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魯定公十三年的暮春,孔子帶著弟子們行走在從衛國到陳國的官道上。道旁的楊柳抽出新綠,柳絮沾在顏回的粗布衣衫上,像撒了把碎雪。子路扛著行囊走在最前,忽然停下腳步“夫子,前面有個農夫在耕牛,還有個小童在拾穗,咱們要不要問路?” 孔子抬頭望去,夕陽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長 —— 他、子路,加上那對農人與小童,恰好三人。他捋了捋胡須笑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記載的這句箴言,像一粒飽滿的種子,落在華夏文明的土壤里。“三人行” 不是簡單的人數相加,而是開放的學習態度 —— 就像打開一扇窗,讓不同的風景進來;“必有我師” 不是謙虛的客套,而是對智慧普遍性的認知 —— 路邊的野草也有扎根的智慧;“擇善從之” 與 “不善改之”,構成了完整的學習閉環 —— 既要吸收優點,也要以缺點為鏡。這種 “無處不學、無人不可學” 的精神,藏著儒家 “學無止境” 的密碼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地位高低,而在于謙遜的胸懷,正如《周易?謙卦》“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謙遜的態度能讓人不斷成長。從孔子的行囊到當代的課堂,這種 “三人行必有我師” 的智慧始終是進步的階梯。
一、三人行開放的學習場域
“三人行” 的 “三”,在古漢語中常為虛數,指代 “多人”。《說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象征廣泛的範圍,並非特指三個人。孔子的 “三人行”,打破了 “師必賢于弟子” 的刻板認知,將學習場域從廟堂、學堂擴展到市井、田間 —— 農夫的耕作技巧(何時播種、如何施肥)、小童的純真言行(不說謊、懂謙讓)、路人的處世智慧(遇爭執如何化解),都可能成為學習的素材。
《孔子家語?六本》記載他 “入太廟,每事問”,在祭祀場所向禮官學習 —— 問禮器的擺放順序,問樂舞的編排規則,問祝詞的含義,連最細微的 “酒爵如何傳遞” 都要請教。有人嘲笑他 “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他卻坦然回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後來在齊國听到《韶》樂,更是 “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專門向齊國樂師請教演奏技巧,把樂譜記在竹簡上帶回國,可見 “三人行” 的 “行” 不僅是行走,更是 “踐行”—— 在實踐中發現可學之處。
春秋時期的教育資源集中在貴族階層,“學在官府” 的傳統使平民難以接觸知識。《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其中 “師以賢得民”“儒以道得民”,師與儒都依附于官府。孔子卻主張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三人行必有我師” 正是這一理念的延伸知識不分尊卑,智慧存在于每個角落。
他的弟子中,子貢是商人,“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史記?貨殖列傳》),卻能在外交場合 “存魯、亂齊、破吳、強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在出使衛國時特意帶上他,學習其談判技巧;子路是武士,“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卻在保護師生安全時 “勇者不懼”,孔子遇險時總讓他斷後;顏回是貧士,“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論語?雍也》),卻能 “聞一以知十”,孔子常讓他復述講學內容,查漏補缺。這種多元的 “師” 的形態,拓寬了學習的邊界。
“三人行” 的核心是 “在場性”—— 與他人共處的每一刻都可能產生教學關系。《論語?先進》記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讓弟子各言其志。子路說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 “哂之”;冉有說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華說 “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輪到曾皙,他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說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長嘆一聲“吾與點也!”(《論語?先進》)
這便是 “三人行” 中弟子啟發老師的例證 —— 曾皙的志向讓孔子反思自己 “知其不可而為之” 的執著,原來在治國之外,還有 “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的境界。學習不是單向的傳授,而是雙向的互動,正如《禮記?學記》“教學相長也”,在與他人的相處中,每個人既是學習者,也是教育者。
對比 “獨學而無友” 的局限,更顯 “三人行” 的價值。《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獨自學習容易陷入偏見 —— 就像坐井觀天的青蛙,以為天空只有井口那麼大。而 “三人行” 能通過不同視角的踫撞,打破認知盲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孔子周游列國時,與弟子們 “陳蔡絕糧” 仍 “講誦弦歌不衰”(《史記?孔子世家》)。當時子路餓得拄著劍站不穩,抱怨 “君子亦有窮乎”;子貢主張 “且往見楚君” 求援;顏回卻平靜地說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史記?孔子世家》)。三人不同的反應讓孔子深受觸動,他借此給弟子們講 “君子固窮” 的道理,這種 “同伴學習” 的模式,是 “三人行必有我師” 的生動實踐。
