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老抬眼含笑,應了一聲。緊接著,一位年輕女子步入院中。她身著素色棉麻長裙,發髻微挽,步履從容,眉宇間透著書卷氣,舉手投足間盡顯端莊知性之美。
甄老介紹道︰“這是我孫女,甄秀。”接著轉向兩位客人,“這是羅舍先生,古村酒店總經理;這位是素真院長,你之前听我提過。”
甄秀微微欠身,目光清澈︰“久聞兩位大名,今日得見,幸甚至哉。”
甄秀落座後,不疾不徐地為三人續上熱茶,動作輕柔。素真凝視著她為茶爐添炭的動作,忽覺其神韻與這院落渾然一體——不爭不顯,卻自有光華內蘊。
“秀兒自幼習書,亦通音律,近年更潛心研讀古籍中的心法典章。”甄老輕撫胡須,眼中滿是嘉許,“她說‘字是心畫,茶是心語’,倒與你們真相館的宗旨暗合。”
素真聞言一怔,若有所思︰“以書法導引心神,觀人于筆墨流轉之間;以茶道涵養靈台,听心于水汽升騰之際。這何嘗不是一種相術?”
甄秀抬眸淺笑︰“爺爺常言,真正的文化不在高堂廟宇,而在煙火人間。我願將所學化為微光,為真相館設計一套‘靜心三式’——書心、奉茶、听香,作為入門修習的引路之階。”
素真眸光微閃,似有靈光掠過心湖。她凝視甄秀,見其眉間清氣流轉,唇角含笑而不露鋒芒,心中頓生契合之感。
“靜心三式”,看似簡樸,實則暗合天地人三才之道——書心屬意,奉茶為行,听香通神,正是由外而內、層層遞進的修心法門。
她輕聲道︰“昔有倉頡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因文字蘊藏天地密碼;今甄姑娘以筆墨為引,喚醒人心深處沉睡的覺知,此乃‘書心’之妙。
茶則承天地清氣,經火水交融,如人生歷煉,奉茶之際,謙卑自省,是謂‘行中見性’。
至于听香,非止于嗅,乃是以神會氣,于無形中感知命運波瀾,恰如相術之初心——觀未形之象,察未發之機。”
羅舍不由贊嘆︰“若是將這三式融入北三店課程,晨起書心以定志,午後續茶以養和,暮時听香以歸靜,日復一日,便是凡人亦可漸入靈境。”
素真緩緩起身,走向院角那架塵封已久的古琴,指尖輕拂琴弦,一聲清越悠然蕩開,驚起檐下棲鳥。甄秀凝神傾听,忽而會意,從書案上取來一管紫竹簫,輕輕吹奏,音如溪流穿石,與琴音相和。
琴簫止歇,素真轉身說道︰“此非偶然。甄姑娘之才,不在技藝本身,而在以藝載道。我欲邀你為北三店首位‘心藝導師’,不授技法,只引本心。”
甄秀並未作答,只是望向祖父。甄老含笑點頭︰“道在尋常,行即是傳。”
“願以三式為舟,渡人亦自渡。”甄秀輕語,不疾不徐。她起身走向院中那方青石硯台,掬一捧井水研墨,筆鋒輕點宣紙,未寫一字,卻以水痕勾出“靜”之輪廓,墨未凝而意已滿。眾人屏息,只見她提筆懸腕,三筆落下——“定、守、歸”,字字圓融,氣脈貫通。
她轉身取出一只素胎陶盞,自茶倉取茶,注水時水聲如雨打芭蕉,奉茶至素真手中,盞心茶沫自然聚成太極之形,緩緩流轉。素真一怔,忽覺心湖澄澈,雜念盡消。
甄秀又點燃一縷沉水香,閉目輕言︰“請听——香有三息︰初燃為醒,中裊為照,末燼為悟。”話音落處,檐角風鈴無風自響,似應其言。
素真悄然記下此景,心中已繪出北三店新境︰晨光初照,賓客執筆臨“定”字;午陽正中,靜室奉茶悟“守”心;暮色四合,香台前閉目听“歸”音。三式循環,如四季更迭,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