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什麼?洪災?什麼時候?”趙烈大驚失色的問道。
“是的!是洪災,且百年不遇!是從今夜開始,連續下半月歷史上罕見的暴雨!”劉振騰憂心忡忡的說道。
“這是真的?”趙烈知道劉振騰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昨夜大軍駐扎在離京五十里之地,見到劉振騰手執折扇,在夜觀天象。
“是真的!屬下希望陛下通知楚河下游沿岸的百姓緊急撤往高處,以免無辜喪生。”劉振騰說道。
趙烈當然相信劉振騰之言,現在既然不能動身出兵東征,自然首要任務是抗洪救災。
于是,他並未猶豫,立即令十一號親衛隊隨行,直奔皇宮,欲見元帝,把此事向元帝說明,叫他下旨,八百里加急通知各楚河下游各處官員,把人們撤到安全的地方,其中包括糧食等保命物資。
元帝正在批閱奏章,卻聞嚴松來報︰“稟陛下!九殿下求見!”
“哦!叫他進來!”元帝說道。
“是!”
嚴松躬身退出御書房,然後領趙烈來到元帝面前。
“兒臣參見父王!父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趙烈三呼萬歲。
“平身!”元帝放下手中朱筆。
趙烈站起身後︰“父皇,兒臣有要事要稟告父皇,此事十萬火急!”
元帝見趙烈說得如此沉重,心中亦是一驚,以為是東部沿海流寇之事。
剛才元帝正在批閱東部元帥、浙省巡撫戴凌雲剛送到的八百里急奏。
奏章里請求元帝無論如何在十日內派兵前來,不然將出現不可想象的後果。
奏折中,戴凌雲似乎有難言之隱。
“哦!什麼事?這麼緊急?”
元帝問趙烈。
趙烈于是把劉振騰軍師,夜觀天象之事詳細地說了出來。
元帝听後,沉思了片刻,沒有回答趙烈之語。而轉頭對嚴松道︰“去傳左國師來!”
嚴松答應一聲,立即出了御書房,然後令一太監去喚左國師來御書房。
小太監領命,徑奔國師府而去。
一會兒,國師來到御書房,行了君臣之禮後。
元帝開門見山的問左國師︰“國師,你可認得他?”
元帝指向趙烈。
左國師乃方外之人,平時眼高于頂,對于趙烈這“廢皇子”,只聞其名,未見過其人,即使以前見過,也早已忘卻。
左國師看了一眼趙烈,然後傲慢的道道︰“不認識,請問閣下是何人?”
趙烈冷冷的道︰“在下九殿下夜郎王趙烈!”
左國師听到“夜郎王”這三字,微閉的雙眼瞬間睜開,吃驚的看向趙烈︰“你是夜郎王?左某這廂有禮了!”
言語甚是倨傲!
趙烈見左國師對自己如此無禮,心中一嘆︰天狂有雨,人狂有禍。
國師對自己如此,自然與自己的前世那個窩囊九殿下有關。
而今,即使自己建不起功勛,那“廢皇子”的標簽,早已在某些自以為是的人的心目中,埋下了烙印。
“國師不必客氣!父皇宣你來,是想問問這幾天的天氣情況如何?”趙烈不冷不熱的對左國師說道。
左國師看了一眼趙烈,接著又看向元帝。
元帝對國師言听計從,不徹底抗擊金國,也是左國師所言。
左國師要元帝不要拼死抵抗金國。和為上上之策,只有這樣,才能國運長久,國泰民安!
因此,元帝便采用了左國師之言,對金國一直采取這種對外政策,使得大楚平民,每日處在提心吊膽之中。
元帝見左國師看向自己,于是微笑著對國師點頭道︰“九殿下所問,也正是朕想知道的!”
“好!既然是陛下想要知的!那麼本國師便佔一課。預測一下天氣的好壞!”
不得不說,趙烈極是佩服左國師的裝模作樣。
趙烈以前不知道左國師是怎樣欺世盜名的。但今日他可是親自領教過了。
只見左國師拿出一副自制的竹卦,形狀猶如牛角。
他口中念念有詞,念完之後。接著取出一個八卦羅盤,擺在地上,然後把手中那兩塊牛角竹卦拋向空中。
落在地上,此卦象一塊是陽面,一塊是陰面。
趙烈識得這是“聖卦”,是聖人保佑之卦。
而左國師見是聖卦保佑之卦,又見羅盤指針停在乾位,當即大喜,對元帝說道︰“稟陛下,剛才本國師得上蒼指示︰此乃大吉之卦!近日雖有雨,但卻是風調雨潤之卦象,陛下不必擔心!勿理危言聳听!別有用心之徒!”
元帝听後,看向趙烈,心中狐疑,一時不知听誰的。
于是,他緩緩說道︰“左國師所言屬實,剛才九殿下所說,將連下半月暴雨,屆時楚河下游七省將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因此,他來要朕下旨,令沿岸百姓立撤離到安全地界!”
“哈哈哈!我說九殿下,你這是妖言惑眾,你這是欺君!你一個乳臭未干之人,你雖是皇子,但也不可信口開河,胡言亂語來博得陛下青睞呀!”左國師從見到趙烈起,便對趙烈看不順眼。
他之所以如此,他便是仗著元帝看重他,同時又欺趙烈以前膽小怕事。
雖說而今的趙烈功高蓋世,但說到底,還不是一個人人瞧不起的廢皇子!
而趙烈當然不慣著他,他見這國師純粹在忽悠元帝,而現在情況緊急,爭分奪秒!
莫說他不相信國師的胡言亂語。他只憑生活常識,天氣如此炎熱,明日便是初夏的第一天四月初一。
如此悶熱的天氣,一定是下暴雨的前兆。
因此,他對左國師喝道︰“左國師,這是人命關天之事,本王勸你不要信口開河而當兒戲,這里沒你的事,至于你的賬,日後再算!來人,把國師請出去!”
隨著趙烈的一聲斷喝,早已進來了兩個帶刀侍衛,不由吩說。架著左國師便出了御書房,丟在外面走廊上。
“陛下!本國師推算的沒錯,不要听九殿下的!這樣會勞民傷財的啊!”左國師仍在哭喊。
然而,元帝也舉棋不定!
但由于趙烈言語懇切,只得听從了趙烈意見,下數道詔書到各地官員手中,要求這些官員,迅速轉移老百姓及財產到高處,以防洪災。
數道詔書,八百里加急,送往楚河下游各省的最高行政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