年紀大的學子開始參加秋闈,到時孤不希望國子監的學子們太差。”
額......
確實,秋闈時間到了。
金秋十月,不就是秋闈的時間嗎?
李承乾的挑戰,瞬間讓國子監這群大儒們壓力倍增。
他們還真不知道大唐小學學子的實力如何。
哪還有心思想李承乾如何罵他們,如今滿腦子都是秋闈要是大唐小學的學子更出色,儒家可就要丟人丟到家了。
孔穎達目光有些黯淡,果不其然,這一日終于到來了。
沒想到時間過得如此之快。
大唐小學的學子們都有能參加秋闈的了。
而李承乾離開後,官員們也開始尋找自己的小團體了。
特別是關隴士族。
他們找到了長孫無忌詢問,可長孫無忌只是嘆息了一聲,表示自己很無奈。
隨意找了一個借口。
說他要是不同意幫助太子,那麼太子將會上書派他去出使倭國。
薩珊王朝之事歷歷在目,不少官員都听說了使團遇到的事,得虧長孫無忌機敏過人,不然恐怕整個使團都要遭殃了。
他國政變,那可不是開玩笑的。
關隴士族的人瞪大了眼,沒想到李承乾竟然用這事來威脅長孫無忌,怪不得。
同時也是憐憫的看了眼長孫無忌,感覺這親外甥也夠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