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每當翻開《論語》,目光觸及這一句,仿佛時光回溯,眼前浮現出孔子在陳國那片古老而滄桑的土地上,滿目憂慮又心懷牽掛的模樣。這簡簡單單的話語,如同一把精巧的鑰匙,緩緩打開一扇通往孔子內心世界的大門,讓我們得以窺探他在周游列國困境中的復雜心境,以及對家鄉學子深深的期許。
一、陳國羈旅︰困境中的心靈回響
一)春秋亂世︰動蕩不安的時代底色
春秋時期,社會宛如一艘在狂風巨浪中飄搖的船只,動蕩不安,禮崩樂壞。周王室衰微,權威如風中殘燭,難以再維持往昔的統治秩序。諸侯紛爭不斷,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霸權,頻繁發動戰爭,弱肉強食的戲碼每日都在華夏大地上演。
宋國與鄭國之間曾爆發一場激烈的戰爭。宋殤公在位時,宋國對外頻繁用兵,與鄭國矛盾不斷激化。一次,鄭國以宋國不遵禮法為由,出兵攻打宋國。宋國軍隊倉促應戰,在戰場上節節敗退。戰場上,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百姓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四處逃亡。許多家庭因此破碎,孩子們失去了父母,老人們無人贍養,整個社會陷入了一片混亂和痛苦之中。田野里,曾經金黃的麥浪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荒蕪和破敗;村莊中,房屋倒塌,煙火斷絕,一片死寂。
禮樂制度,這一曾經維系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的基石,也在時代的沖擊下搖搖欲墜。諸侯們不再遵循周禮,僭越禮制的行為屢見不鮮。晉國的晉文公在成為霸主後,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會盟儀式。在儀式上,他使用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八簋等禮器,完全不顧及傳統的禮儀規範。這種行為引起了其他諸侯的不滿和效仿,社會風氣日益浮躁,道德淪喪。人們為了追求利益不擇手段,誠信、仁義等傳統美德被拋諸腦後。在市場上,商人們以次充好,缺斤短兩,為了多賺幾個銅板,不惜欺騙消費者;在官場上,官員們貪污受賄,賣官蠰爵,為了自己的私利,置國家和百姓的利益于不顧。
二)周游列國︰理想與現實的激烈踫撞
孔子,這位心懷“仁”與“禮”的智者,目睹了社會的種種亂象,心中充滿了憂慮和責任感。他堅信,只有通過推行仁政,恢復周禮,才能讓社會重回正軌,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于是,他帶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弟子,踏上了周游列國的漫漫征途。
他們如同懷揣火種的使者,渴望找到一片能接納他們思想的土地,將仁政的種子播撒下去。每到一處,孔子都滿懷熱忱地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向諸侯們講述“仁者愛人”“為政以德”的道理,希望他們能夠以仁愛之心治理國家,關愛百姓。然而,現實卻如同一堵冰冷的牆,一次次將他們的希望擊碎。
孔子一行來到衛國,衛靈公雖然對孔子表示了歡迎,但並沒有真正打算采納他的建議。衛靈公只是將孔子視為一種政治裝飾,用來顯示自己的開明和對文化的尊重。他經常與孔子談論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卻從不涉及政治改革。有一次,衛靈公帶著孔子出游,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上,在大街上招搖過市。孔子感到十分失望,他意識到自己在衛國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于是離開了衛國。離開衛國時,孔子的心情格外沉重,他望著衛國的城門,長嘆一聲︰“鳥能擇木,木豈能擇鳥?”
