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一、魯軍奔退中的那抹亮色
魯哀公十一年的秋天,齊國的軍隊撤退了,魯國的都城曲阜城外,彌漫著戰後的疲憊與混亂。敗兵們丟盔棄甲,爭先恐後地涌向城門,塵土飛揚中,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驚恐與狼狽。就在這潰敗的洪流里,有一個身影顯得格外不同 —— 孟之反。
他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只顧著逃命,而是勒住韁繩,掉轉馬頭,殿後掩護。手中的馬鞭輕輕拍打馬背,目光卻始終掃視著身後,確保沒有掉隊的士兵被齊軍追上。當最後一名魯軍士兵踉蹌著進入城門,孟之反才策馬跟上。守城的士兵看到他,紛紛投來敬佩的目光,有人忍不住喊道︰“孟大夫,您殿後辛苦了!”
孟之反听到喊聲,卻沒有絲毫得意。他在馬上微微側身,舉起馬鞭指了指自己的馬,笑著說︰“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不是我敢于殿後,是這匹馬不肯往前走啊。
這句看似輕松的話,被恰好路過的孔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後來,孔子在給弟子們講學的時候,特意提起這件事,贊嘆道︰“孟之反不伐。”—— 孟之反不夸耀自己的功勞。
這個發生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場景,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沒有慷慨激昂的誓言,卻因孟之反這句看似平淡的話,成為了儒家典籍中關于 “不伐” 之德的經典範例。它像一粒種子,在後世的土壤里生根發芽,長成了中華民族崇尚謙遜、不事張揚的精神大樹。
二、“伐” 的多重面相︰從自我夸耀到品德迷失
要理解孟之反的 “不伐” 之德,首先需要認清 “伐” 的本質。“伐” 在古漢語中本義為 “砍伐”,引申為 “夸耀、自夸”,《說文解字》解釋為 “擊也”,段玉裁注 “引申為自矜”。在儒家看來,“伐” 不僅僅是一種言語上的炫耀,更是一種內心的品德迷失,它會讓人偏離 “中庸” 之道,陷入傲慢與淺薄的泥潭。
“伐” 的第一種面相是居功自傲。即對自己的功勞沾沾自喜,四處宣揚,甚至貶低他人以抬高自己。《論語?公冶長》中記載,子貢問孔子︰“賜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璉也。” 子貢雖然得到了孔子的肯定,卻沒有因此夸耀,而有些人一旦做出一點成績,就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知道,這種 “伐” 會讓人失去清醒的自我認知。
“伐” 的第二種面相是好大喜功。即做事情不是為了實際效果,而是為了追求名聲,喜歡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歷史上很多帝王將相,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大興土木,發動戰爭,導致民不聊生,如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漢武帝連年征戰,雖然留下了一些 “功績”,卻也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這種 “伐” 會讓人為了虛名而付出沉重的代價。
“伐” 的第三種面相是嫉賢妒能。即不能容忍別人比自己優秀,看到別人有功勞就嫉妒,甚至想方設法詆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記載,屈原 “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卻因上官大夫的嫉妒而被楚懷王疏遠,最終投江自盡。這種 “伐” 會破壞人際關系,阻礙團隊的發展,是一種非常惡劣的品德。
“伐” 的第四種面相是虛偽做作。即通過虛假的言行來夸耀自己,裝作很有功勞或品德高尚的樣子,實際上卻名不副實。《論語?陽貨》中記載的 “鄉原,德之賊也”,就是指那些看似忠厚老實,實則虛偽狡詐的 “好好先生”,他們通過討好別人來獲得好名聲,這種 “伐” 比直接的夸耀更具迷惑性,對品德的破壞也更大。
“伐” 的這四種面相,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本質上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過分看重名利,忽視他人和集體的利益。它們會像蛀蟲一樣,侵蝕人的品德,破壞社會的和諧,因此儒家將 “不伐” 視為君子的重要品德。
三、孟之反 “不伐” 的深層內涵︰謙遜背後的精神境界
孟之反的 “不伐”,絕不僅僅是一種言語上的謙虛,而是一種深刻的精神境界,它包含了對自我、對功勞、對他人的清醒認知,體現了儒家 “仁”“義”“禮”“智” 等核心價值觀的統一。
首先,“不伐” 是對自我價值的正確認知。孟之反知道,自己殿後雖然起到了掩護作用,但這是作為大夫的職責所在,不值得夸耀。他沒有把自己看得過高,也沒有把功勞都歸于自己,而是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行為。這種自我認知,是 “智” 的體現 —— 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能力,不盲目自大。正如《論語?學而》中孔子所說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不會因為別人不了解自己的功勞而生氣,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價值有清晰的認知,不需要通過別人的稱贊來證明。
