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一、孔門對話中的深邃謎題
在《論語•公冶長》篇里,子貢與同門師友交流時,發出了這樣一番感慨︰“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短短數語,卻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一扇通往孔子思想深邃世界的大門,也引發了後世無數人對孔子思想體系、教育理念以及性與天道這一哲學命題的深入思考。
子貢,作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以其卓越的口才、敏銳的商業頭腦和深厚的學識聞名。他在跟隨孔子學習的過程中,對老師的學問和思想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發出了這樣的感慨,足見孔子關于性與天道的言論是何等的神秘和難以捉摸。
那麼,子貢所說的“文章”究竟指的是什麼?“性與天道”又蘊含著怎樣的深意?為何孔子很少談及性與天道,而子貢卻對此充滿好奇和向往?這些問題,不僅關系到我們對孔子思想的整體把握,也涉及到中國古代哲學中關于人性、天道等核心問題的探討。讓我們一同走進孔門的世界,探尋這一深邃謎題的答案。
二、孔門“文章”︰可聞之學識與智慧
一)“文章”的內涵界定
在子貢的話語中,“文章”並非我們現代意義上所理解的文學作品或文字篇章。在孔門的語境里,“文章”有著更為豐富和深刻的內涵。它涵蓋了孔子所傳授的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之學,以及孔子在日常教學中所闡述的道德規範、政治理念、為人處世之道等。
六藝之學是孔子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強調社會的等級秩序和道德規範,教導人們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遵循社會規則;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和諧心態;射和御,是古代的軍事技能,體現了孔子對弟子身體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書和數,則是基礎的文化知識和計算能力,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除了六藝之學,孔子還經常向弟子們傳授道德規範,如仁、義、禮、智、信等。這些道德規範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希望弟子們能夠遵循的行為準則。同時,孔子還關注政治理念,他主張以德治國,強調統治者要以身作則,關愛百姓,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在為人處世方面,孔子教導弟子們要謙虛謹慎、誠實守信、寬容待人等。這些內容都包含在子貢所說的“文章”之中。
二)“文章”的傳授方式與途徑
孔子傳授“文章”的方式多種多樣,既有課堂上的直接講授,也有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在課堂上,孔子會根據弟子的不同特點和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他會通過講解經典文獻、分析歷史事件等方式,向弟子們傳授知識和道理。例如,在講解《詩經》時,孔子會引導弟子們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和思想,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
除了課堂教學,孔子還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他會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弟子們樹立榜樣。在與弟子們的交往中,孔子會及時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並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糾正。比如,當弟子們犯錯時,孔子不會嚴厲地批評指責,而是會以溫和的方式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鼓勵他們改正。這種言傳身教的方式,讓弟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燻陶。
三)“文章”在孔門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文章”在孔門教育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是孔子培養弟子成為有道德、有才能的君子的重要手段。通過學習“文章”,弟子們能夠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同時,“文章”中所蘊含的道德規範和政治理念,也能夠引導弟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孔門弟子中,有許多人通過學習“文章”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例如,子路以勇敢和忠誠著稱,他在跟隨孔子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自己的軍事技能,還培養了自己的道德品質,成為了孔子的得力助手。顏回則以好學和品德高尚聞名,他深入鑽研孔子的“文章”,達到了“不遷怒,不貳過”的境界,成為了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這些例子都充分說明了“文章”在孔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性與天道”︰不可得聞之神秘玄思
一)“性”與“天道”的哲學內涵
“性”和“天道”是中國古代哲學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們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內涵。“性”通常指的是人的本性、天性,即人天生所具有的特質和屬性。在哲學史上,關于“性”的討論一直存在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人性本善,如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天生就具有善良的本性,如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也有人認為人性本惡,如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天生就有好利、疾惡、好聲色等欲望,需要通過後天的教育和修養來加以約束和改造。
“天道”則指的是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和自然法則。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天道”被視為一種至高無上的存在,它決定了世間萬物的興衰成敗。不同的哲學流派對“天道”的理解也有所不同。道家認為“天道”是自然無為的,強調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儒家則認為“天道”與“人道”是相通的,人應該通過修養自己的品德,來符合“天道”的要求。
二)孔子對“性與天道”的態度及原因