二、必有我師智慧的普遍性認知
“必有我師” 的 “必” 字,體現孔子對智慧普遍性的堅定信念 —— 無論他人身份如何,必然有值得學習之處。《論語?子張》記載子夏說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見這句話在孔門弟子中廣泛流傳,成為共識。
這種信念源于孔子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人的本性相近,後天習慣導致差異,但每個人都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優于他人的 “習”,這些 “習” 便是 “師” 的所在。就像山林里的樹木,松樹耐寒,柳樹耐濕,各有其長,不能說哪種樹絕對優越。
孔子眼中的 “師” 不拘一格
可以是品德高尚者,如蘧伯玉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論語?衛靈公》),在衛國政治清明時做官,混亂時就隱居,孔子稱贊他 “君子哉蘧伯玉”,並向他學習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的處世之道。
可以是技藝精湛者,如樂師摯 “鼓琴瑟” 技藝高超,孔子向他學習音律,《論語?微子》記載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可見樂師們分散後,孔子仍懷念他們的技藝。
甚至可以是反面教材,如季氏 “八佾舞于庭” 的僭越,讓孔子反思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從其錯誤中汲取教訓,更加堅定 “克己復禮” 的決心。
“必有我師” 的認知,打破了 “權威崇拜” 的桎梏。春秋時期 “天子、諸侯、大夫” 構成的等級制度,使知識傳授也帶有等級色彩 —— 天子向諸侯傳 “王法”,諸侯向大夫傳 “邦典”,平民幾乎沒有學習機會。孔子卻認為 “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面對仁德之事,即使是老師也不必謙讓。
他向老子問禮時,老子告誡他“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回來後對弟子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 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這種對非儒家學者的推崇,體現了 “必有我師” 的開放心態 —— 智慧不分學派,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對比 “唯我獨尊” 的傲慢,更顯 “必有我師” 的價值。《論語?憲問》記載 “原壤夷俟”,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卻伸著腿坐著迎接他,態度傲慢無禮。孔子批評他 “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論語?憲問》),這種傲慢使他失去了學習他人的可能 —— 就像蒙眼的馬,看不到路邊的青草。
而孔子 “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即使面對地位低微者也能虛心請教。《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 “郯子來朝”,郯國是小國,郯子卻精通古代官制,講述 “少 氏以鳥名官” 的典故。孔子听說後,“見于郯子而學之”,回來後對弟子說 “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這種謙遜使他能不斷豐富知識,就像海綿吸水,不分清水濁水,先吸收再過濾。
三、擇其善者而從之積極的學習實踐
“擇其善者而從之” 的 “善”,涵蓋品德、能力、言行等多方面。《說文解字》“善,吉也”,指美好、有益的特質。孔子的 “擇善” 不是盲目模仿,而是有選擇的吸收。《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強調不臆測、不絕對、不固執、不自我,這種理性態度使 “擇善” 避免了盲從。
他向子產學習 “寬猛相濟” 的執政理念。子產治理鄭國時,剛開始 “為政過于寬大,國人多盜”,後來 “乃峻其刑”,有人批評他嚴苛,他說 “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左傳?昭公二十年》)。孔子評價 “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並將這種理念融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的主張中 —— 用道德引導(寬),用禮法約束(猛),實現 “有恥且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擇善而從” 的具體實踐,體現在孔子對弟子優點的吸收。顏回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有次做飯時被子貢誤會偷吃,他不辯解,等孔子查明真相後,只說 “吾平生未嘗遷怒,今豈因一餐飯而改之?” 這種涵養讓孔子深受觸動,多次在講學中說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論語?雍也》),並以他為榜樣,教育其他弟子 “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子貢 “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善于處理政務和外交。有次魯國受到齊國威脅,子貢主動請纓出使,先說服齊國放棄攻魯,再挑起吳齊戰爭,最後讓晉國趁機稱霸,“存魯、亂齊、破吳、強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手段之高明連孔子都贊嘆。此後討論治國時,孔子常听取他的意見,如子貢問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答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論語?學而》),這種互動中雙方都在 “擇善”—— 子貢學習夫子的道德追求,孔子借鑒子貢的務實策略。