其次,“不伐” 是對功勞本質的深刻理解。孟之反明白,一場戰爭的勝負,一個團隊的成敗,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集體努力的結果。他殿後之所以能成功,離不開士兵們的配合,離不開守城將士的接應,甚至離不開齊軍的撤退。把功勞歸于自己,是對集體努力的忽視。這種對功勞本質的理解,是 “義” 的體現 —— 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爭的,懂得尊重集體的利益。正如《周易?系辭上》所說 “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有功勞卻不夸耀,是深厚品德的體現。
再次,“不伐” 是對他人感受的尊重與關懷。孟之反在敗軍之際殿後,已經顯示了自己的勇敢和擔當,如果再夸耀自己的功勞,會讓那些逃跑的士兵感到羞愧和難堪,不利于軍隊的團結。他用 “馬不進也” 的借口,既掩飾了自己的功勞,也給了其他士兵台階下,體現了對他人感受的細膩關懷。這種關懷,是 “仁” 的體現 —— 愛人如己,懂得體諒他人的處境。正如《論語?顏淵》中孔子所說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之反不希望自己的夸耀給別人帶來不適,所以選擇了謙遜。
最後,“不伐” 是對 “禮” 的自覺踐行。儒家強調 “禮”,認為 “禮” 是調節人際關系的規範,而謙遜是 “禮” 的重要組成部分。《禮記?曲禮上》說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孟之反的 “不伐”,正是對這種 “禮” 的自覺遵守。他用溫和的語言和態度,避免了因夸耀而可能引起的沖突和不滿,維護了人際關系的和諧。這種對 “禮” 的踐行,體現了君子的修養和風度。
孟之反 “不伐” 的深層內涵,是自我認知、集體意識、他人關懷與禮儀修養的有機統一。它不是一種刻意的偽裝,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品德自然流露,是君子人格的生動體現。
四、孔子眼中的 “不伐” 之德︰儒家君子的重要標準
孔子對孟之反 “不伐” 的稱贊,不是偶然的,而是與他對君子品德的整體要求相一致的。在孔子看來,“不伐” 是君子必須具備的重要品德,它與 “仁”“義”“禮”“智”“信” 等品德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君子的人格體系。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強調 “不伐” 的重要性。他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 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如果有的話,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互相作揖謙讓後上場,比賽結束後互相敬酒,這種競爭才是君子的競爭。這里的 “無所爭”,就包含了 “不伐” 的意思 —— 不與他人爭奪功勞和名聲。
孔子還說︰“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論語?雍也》)這是對孟之反 “不伐” 行為的直接稱贊,表明孔子將這種行為視為君子的典範。在孔子看來,君子應該像孟之反這樣,有功勞卻不夸耀,保持謙遜的態度。
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視 “不伐” 之德,是因為它符合儒家 “中庸” 的思想。“中庸” 是儒家的重要理念,指的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狀態。“伐” 是一種極端的行為,表現為過度的自我夸耀;而 “不伐” 則是一種中庸的態度,既不夸耀自己,也不貶低自己,恰到好處地看待自己的功勞和能力。
“不伐” 之德也與孔子 “克己復禮為仁” 的思想相呼應。“克己” 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緒,“復禮” 就是遵守禮儀規範。“伐” 往往源于過度的欲望如名利欲)和情緒如驕傲),而 “不伐” 則是 “克己” 的結果,是對自己欲望和情緒的有效克制,從而達到 “復禮” 的境界,最終實現 “仁” 的目標。
在孔子看來,具備 “不伐” 之德的君子,能夠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促進團隊的和諧與合作。因為不夸耀自己,所以能夠尊重他人;因為不爭奪功勞,所以能夠團結他人;因為保持謙遜,所以能夠學習他人的長處。這樣的君子,才能成為他人的榜樣,才能承擔起治理國家、教化百姓的責任。
孔子眼中的 “不伐” 之德,不是一種消極的退縮,而是一種積極的進取。它要求君子在有功勞時保持謙遜,同時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勇于擔當。正如孟之反在敗軍之際敢于殿後,體現了他的擔當精神;而在事後不夸耀,體現了他的謙遜品德。這種 “擔當” 與 “謙遜” 的統一,才是完整的 “不伐” 之德。
五、歷史上的 “不伐” 典範︰從古代到近代的品德傳承
孟之反的 “不伐” 之德,為後世樹立了榜樣,歷史上涌現出了許多 “不伐” 的典範,他們用自己的行為詮釋了 “不伐” 的內涵,傳承了儒家的君子品德。
