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水姣沿著池塘邊的小徑緩步前行,腳步不自覺地偏離了喧鬧的廣場,轉入一片幽深的竹林。
這里的空氣格外清冽,月光透過層層疊疊的竹葉灑下,碎成一地銀斑。竹影隨風輕擺,沙沙作響。
遠處廣場的音樂變得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池塘里偶爾躍起的魚尾擊水聲,草叢中蟋蟀與紡織娘的合奏,還有夜露悄然凝結在葉片上的細微聲響。這一切,構成了一幅靜謐的夜之畫卷。
然而,這份寧靜卻更映襯出內心的孤寂。母親的擔擾並非空穴來風——這些年她追逐的是知識的巔峰,是技術的突破,是論文被引用的次數,是同行眼中的認可。
可她忽略了,人終究不是孤島。情感的連接、親密的關系、日常的溫暖,這些看似平凡的東西,才是支撐生命長久行走的根基。她像一棵只顧向上生長的樹,根系卻在不知不覺中萎縮。
水姣停在池塘邊,目光落在水面上。月光灑下,湖面如鏡,波光粼粼間,竟緩緩浮現出一張熟悉的面孔——是他,那個在集團相遇的男人,說話溫和、眼神沉靜。
他們只見過兩次面,一次是面試時的簡短交談,一次是實驗室里的討論。可就是這兩次短暫的交集,竟在他離去後,在她心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記。
她眨了眨眼,再看時,水面已恢復平靜,那張臉如幻影般消散。她不禁輕笑出聲,帶著一絲自嘲︰原來自己早已不是那個只信理性與邏輯的科研人,竟也會因一個模糊的影子而心緒波動。
她忽然明白,自己向往的,從來不只是一個“像父親那樣的男人”,而是那種沉穩、知性、懂得生活溫度的存在。
父親一生清貧,卻從不抱怨,他站在講台上,眼里有光,心中有愛。她曾幻想,若能遇見一個同樣靈魂豐盈的人,攜手走過四季,便是最好的歸宿。
可現實遠比幻想復雜。那個男人,優秀、儒雅,自然也備受青睞。他的身邊從不缺少仰慕者,就像科研領域的每一個突破者身後,總有無數競爭者虎視眈眈。
追求他,或許就像她曾經申請博士項目一樣,是一場充滿不確定的博弈——不僅需要實力,還需要時機、勇氣,甚至一點點運氣。
她望著池塘,水面再次泛起漣漪,仿佛在回應她內心的波瀾。她知道,自己正站在人生的另一個岔路口。一邊是熟悉的孤獨與成就,一邊是未知的溫暖與可能。
而這一次,她不想再讓別人替她做選擇。不再讓理性替她壓抑情感,不再讓過往替她決定未來。她要為自己,做一次真正的選擇。
月光依舊溫柔,竹影依舊婆娑,夜風拂過,帶來遠處廣場上一首老歌的旋律。
水姣深吸一口氣,轉身朝那片燈火走去——她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準備走進那片煙火人間,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光——
不是論文里的數據,不是獎項上的名字,而是某個夜晚,有人為她留的一盞燈,或是一句輕聲的“我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