“擇善” 的過程包含 “觀察 — 判斷 — 踐行” 三個環節
觀察孔子在衛國時,觀察到公子荊 “善居室”(《論語?子路》)。公子荊剛開始有一點財產就說 “苟合矣”(差不多夠了),再多一點就說 “苟完矣”(差不多完備了),富足後就說 “苟美矣”(差不多完美了)。這種知足常樂的態度讓孔子深受啟發。
判斷他判斷 “善” 的標準是 “義”(《論語?里仁》“君子喻于義”),不符合道義的 “善”(如虛偽的客套、不擇手段的成功)則不盲從。看到陽貨用計謀逼他見面(“饋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他雖承認陽貨 “懷其寶而迷其邦” 的諫言有道理,卻拒絕與其合作,因陽貨是 “亂臣”。
踐行踐行時注重 “循序漸進”,如他向樂師學習彈琴,從 “習其曲”(熟悉曲調)到 “得其志”(理解情感)再到 “得其為人”(體會作曲者人格)(《孔子家語?辯樂》),三個月才學一首《文王操》,這種深入而非泛泛的學習,讓他 “聞樂而知德”。
對比 “見善而不為” 的消極,更顯 “擇善而從” 的價值。《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到賢能的人就要向他看齊。孔子批評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論語?陽貨》)的人,認為他們即使面對 “善者” 也無動于衷 —— 就像面對滿桌佳肴卻不思進食的人,終將饑餓而死。
而 “擇善而從” 是主動的成長,正如《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通過持續吸收他人優點,實現自我提升。子夏在孔子死後 “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將孔子的 “擇善” 精神發揚光大,培養出李悝、吳起等人才,證明積極學習的態度是進步的動力。
四、其不善者而改之反思的成長機制
“其不善者而改之” 的 “不善”,指不符合道義、值得警惕的言行。《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對錯誤的言行要保持批判,但 “改之” 的對象是自己而非他人。孔子的 “改之” 不是指責他人,而是 “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從他人的 “不善” 中反思自身是否有類似問題。
他見到季氏 “八佾舞于庭” 的僭越行為,不僅批評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更反思自己 “未能挽狂瀾于既倒” 的責任 —— 是不是自己傳播周禮不夠盡力?是不是對弟子的教育不夠嚴格?此後更注重向弟子傳授 “禮” 的重要性,帶著他們在杏壇演習禮儀,從 “升降之禮” 到 “酬酢之儀”,一絲不苟。
“不善者而改之” 的核心是 “內省”。《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孔子將他人的 “不善” 作為自我反省的鏡子。《孔子家語?顏回》記載他見到 “人有惡者”,就會說 “吾必察焉,恐其有似吾也”,擔心自己也有類似的缺點。
宰予 “晝寢”(《論語?公冶長》),白天睡覺,被孔子批評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憤怒過後,孔子卻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 “因材施教”—— 宰予思維敏捷,或許不適合 “日出而作” 的學習節奏?此後對不同弟子采用不同的督促方式對子路 “退之”(讓他收斂),對冉有 “進之”(讓他大膽),這種調整正是 “改之” 的體現。
“改之” 的過程包含 “識別 — 對照 — 修正” 三個步驟
識別孔子在齊國見到大夫崔杼 “弒莊公”(《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的惡行 —— 齊莊公與崔杼之妻私通,崔杼設伏殺死莊公,還殺了記載 “崔杼弒其君” 的史官。孔子識別出這是 “臣弒君” 的大逆不道,違反 “君君臣臣” 的倫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對照對照自身,他雖未遇到類似情況,卻以此警示弟子 “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孝經?事君》),反思自己在魯國做官時,是否對魯定公盡到了勸諫責任。
修正修正時注重 “防微杜漸”。子路常 “暴虎馮河”(《論語?述而》),魯莽沖動,孔子從 “卞莊子刺虎”(兩只虎相爭,卞莊子等待時機,一舉殺兩虎)的故事中,提醒子路 “勇而無謀則亂”,讓他學習 “三思而後行”,這種修正避免了子路因勇猛而喪命。
對比 “見不善而不警” 的縱容,更顯 “改之” 的價值。《論語?季氏》“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孔子批評 “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的人,他們對 “不善” 視而不見甚至同流合污 —— 就像渾濁的水,不僅不清澈,還會污染其他水源。