衛青的 “功高不伐”︰西漢名將衛青,多次率軍抗擊匈奴,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大司馬大將軍。但他從不夸耀自己的功勞,待人寬厚,與士兵同甘共苦。有一次,漢武帝賞賜給他千金,他卻拿出一半賞賜給了部下。有人勸他應該彰顯自己的功勞,衛青卻說︰“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陛下的信任和將士們的努力,我怎麼能獨自夸耀呢?” 衛青的 “功高不伐”,讓他贏得了部下的愛戴和百姓的尊敬,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賢將。
範仲淹的 “先憂後樂”︰北宋名臣範仲淹,一生憂國憂民,推行慶歷新政,為國家和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他從不夸耀自己的政績,始終保持謙遜的態度。他在《岳陽樓記》中寫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的名句,表達了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卻沒有一句提及自己的功勞。有人稱贊他的功績,他總是說︰“這是我應該做的,沒有什麼可夸耀的。” 範仲淹的 “不伐”,體現了他 “以天下為己任” 的擔當和謙遜的品德。
曾國藩的 “功成不居”︰晚清重臣曾國藩,率領湘軍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為清朝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深知 “功高震主” 的道理,始終保持低調,不夸耀自己的功勞。他在給朝廷的奏折中,總是將功勞歸于皇帝的英明和將士的奮勇,從不突出自己的作用。平定太平天國後,他主動裁撤湘軍,表明自己沒有野心。曾國藩的 “功成不居”,體現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謙遜品德,也讓他得以善終。
錢學森的 “國為重,家為輕”︰近代科學家錢學森,放棄美國的優厚待遇,回國後為中國的 “兩彈一星” 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 “中國航天之父”。但他從不夸耀自己的功勞,總是把成就歸于集體。有人稱他為 “國寶”,他卻說︰“我只是滄海一粟,真正的功勞屬于國家和人民。” 錢學森的 “不伐”,體現了他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以及謙遜的科學家精神。
這些 “不伐” 的典範,雖然身處不同的時代,從事不同的職業,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功勞卻不夸耀,始終保持謙遜的態度,將功勞歸于集體或他人。他們的行為,不僅傳承了孟之反的 “不伐” 之德,也豐富了儒家君子品德的內涵,為後世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六、“不伐” 與 “自矜” 的博弈︰人性中的永恆掙扎
“不伐” 與 “自矜”自夸、自大)是人性中兩種對立的傾向,它們之間的博弈,是人類社會中一種永恆的掙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既有追求認可、渴望成功的欲望,這可能導致 “自矜”;也有尊重他人、重視集體的意識,這可能導向 “不伐”。這種掙扎,在不同的人身上,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不同的結果。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矜” 源于人的自我價值感的缺失。有些人因為內心深處不相信自己的價值,所以需要通過不斷地夸耀自己的功勞來獲得他人的認可,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這種 “自矜” 往往是一種補償心理,是對自我價值的不確定。而 “不伐” 則源于人的自我價值感的充足。那些內心強大、對自己有清晰認知的人,不需要通過他人的稱贊來證明自己,他們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功勞,所以能夠保持謙遜。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自矜” 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密切相關。在一個崇尚競爭、鼓勵炫耀的社會環境中,人們更容易產生 “自矜” 的傾向。比如在一些企業中,過分強調個人業績,鼓勵員工炫耀自己的成就,這會導致員工之間的關系緊張,團隊合作受到影響。而在一個重視合作、崇尚謙遜的社會環境中,人們更容易踐行 “不伐” 的品德。比如在一些傳統的鄉村社區中,人們更看重集體的利益,鼓勵互相幫助,這會讓人們更願意分享功勞,而不是獨自夸耀。
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自矜” 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因為它會損害他人的利益和社會的和諧。“自矜” 者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功勞,忽視他人的貢獻,這會導致不公平感和怨恨情緒的產生。而 “不伐” 則是一種道德的行為,因為它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和對集體的關懷,有利于維護人際關系的和諧和社會的穩定。