在曹國,孔子也遭遇了類似的困境。曹國的國君曹伯陽對孔子的主張不感興趣,他認為孔子的理念過于理想化,在現實中難以實施。曹國的官員們也對孔子冷嘲熱諷,認為他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書呆子。孔子在曹國得不到尊重和支持,只能無奈地離開。在離開曹國的路上,孔子看到路邊有許多饑餓的百姓,他們面黃肌瘦,眼神中充滿了絕望。孔子心中一陣刺痛,他深知自己的政治主張如果能夠得到實施,這些百姓就不會遭受這樣的苦難。
三)陳國困境︰疲憊與無奈的心靈寫照
當孔子一行來到陳國時,他已然年邁體衰。多年的漂泊,讓他的身體不堪重負,內心的疲憊也如潮水般涌來。在陳國的日子里,他或許看到了當地世風日下,人們為了利益不擇手段,道德淪喪。
陳國的街市上,商販們為了爭奪顧客,常常發生爭吵和打架斗毆的事件。有一次,兩個賣布的商販因為一點小事發生了爭執,從最初的口角之爭逐漸演變成了肢體沖突。周圍的人不僅沒有上前勸阻,反而紛紛圍觀起哄。最終,這場沖突導致了一人受傷,鮮血染紅了地面。孔子站在不遠處,望著這一幕,心中滿是無奈和悲痛。他想起自己曾經倡導的“和為貴”的思想,在現實中卻如此難以實現。
陳國的官場也十分腐敗。官員們貪污受賄成風,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取私利,根本不顧百姓的死活。有一次,陳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百姓們顆粒無收,生活陷入了困境。然而,陳國的官員們卻依然中飽私囊,不願意拿出糧食來救濟百姓。孔子看到百姓們饑寒交迫的樣子,心中充滿了憤怒和無奈。他試圖向陳國的國君進言,希望國君能夠采取措施救濟百姓,但國君卻對他的話置若罔聞。
孔子站在陳國的土地上,望著遠方,心中感慨萬千。他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的豪情壯志,那時的他,堅信憑借自己的智慧和理念,能夠改變這個世界,讓社會重回“仁”“禮”的軌道。可如今,多年的努力換來的卻是四處踫壁,他的心中怎能不充滿失落?他想起與弟子們一起走過的日子,那些風餐露宿、顛沛流離的時光。他們曾在荒郊野外露宿,忍受著饑餓和寒冷;也曾在面對危險時,相互扶持,共同度過難關。然而,他們的政治理想依然沒有實現。這種無力感,如同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他的心頭。
二、歸言剖析︰字句間的深意探尋
一)“歸與!歸與!”︰情感交織的強烈呼喚
“歸與!歸與!”這短短的四個字,卻如兩聲沉重的嘆息,飽含著孔子復雜的情感。從字面意思上看,這是孔子想要回到故鄉的強烈呼喚。他仿佛在異鄉的孤獨中,找到了心靈的歸宿——故鄉魯國。
深入挖掘,這“歸與”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一方面,這是孔子對故鄉的深深眷戀。故鄉的一草一木、親朋好友,都讓他魂牽夢繞。魯國是他的出生地,是他成長的地方,那里有他熟悉的街道、古老的廟宇和淳樸的鄉親。
他記得小時候,在故鄉的田野里奔跑嬉戲,听著長輩們講述著古老的故事。每到春天,田野里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金黃的油菜花盛開,散發出陣陣芬芳。他和小伙伴們一起在花叢中捉蝴蝶、采野花,歡聲笑語回蕩在田野上空。他也記得在學堂里,跟隨老師學習經典,立志要成為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老師那和藹可親的面容、循循善誘的教導,至今還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里。如今,多年的漂泊讓他更加思念故鄉的溫暖和安寧,他渴望回到那里,重溫那些美好的回憶。
另一方面,這也是他對現實的無奈妥協。在周游列國的過程中,他四處踫壁,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此時的他,或許覺得回到故鄉,繼續從事教育事業,培養更多的人才,才是更現實的選擇。他深知,自己的力量有限,無法憑借一己之力改變整個社會的現狀。但他可以通過教育,將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明白“仁”“禮”的重要性,從而為社會的變革奠定基礎。
二)“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牽掛與擔憂的深情流露
“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這句話則體現了孔子對家鄉學子的牽掛和擔憂。“吾黨之小子”,指的是孔子在魯國的學生。關于“黨”的含義,一種說法認為古代以500家為一黨,“吾黨”即指魯國,也就是孔子的故鄉;也有人認為“黨”更多體現“志同道合者”的含義。而“狂簡”,朱熹在注釋時認為是“志大而略于事也”,意思就是志向遠大但行事簡單、欠考慮;孔安國則注釋“簡”為“大”的意思,“狂簡”即“志于大道”,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孔子擔心這些學生雖然有著遠大的志向和一定的才華,但缺乏正確的引導和規範。他們就像未經雕琢的璞玉,雖然有著巨大的潛力,但如果不加以精心雕琢,就可能無法成為有價值的器物。在孔子的眼中,這些學生是他未來的希望,他希望他們能夠成為有道德、有學問、有擔當的人才,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但他也深知,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遇到各種誘惑和困難,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走上歧途。
比如,有的學生可能過于追求功名利祿,而忽略了道德修養。他們為了在仕途上取得成功,不惜阿諛奉承、投機取巧。在魯國的一次官員選拔中,有個學生為了能夠得到官職,四處送禮,拉攏關系。他只想著自己的利益,卻忘記了作為一個君子應該堅守的道德準則。孔子知道後,非常痛心,他擔心這樣的學生如果不能及時改正,將來不僅無法為社會做出貢獻,還可能會危害社會。
有的學生可能空有遠大的志向,卻缺乏實際行動的能力。他們整天談論著宏偉的計劃,但卻不願意腳踏實地地去努力實現。有一個學生,他總是夢想著能夠成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改變魯國的政治局面。他每天都在談論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方案,但卻從不關心如何將這些理念和方案付諸實踐。他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合作,也不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孔子希望自己能夠回到故鄉,用自己一生的學識和經驗,教導這些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引導他們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三、教育情懷︰歸心背後的師者擔當
一)教育理念︰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
