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艾利妹與羅舍正靜坐于古村大廈的頂層辦公室中,玻璃幕牆之外,城市的燈火如星河傾瀉,霓虹與車流交織成一片流動的光影。
夜風輕拂,窗簾微動,室內一盞暖黃的台燈灑下柔和的光暈,映照在兩人手中的書本上。。
他們手中捧著的,是剛剛印刷的《文化、產業與資本》正式版。書脊挺括,封面燙金的標題在燈光下微微泛光。翻開書頁,墨跡尚未完全干透,仿佛還帶著思想的余溫。
這本書,凝聚了艾意無數個日夜的深思,在集團戰略委員會閉門會議中,經由甄老點評,以及相爺推演,才最終敲定。它不是簡單的匯編,而是一份將文化植入商業的行動綱領,是對“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回應。
當艾利妹合上最後一頁,她抬起頭,目光落在對面羅舍身上︰“羅哥,有什麼想法?”
羅舍放下書,臉上浮現出一絲靦腆的笑︰“大嫂,實話說,書里的理論我一時還吃不透,像‘符號資本’‘文化再生產’這些詞兒,听著挺玄。可要是說到‘文化’這兩個字……我倒覺得,它一直就在咱們身邊,從沒走遠。”
他頓了頓,眼神漸漸亮了起來︰“你看咱們旗下的那些酒店,從門廳的雕花木門,到客房里的土布床品;從‘雲歸居’‘溪山別院’這樣的包廂名字,到服務員一句‘阿妹,湯要添不?’的方言問候——哪一處不是透著鄉土的根脈?
更別說那幾道招牌菜了︰酸湯魚用的是老壇發酵的米湯,煙燻臘肉掛在火塘邊足足燻了三個月,合渣是用石磨一點點推出來的……這些都不是為了擺樣子,而是祖輩傳下來的活法。”
他聲音低沉卻真摯︰“客人吃一口,不只是嘗味道,更像是走進了一個故事里。有人吃完酸湯魚,眼眶都紅了,說想起了小時候外婆家灶台邊的煙火氣。這哪是吃飯?這是在喚醒記憶。”
艾利妹靜靜听著,眼中漸漸泛起一層溫潤的光。她輕聲道︰“羅哥,你不是不懂理論,你是早已在實踐中,走到了理論的前面。
你看到的,正是文化最本真的力量——它不靠口號,不靠包裝,而是以最樸素的方式,喚醒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它不空洞,不浮夸,而是能塑造認同,能凝聚人心。”
羅舍一怔,仿佛被一道光驟然照亮。他眼神驟然清明︰“所以……這就是‘文化賦能產業’?不是把文化當裝飾,而是讓它成為產業的底色?
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變成今天能用的資源——不只是賣菜,更是賣一種體驗,一種歸屬感?”
艾利妹緩緩點頭,目光投向窗外那片燈火輝煌的城市天際線,語氣沉靜而深遠︰“沒錯。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不是被供起來的古董。它是活的,是可以流動的水,是能滲透進血脈的基因。
當我們把文化注入產業,產業就不再只是流水線上的產品,而是有了溫度、有了故事、有了靈魂;當資本開始真正尊重文化,資本才不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承載了價值與意義。”
她頓了頓,聲音輕卻堅定︰“這本書寫的,不只是戰略,更是一條路——一條讓傳統與現代對話的路,讓情懷與效益共生的路,讓鄉村的根脈與都市的脈搏同頻共振的路。”
室內一時陷入靜默,唯有夜風輕拂,書頁在桌角微微翻動,發出沙沙的聲響。
片刻後,艾利妹忽然輕笑一聲,轉而帶著幾分俏皮問道︰“羅哥,你看今天我這身打扮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