“不伐” 與 “自矜” 的博弈,本質上是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自我中心與他人關懷、短期欲望與長期價值之間的較量。這種較量,不僅考驗著每個人的品德修養,也影響著社會的風氣和發展。孟之反的 “不伐”,為我們在這場博弈中做出正確的選擇提供了榜樣 —— 即使在敗軍之際,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依然能夠堅守謙遜的品德,將集體利益和他人感受放在首位。
七、“不伐” 之德的現代價值︰在競爭社會中保持謙遜
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強調自我推銷的社會中,孟之反的 “不伐” 之德似乎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很多人認為,在現代社會,要想成功,就必須學會推銷自己,夸耀自己的優點和成就。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不伐” 之德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它能夠幫助我們在競爭中保持清醒,在成功時保持謙遜,在合作中建立信任。
首先,“不伐”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現代社會,人際關系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個總是夸耀自己功勞的人,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和嫉妒,難以建立真誠的友誼和合作關系。而一個保持謙遜、不伐己功的人,則更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能夠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比如在團隊工作中,那些能夠將功勞歸于團隊成員,而不是獨自夸耀的人,往往能夠贏得團隊的支持,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其次,“不伐” 有助于個人的持續成長。“不伐” 者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功勞和不足,不會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驕傲自滿,從而能夠保持學習的熱情和動力。他們會意識到,自己的成功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和集體的支持,所以會更加珍惜機會,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而 “自矜” 者則往往因為沉迷于過去的功勞而固步自封,失去了進步的動力,最終會被時代所淘汰。比如在科技領域,很多科學家之所以能夠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就是因為他們能夠保持謙遜,正視自己的不足,不斷學習和探索。
再次,“不伐” 有助于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在一個充滿 “不伐” 精神的社會中,人們更注重合作與分享,而不是競爭與炫耀。這種社會氛圍能夠減少沖突和矛盾,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比如在一些社區中,通過開展志願服務活動,鼓勵居民互相幫助、分享成果,能夠營造出一種溫馨、和諧的氛圍,讓人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在企業管理中,“不伐” 之德同樣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一個企業的成功,離不開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如果企業管理者能夠踐行 “不伐” 之德,不將功勞都歸于自己,而是充分肯定員工的貢獻,會極大地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例如,華為的任正非經常強調 “華為的成功是全體員工的功勞,我只是一個組織者”,這種謙遜的態度讓華為的員工感受到了尊重和認可,從而更加努力地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相反,如果企業管理者好大喜功,將所有功勞都攬在自己身上,會讓員工感到失望和不滿,影響企業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在教育領域,培養學生的 “不伐” 之德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通過教育讓學生明白,個人的成功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和集體的支持,不能因為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滿、炫耀自己。在學校中,可以通過開展團隊合作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學會分享功勞、尊重他人。比如,在小組學習中,鼓勵學生共同完成任務,並在成果展示時強調每個成員的貢獻,讓學生養成 “不伐” 的習慣。