孔子一生,都將教育視為自己的使命。他創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教育。在古代,教育被貴族壟斷,平民百姓很難有機會學習知識。只有貴族子弟才能進入官府創辦的學校,接受系統的教育。而普通百姓由于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的限制,只能過著目不識丁的生活。孔子的這一創舉,如同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明燈,為無數渴望知識的人打開了智慧之門。
他的教育理念,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古代教育的天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教無類”是一個重要的原則。他不問學生的出身貴賤、貧富美丑,只要願意學習,他都一視同仁,悉心教導。這種教育理念,在當時的社會中,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它為許多出身平凡的人提供了上升的通道,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
有一個名叫仲弓的學生,他出身貧寒,父親是個地位低下的武士。但仲弓勤奮好學,品德高尚。孔子並沒有因為他的出身而歧視他,反而對他格外關注和培養。在孔子的教導下,仲弓不斷進步,成為了一位有德行的君子。他後來在魯國擔任了官職,以公正廉潔、愛民如子著稱,深受百姓的愛戴。仲弓在處理政務時,總是以百姓的利益為出發點,他關心百姓的生活,努力為百姓解決實際問題。有一次,當地發生了旱災,他積極組織救災工作,為百姓提供糧食和水源,讓百姓們度過了難關。
“因材施教”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他深知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性格、才能和興趣,因此會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對于性格直率的學生,他會引導他們學會含蓄和內斂;對于思維敏捷的學生,他會鼓勵他們深入思考,追求更高的境界。
子路性格豪爽,但有些魯莽。有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听到一個正確的道理,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做?”孔子回答說︰“有父親和兄長在,怎麼能听到就馬上去做呢?應該先征求他們的意見。”而冉有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回答說︰“听到一個正確的道理,就應該馬上去做。”其他學生感到很奇怪,問孔子為什麼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釋說︰“冉有性格謙遜,做事退縮,所以我鼓勵他勇敢地去做;而子路性格勇猛,做事過于冒進,所以我提醒他要謹慎一些。”通過這種因材施教的方法,孔子能夠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力,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綻放光彩。
子路後來在衛國擔任官職,他在處理政務時,雖然依然保持著豪爽的性格,但也學會了謹慎思考,不再盲目行事。他積極為百姓謀福利,在衛國的一次戰爭中,他英勇奮戰,為了保護百姓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冉有則在魯國發揮了自己的才能,他善于理財,為魯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歸心育賢︰教育使命的執著堅守
孔子發出“歸與”的感慨,正是他教育情懷的深刻體現。他想到家鄉的那些學生,雖然有著遠大的志向,但還需要他的教導和指引。他希望回到故鄉,繼續從事教育事業,將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傳授給學生們。他就像一位辛勤的園丁,精心呵護著每一朵花朵,期待著他們能夠茁壯成長,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回到魯國後,孔子立刻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他每天都會給學生們講課,傳授儒家的經典和自己的思想。他會耐心地解答學生們的疑問,引導他們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課堂上,他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和修養。他會通過講述歷史故事、分析現實案例等方式,讓學生們明白“仁”“義”“禮”“智”“信”的重要性。
有一次,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說︰“愛人。”學生又問︰“怎樣才能做到愛人呢?”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過這樣的對話,孔子讓學生們明白了仁的本質是關愛他人,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他還鼓勵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仁的理念,關心同學,幫助他人。
除了課堂教學,孔子還會帶領學生們進行社會實踐。他會讓學生們參與一些公益活動,如幫助貧困家庭、照顧孤寡老人等,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快樂。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培養了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
在孔子的教導下,許多學生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成為了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才。他們中的一些人成為了諸侯國的官員,為國家的治理和發展做出了貢獻;還有一些人成為了學者,繼續傳承和弘揚儒家的思想。子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善于經商,家財萬貫,但他並沒有沉迷于財富,而是利用自己的財富和智慧,為魯國和其他國家做出了貢獻。他還經常跟隨孔子學習,傳播儒家的思想,成為了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子貢在經商過程中,始終堅守著儒家的道德準則。他誠信經營,童叟無欺,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和好評。他還用自己的財富幫助了許多貧困的人,為他們提供生活上的支持和幫助。在傳播儒家思想方面,子貢不遺余力。他游說各國,向諸侯們宣傳儒家的理念,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接受儒家的思想,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四、歸言啟示︰跨越時空的精神回響
