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高楷環顧眾人︰“我打算重開科舉,你們有何良策?”
崔皓率先開口︰“大王,若要開科舉,首重生源,不如重建太學,網羅青年才俊。”
“太學規制如何?”
“按照前朝慣例,朝中五品以上官員,家中子弟,通過入學考試者,皆可入太學。”
“此後,經祭酒考核,優秀者,可參加省試,金榜題名。”
高楷若有所思,這太學,相當于恩蔭,惠及者,皆是朝中重臣子弟,俗稱官二代。
他環顧眾人,見個個皆有意動,不由笑道︰“既如此,便由國庫撥款,重建太學,挑選優秀子弟,學習百家經典。”
“崔皓,你為首倡者,便做這第一任太學祭酒。”
“遵令!”
說完此事,高楷話鋒一轉︰“長安雖是都城,但放眼天下,不過一隅之地。”
“若論英才,還得從七道諸州、縣選拔。”
“傳我令,這一百二十四州,每一州皆設一座官學,由州中府庫撥款興建,算作一項政績。”
“各縣,則因地制宜,富裕者,可先行建設官學。”
竇儀贊道︰“主上此舉,大興文教之風,惠及七道百姓,堪比古之聖賢。”
高楷笑了笑︰“教育乃國之大計,不可疏忽。”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須得仔細挑選。”
“另外,無論官宦子弟,還是平民百姓,都可入官學,不得設置門檻。”
蕭宇感嘆︰“聖人雲︰有教無類!”
“大王此舉,使七道百姓同沐甘霖,必當感恩戴德。”
王景略建言︰“大王,既設官學,不如重拾發解試。”
高楷好奇︰“何為發解試?”
“發解試,即為州、縣二級考試。”
“縣試,由縣尉主持,通過者,可參加州試。”
“州試,由司功參軍主持,前朝時,通常在每一年八月、九月舉行,稱之為秋闈。”
“通過州試者,頒發解狀,成為鄉貢,也即舉子,可前來長安參加省試。”
高楷來了興致︰“以往各州,每一年有多少舉子?”
王景略回言︰“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
高楷吃了一驚,這也太少了。
按照上中下各州人口來算,這些舉子,個個萬里挑一。
恐怕,免不了暗箱操作,早就內定了。
歸根到底,只能由名門大族,官宦子弟充任,底層百姓難有出頭之日。
長此以往,上下通道堵塞,階級固化,大族愈強,平民愈弱,看不到希望,難免揭竿而起。
念及此,高楷肅然道︰“我開科舉,為的是廣納人才,惠及七道百姓,並非一言堂,自說自話。”
“傳我令,各州舉子人數翻倍,上州六人、中州四人,下州兩人,不得有誤。”
“另外,各地舉子若能金榜題名,按照人數多寡,獎賞該州刺史,視作政績。”
如今百廢待興,第一次科舉,自當慎重。
待來日,神州一統,天下太平,可再次擴充。
徐晏清附和︰“七道士子听聞,必然感激大王隆恩。”
高楷置之一笑︰“州試過後,命各州司功參軍,將試題與舉子答卷,送來長安,統一由吏部審核、備案,以防有人徇私舞弊。”
“是!”徐晏清連忙應下。
高楷轉而問道︰“這省試,又該如何舉辦?”
蕭宇回言︰“按照慣例,各州舉子,在每年十一月之前,來到長安城待考。”
“先由吏部審查,一是解狀,二是家狀,包含姓名,籍貫,父祖姓名,父祖官職,舉數,場第,相貌等信息。”
“經查驗後,若有作奸犯科、隱瞞或者假冒者,取消省試資格。”
“準確無誤者,統一發榜,公示。”
“榜上士子,便可參加省試,一般在二月、三月舉行,稱為春闈。”
“由吏部考功司安排,考功員外郎為主考官,在吏部貢院開考,卯時進場,酉時收卷,期間不得離開。”
“隨後,由考功員外郎閱卷、整理,交由各位相公評定名次。”
高楷皺眉︰“考功員外郎官職太低,怎能鎮住各路牛鬼蛇神?”
“晏清,這第一屆科舉,便由你這個吏部侍郎,來當主考官。”
“第二屆,乃至以後,讓考功郎中來主持。”
“考完之後,由三省六部,八位首官,共同評定優劣,再送來宮中,我來定名次。”
“是……”眾人皆是驚訝,大王對這科舉,著實重視。
看來,要安排族中子弟,勤奮進學,在這第一屆科舉中,搏個狀元,得大王青睞。
頓了頓,高楷再問︰“金榜題名之後,便可授官麼?”
竇儀搖頭︰“新科進士皆是白身,須得通過吏部關試,評判身、言、書、判四項,一一合格者,才能授官。”
“當然,若急于為國效力,可參加吏部組織的,博學宏詞,書判拔萃二科考試,通過者,即可授官。”
高楷感慨不已,這時候的科舉,可以說過五關斬六將,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和後世考公有的一拼。
究其原因,恐怕和教育資源極度稀缺、集中脫不了干系。
世家門閥,皇親國戚,官宦人家,掌握了大部分上升通道,平民子弟難以出頭,遑論窮苦人家,只能在地里刨食,掙扎在溫飽線下。
想要改變,任重而道遠。
思忖片刻,高楷沉聲道︰“事關科舉,爾等皆要予以重視。”
“先讓州、縣建官學,舉行發解試。”
“再過一年,再讓舉子們進京趕考。”
一頭吃不成大胖子,先準備起來,再好好辦一場科舉,這可是籠絡人心,穩固政權的利器。
“遵令!”群臣自無異議。
高楷忽然想起一事︰“科舉有哪些科目,考什麼內容?”
蕭宇︰“前朝時,科舉分為制科與常科。”
“制科由聖人下詔舉行,臨時出題,並無固定時日。”
“不過,制科難度頗高,每一次僅錄取一到三人,甚至無一人通過,因此,早已取締。”
“如今,以常科為主,有數十個類別。”
“其中,進士科、明經科,最為常見,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次之。”
“尤其是進士科,廣受擁躉。其一考貼經,二考雜文,三考策問。”
“通過者,便是新科進士,名次前三者,為狀元、榜眼、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