“不伐” 之德還能幫助人們在面對挫折和失敗時保持平和的心態。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可能遇到挫折和失敗。如果一個人具有 “不伐” 之德,就不會因為一時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為一時的失敗而自暴自棄。他會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成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從成功中總結經驗,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朝著目標繼續努力。正如孟子所說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具有 “不伐” 之德的人,能夠在挫折和失敗中磨練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能力。
八、“不伐” 與 “自我推銷” 的平衡︰在謙遜中展現價值
在現代社會,適當的自我推銷是必要的,它能夠讓別人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機會。但自我推銷與 “不伐” 之德並不矛盾,關鍵是要把握好平衡,在謙遜中展現自己的價值,既不夸大其詞,也不埋沒自己。
把握好 “不伐” 與 “自我推銷” 的平衡,首先要做到客觀真實地介紹自己。在自我推銷時,要基于事實,不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成績,也不隱瞞自己的不足。比如在求職面試中,應聘者應該誠實地介紹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技能水平,用具體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用華麗的辭藻來吹噓自己。這種客觀真實的自我推銷,既能夠讓用人單位了解自己,又體現了 “不伐” 的品德。
其次,要在強調個人貢獻的同時,不忘提及他人和集體的支持。任何個人的成就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和集體的支持,在自我推銷時,適當提及這些因素,能夠體現出對他人的尊重和對集體的重視,避免給人以自高自大的印象。比如在匯報工作成果時,可以說 “這個項目的成功,離不開團隊成員的密切配合和領導的悉心指導”,這樣的表述既肯定了自己的貢獻,又體現了 “不伐” 的精神。
再次,要保持謙遜的態度和語氣。在自我推銷時,語氣要誠懇、謙遜,不要給人以傲慢、自負的感覺。即使自己的能力很強、成績很突出,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感受。比如在與他人交流時,要認真傾听對方的想法,不隨意打斷別人的發言,用平和的語氣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謙遜的態度,能夠讓別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推銷,也體現了 “不伐” 的品德。
“不伐” 與 “自我推銷” 的平衡,本質上是在尊重他人和集體的前提下,合理地展現自己的價值。它要求我們既要有自信,敢于展現自己的能力和成績;又要有謙遜,不夸大自己、不忽視他人。只有把握好這種平衡,才能在現代社會中既贏得機會,又贏得他人的尊重。
九、培養 “不伐” 之德的實踐路徑︰從點滴做起,涵養君子風度
“不伐” 之德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的培養和實踐逐漸形成的。它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點滴做起,不斷涵養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學會感恩,珍惜他人的幫助。感恩是 “不伐” 之德的重要基礎。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每一點進步和成績,都離不開父母的養育、老師的教誨、朋友的幫助和社會的支持。學會感恩,就是要珍惜這些幫助,不把它們視為理所當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向幫助過自己的人表達感謝、關心他們的生活等方式,培養感恩的心態。比如,在得到老師的指導後,真誠地對老師說一聲 “謝謝”;在朋友遇到困難時,主動伸出援手。這種感恩的心態,能夠讓我們更加尊重他人,不輕易夸耀自己的功勞。
客觀看待自己的成績,正視自己的不足。客觀地認識自己是培養 “不伐” 之德的關鍵。我們要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成績,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在取得成績時,不要驕傲自滿,要思考自己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在遇到挫折時,不要妄自菲薄,要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提升自己。比如,在考試取得好成績時,不要沾沾自喜,要分析自己在哪些知識點上還有漏洞,及時進行彌補;在工作中出現失誤時,不要推卸責任,要勇于承擔後果,找出問題所在並加以解決。