而 “改之” 是主動的淨化,正如《周易?益卦》“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通過修正自身,避免重蹈他人覆轍。曾子 “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其中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就是以 “言而無信者” 為鏡,這種反思精神是成長的保障,讓他成為孔門重要的傳承者。
五、孔子的踐行三人行中的師者風範
孔子向平民學習的事例,體現 “必有我師” 的謙遜。《論語?微子》記載他在途中遇到 “長沮、桀溺耦而耕”,長沮問 “夫執輿者為誰?” 子路答 “為孔丘”。長沮又問 “是魯孔丘與?” 子路答 “然”。長沮說 “是知津矣”(他該知道渡口在哪),暗含諷刺。桀溺問子路 “子為誰?” 子路答 “為仲由”。桀溺說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闢人之士也,豈若從闢世之士哉?” 勸他們歸隱。
子路把對話告訴孔子,孔子悵然若失“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他雖不認同隱者的消極,卻從他們的隱居態度中反思自己 “知其不可而為之” 的執著 —— 是不是可以更靈活些?這種尊重不同意見的態度,正是 “擇善” 與 “改之” 的結合。
他從弟子錯誤中學習的智慧,展現 “不善者而改之” 的實踐。子路曾 “率爾而對”(《論語?先進》),在討論志向時魯莽發言,說能治理千乘之國,孔子雖 “哂之”(微笑中帶批評),卻也反思自己 “未能導之以禮”,此後在教學中增加 “禮儀演習”,讓弟子們在實踐中體會 “恭謹” 的重要性。
冉有 “為季氏聚斂”(《論語?先進》),幫助季氏搜刮百姓,孔子憤怒地說 “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但冷靜後,他也反省自己 “教之不嚴”—— 是不是自己強調 “仕而優則學” 時,沒說清楚 “優” 要以 “義” 為前提?在後續教學中加強 “義利之辨”,告誡弟子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孔子與老子的交往,是 “擇善而從” 的典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他 “適周問禮,蓋見老子雲”,老子對他說 “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這些處世智慧被孔子吸收,他對弟子說 “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反思自己是否有 “好議人” 的毛病;“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讓他明白 “事君數,斯辱矣”(《論語?里仁》),勸諫君主不宜過頻,這種跨學派的學習,體現 “三人行” 的開放性。
六、歷史回響師道傳統的傳承譜系
孟子對 “三人行” 的發展,提出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孟子?公孫丑上》),認為學習他人優點並踐行,本身就是與人為善,將 “擇善而從” 提升到道德層面。
他舉例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子路听到批評就高興,是 “不善改之”;大禹听到善言就下拜,是 “擇善從之”;舜更偉大,能與他人共享善,放棄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優點,這種 “樂取于人” 的態度,與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一脈相承。
韓愈的 “傳道授業解惑”,豐富了 “師” 的內涵。《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打破 “師必賢于弟子” 的偏見,提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他舉例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懂官制,萇弘懂樂律,師襄懂琴藝,老聃懂道,孔子向他們學習,證明 “聖人無常師”。這種對師道的詮釋,打破了等級束縛,使 “擇善而從” 的範圍更加廣泛,連唐代的駢文大家柳宗元都說 “韓愈之作《師說》,蓋欲復三代聖人之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朱熹的 “格物致知”,將 “三人行” 的學習方法系統化。他主張 “即物而窮其理”(《大學章句》),通過研究事物(包括他人言行)獲得知識,“三人行必有我師” 正是 “格物” 的途徑之一。
他強調 “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朱子語類》),將 “擇善” 與 “改之” 落實到實踐中。在白鹿洞書院的學規中,他規定 “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五個步驟正是對孔子 “觀察 — 判斷 — 踐行” 的細化,使 “三人行” 的智慧更具操作性。
七、三人行的當代價值終身學習的實踐指南
“三人行必有我師” 對教育的啟示,體現在 “合作學習” 模式中。現代教育中的小組討論、項目式學習,鼓勵學生相互學習 —— 成績好的學生分享 “錯題整理法”,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展示 “實驗操作技巧”,性格開朗的學生帶動 “團隊溝通”,這種多元互動正是 “三人行” 的體現。
某中學開展 “學習伙伴” 計劃,讓不同特長的學生結對數學好的小李幫語文好的小張補數學,小張則幫小李改作文。一學期後,小李的作文成績提高 15 分,小張的數學成績提高 101novel.com 分,印證了 “教學相長” 的道理,連老師都感嘆 “學生之間的啟發,有時比老師說教更有效”。
職場中的 “三人行” 智慧,表現為 “團隊協作” 與 “取長補短”。在軟件開發項目中,前端工程師擅長用戶界面設計,後端工程師精通數據庫架構,產品經理善于把握用戶需求,每個人都是 “師”