一)個人成長︰困境中堅守初心
孔子的“歸言”,如同一座燈塔,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永恆的光芒,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啟示。在個人成長方面,它讓我們明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困難。當我們像孔子一樣,在困境中感到迷茫和無助時,不要輕易放棄。我們可以像他一樣,回歸初心,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也許,在追求功名利祿的過程中,我們漸漸迷失了自我,忘記了最初的夢想。此時,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找回那份最初的熱情和動力。就像孔子在陳國發出“歸與”的感慨時,他並沒有被困境打倒,而是想起了家鄉的學生,想起了自己的教育使命。我們也應該在困境中,堅守自己的初心,重新審視自己的目標和方向,找到新的動力和勇氣,繼續前行。
比如,一個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遇到了資金短缺、市場競爭激烈等問題,公司陷入了困境。此時,他可以回顧自己創業的初衷,是想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還是為了追求個人的財富和地位。如果他能夠堅守自己的初心,重新調整戰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有可能走出困境,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他可以積極尋找投資,優化產品和服務,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他也可以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斷學習和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和強大。
二)社會價值︰重視教育培養賢才
從社會價值的角度來看,孔子的歸言體現了他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和對人才培養的重視。在當今社會,教育依然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應該學習孔子的教育精神,關注教育事業,為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無論是作為教育工作者,還是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都應該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要像孔子一樣,因材施教,用心去教導每一個學生,激發他們的潛力,培養他們的品德和才能。一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他會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計劃,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學習中取得進步。
比如,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克服困難;對于有特長的學生,教師要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他們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
社會各界也應該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條件,為孩子們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政府可以增加對教育的財政支持,建設更多的學校,配備先進的教學設備。企業可以通過設立獎學金、捐贈圖書等方式,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我們還要營造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讓每一個有才華的人都能得到發揮的機會。
例如,一些企業可以與學校合作,開展實習和就業培訓項目,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和就業指導。社會也可以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和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力。
三)文化傳承︰弘揚儒家優秀傳統
在文化傳承方面,孔子的“歸言”承載著豐富的儒家文化內涵。儒家文化強調的“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傳承和弘揚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通過學習和研究儒家文化,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我們可以將儒家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用“仁”來關愛他人,用“義”來規範自己的行為,用“禮”來維護社會秩序,用“智”來追求知識和真理,用“信”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比如,在與他人交往中,我們要做到誠實守信,不欺騙、不撒謊;在面對困難時,我們要勇敢堅強,不輕易放棄。
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舉辦文化活動、開展學術研究等,將儒家文化傳播到更廣泛的人群中,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儒家文化的魅力。例如,可以舉辦儒家文化講座、展覽等活動,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講解和介紹;也可以開展儒家文化的研究和交流活動,促進儒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孔子的“歸言”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話語,它蘊含著孔子在困境中的復雜情感、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以及對後世的深遠啟示。在當今社會,我們依然可以從孔子的歸言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守初心,重視教育,傳承文化,為實現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而努力奮斗。讓我們銘記孔子的教誨,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