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學會分享功勞。尊重他人、分享功勞是 “不伐” 之德的具體體現。在團隊合作中,要尊重每個成員的勞動成果,不竊取他人的創意和功勞。當團隊取得成績時,要主動分享功勞,肯定每個成員的貢獻。比如,在完成一個項目後,在向上級匯報時,要詳細介紹每個成員的工作內容和貢獻,不把功勞都歸于自己。這種尊重和分享,能夠增強團隊的凝聚力,也能夠讓我們在實踐中養成 “不伐” 的習慣。
加強自我修養,提升精神境界。“不伐” 之德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需要通過加強自我修養來實現。我們可以通過閱讀經典、學習榜樣、反思自己的行為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比如,閱讀《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體會其中的君子品德;學習孟之反、衛青、範仲淹等 “不伐” 典範的事跡,以他們為榜樣激勵自己;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看看自己是否有自夸、自大的表現,及時加以改正。
培養 “不伐” 之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有耐心和毅力。它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警惕,不被名利所誘惑,不被驕傲所蒙蔽。只有通過不斷地實踐和反思,才能逐漸養成 “不伐” 的品德,涵養出君子的風度。
十、“不伐” 之德在不同文化中的呼應︰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
“不伐” 之德不僅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其他文化中也有類似的價值追求。不同文化雖然在表達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強調謙遜、不夸耀自己的重要性,這體現了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
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臘哲學家甦格拉底提出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這種謙遜的態度與 “不伐” 之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甦格拉底認為,真正的智慧在于認識到自己的無知,而不是夸耀自己的知識。這種思想對西方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讓謙遜成為西方文化中一種重要的品德。
在基督教文化中,《聖經》強調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這里的 “虛心” 就是指謙遜、不驕傲自滿。基督教倡導人們要謙卑地對待上帝和他人,不夸耀自己的功績,這種價值觀與 “不伐” 之德相呼應。
在東方的佛教文化中,也強調謙遜的重要性。佛教認為,人之所以會產生痛苦和煩惱,是因為有 “我執”,即過分執著于自我。而謙遜能夠破除 “我執”,讓人們擺脫痛苦和煩惱。佛教倡導的 “忍辱”“布施” 等修行方法,也包含了不夸耀自己、尊重他人的內涵,與 “不伐” 之德有著相似的精神內核。
不同文化中對謙遜、不夸耀自己的強調,表明 “不伐” 之德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它超越了地域、民族和宗教的界限,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共同的道德準則。在全球化的今天,這些共同的價值追求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提供了基礎,也讓 “不伐” 之德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得到傳播和踐行。
十一、結語︰讓 “不伐” 之德照亮人生之路
孟之反在魯軍奔退中的那一句 “非敢後也,馬不進也”,穿越了兩千五百多年的時空,依然散發著智慧的光芒。它告訴我們,“不伐” 之德不是一種懦弱和退縮,而是一種勇敢和擔當;不是一種虛偽和做作,而是一種真誠和謙遜。它是儒家君子品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
在現代社會,我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和挑戰,更容易陷入 “自矜” 的泥潭。但孟之反的 “不伐” 之德,像一盞明燈,為我們照亮了前進的道路。它提醒我們,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名利所迷惑;在取得成績時,要記得他人的幫助和集體的支持,不獨自夸耀;在與人交往時,要尊重他人的感受,不傲慢自大。
讓我們以孟之反為榜樣,在日常生活中踐行 “不伐” 之德。從學會感恩開始,珍惜他人的幫助;從客觀看待自己做起,正視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尊重他人出發,學會分享功勞。通過不斷地實踐和反思,讓 “不伐” 之德融入我們的血脈,成為我們人格的一部分。
當 “不伐” 之德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我們的人際關系會更加和諧,社會會更加穩定,人類會更加團結。讓我們攜手共進,讓 “不伐” 之德照亮我們的人生之路,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