前端向後端學習 “數據交互邏輯”,避免設計出無法實現的界面;
後端向產品學習 “用戶場景分析”,讓代碼更貼合實際需求;
產品向前後端學習 “技術邊界”,提出更合理的需求。
某互聯網公司實行 “輪崗制”,讓員工在不同崗位學習 3 個月,市場部的小王輪崗到技術部後,才明白 “為什麼有些營銷方案技術上無法實現”,回到原崗位後提出的方案更可行,這種 “處處有師” 的理念,培養了大量復合型人才。
日常生活中的 “三人行” 實踐,體現在人際交往的點滴中。北京某社區開展 “鄰里學堂”,居民輪流授課
退休教師教書法,分享 “中鋒用筆” 的技巧;
年輕程序員教智能手機使用,講解 “健康碼申領”“網上掛號”;
賣菜的張阿姨教挑選蔬菜,說 “葉子發蔫的菠菜更甜,因為水分少了,糖分濃縮”。
72 歲的李大爺說“以前覺得自己懂得多,上完課才知道,賣菜的都有學問!” 這種 “互助學習” 讓 “三人行必有我師” 成為生活常態。
八、歷史人物的踐行師道精神的生動例證
甦軾的 “三人行” 實踐,展現跨領域學習的智慧。他在《石鐘山記》中,不盲從酈道元 “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的解釋,也不相信李渤 “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的說法,親自 “夜訪石鐘山”。
他雇了當地漁民的小船,“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見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還發現 “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 坎鏜 之聲”。這種向漁民學習、實地考察的態度,正是 “擇善而從”—— 糾正前人錯誤,吸收實踐經驗。
他還從弟弟甦轍身上學習沉穩,在《答張文潛書》中說 “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在詩文中也說 “子由詩過吾遠甚”,體現 “必有我師” 的謙遜,這種開放心態讓他成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李時珍的 “三人行” 實踐,體現實地學習的嚴謹。撰寫《本草綱目》時,他 “采訪四方”,“遠窮僻壤之產,險探仙麓之華”(《本草綱目?序》)
向農夫學習農作物藥性,知道 “蕎麥能降氣寬腸,然不可多食,發風動氣”;
向獵人了解動物藥材,發現 “虎骨雖強筋健骨,然虎嘯風生,不宜近臥室”;
向漁民請教水生植物,糾正《神農本草經》“澤瀉利水,久服輕身” 的錯誤,指出 “澤瀉多服,令人目盲”。
他在《本草綱目?凡例》中說 “搜羅百氏,訪采四方”,這種廣泛學習的態度,使著作成為醫藥經典,被達爾文稱為 “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生動詮釋了 “不善者而改之”。
陶行知的 “生活即教育”,繼承 “三人行” 的理念。他反對 “死讀書、讀死書”,主張 “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認為 “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在曉莊師範,他推行 “教學做合一”師生在田間勞動時,農民教他們 “看天施肥”(雨天施氮肥,晴天施鉀肥),他們教農民識字、記賬;在廚房做飯時,廚師教他們 “火候掌握”,他們教廚師 “營養搭配”。這種 “生活中的師道”,讓教育走出課堂,正如他所說 “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體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九、師道的終極意義謙遜與成長的永恆循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的終極意義,是確立 “謙遜為學” 的人生態度。這種態度不是自卑,而是清醒的認知 —— 每個人都有局限,就像眼楮能看到遠處,卻看不到自己的睫毛;他人的長處正是彌補自身不足的資源,就像瘸子向瞎子學習看路,瞎子向瘸子學習走路。
這種態度也不是盲從,而是理性的判斷 ——“擇善” 與 “改之” 構成了學習的篩選機制,確保吸收有益的養分。正如《周易?謙卦》“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謙遜使人不斷進步,始終保持成長的可能,就像空杯才能裝水,虛心才能容智。
從孔子的 “三人行” 到當代的終身學習,師道精神的核心不變學習是無處不在的,成長是持續終身的。“擇善而從” 是積極的吸收,讓我們站在他人肩膀上看得更遠 —— 牛頓說 “我之所以看得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這個道理;“不善者而改之” 是主動的淨化,讓我們避開前人走過的彎路 —— 就像航海者參考海圖,避開暗礁。
這種 “吸收 — 反思 — 成長” 的循環,是智慧積累的基本規律,適用于每個時代、每個人。孔子的 “三人行” 箴言,像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滋養著文明的土壤。當我們向同事請教問題,當我們從他人錯誤中警醒,當我們在協作中互補,都是在踐行這一古老智慧。
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師者不在遠方,而在身邊 —— 可能是晨練時教你太極的老人,可能是超市里告訴你 “如何挑選新鮮雞蛋” 的阿姨,可能是網絡上分享 “備考經驗” 的陌生人;真正的學習不在課堂,而在生活的每一刻 —— 談判時對手的策略,排隊時他人的耐心,甚至爭吵時對方的邏輯,都可能成為 “師” 的素材。
正如那行走在春秋大地上的孔子師徒,行囊里裝著的不僅是竹簡,更是 “無處不學” 的謙遜,這種謙遜,正是進步的,也是智慧的源泉。
喜歡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