從子貢的話中可以看出,孔子很少談及“性與天道”。這並非是因為孔子對這兩個問題不重視,而是有著深刻的原因。一方面,孔子所處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人們面臨著諸多現實問題,如戰爭、貧困、道德淪喪等。孔子認為,解決這些現實問題是當務之急,因此他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傳授“文章”上,希望通過教育弟子們掌握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來改善社會狀況。
另一方面,“性與天道”的問題過于深奧和抽象,對于普通人來說難以理解和把握。孔子擔心過多地談論這些問題,會讓弟子們陷入空談和玄想之中,而忽視了現實生活中的實踐和行動。因此,他更注重引導弟子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通過踐行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來逐步提高自己的修養和境界。
三)後世對“性與天道”的探討與發展
盡管孔子很少談及“性與天道”,但這兩個問題卻成為了後世哲學家們不斷探討和研究的重要課題。在儒家學派內部,孟子和荀子分別提出了“性善論”和“性惡論”,引發了關于人性的激烈爭論。此後,歷代儒家學者都對“性與天道”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闡述,如宋明理學中的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都對“性與天道”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除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其他哲學流派也對“性與天道”進行了探討。道家強調順應自然、無為而治,認為人應該回歸自然,與“天道”合一;墨家主張兼愛非攻,認為人應該以天下為己任,通過實際行動來踐行“天道”;法家則強調法治和權術,認為人應該通過制定和執行法律來維護社會秩序,實現“天道”的要求。這些探討和發展,豐富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內涵,也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四、子貢感慨︰求知者的困惑與追求
一)子貢的求知精神與困惑
子貢發出“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的感慨,體現了他強烈的求知精神。作為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勤奮好學,對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望。他在跟隨孔子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豐富的“文章”知識,還對孔子的思想和學說有了深入的理解。然而,對于“性與天道”這一深奧的哲學問題,他卻始終感到困惑和迷茫。
子貢的困惑源于他對知識的追求和對真理的探索。他希望能夠了解宇宙萬物的本質和規律,掌握人性的奧秘,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世界。然而,“性與天道”的問題過于復雜和抽象,即使是他這樣聰明好學的人,也難以輕易領悟。這種困惑讓他感到無奈和焦慮,也促使他不斷地思考和探索。
二)子貢感慨背後的思想動機
子貢的感慨背後,還蘊含著他深刻的思想動機。一方面,他希望通過了解“性與天道”,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和人生境界。他認為,只有深入理解人性和宇宙的規律,才能更好地踐行道德規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另一方面,子貢也希望能夠將孔子的思想傳承下去,為後世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他意識到,“性與天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孔子很少談及,但它們對于理解孔子的整體思想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挖掘和整理孔子關于“性與天道”的思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孔子的智慧。
三)子貢感慨對孔門學術的影響
子貢的感慨對孔門學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的困惑和追求,激發了其他弟子對“性與天道”問題的思考和探討。在孔門內部,逐漸形成了一種對深層次哲學問題的探索氛圍。弟子們開始不僅僅滿足于學習“文章”知識,而是更加關注對人性、天道等問題的思考和研究。
同時,子貢的感慨也為後世學者研究孔子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後世學者在解讀孔子思想時,往往會關注子貢所說的“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句話,試圖從中探尋孔子關于“性與天道”的真實想法。這句話成為了研究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對于推動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五、孔門教育︰文章與性與天道的平衡之道
一)孔門教育的目標與理念
孔門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有道德、有才能的君子,使他們能夠在社會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孔子的教育理念強調“因材施教”,根據弟子的不同特點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內容。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教育應該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優勢,彌補他們的不足,讓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同時,孔子還注重培養弟子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希望弟子們能夠關心國家大事,關注民生疾苦,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種教育目標和理念,體現了孔子對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和對社會發展的深刻思考。
二)文章與性與天道在孔門教育中的關系
在孔門教育中,“文章”與“性與天道”並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文章”是基礎,它為弟子們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培養了他們的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通過學習“文章”,弟子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社會規則和道德規範,為進一步探討“性與天道”問題奠定基礎。
“性與天道”則是“文章”的升華和深化。它引導弟子們從更高的層面思考人生和社會問題,培養他們的哲學思維和智慧。當弟子們在掌握了“文章”知識後,進一步思考“性與天道”問題時,他們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學說,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人生境界。
三)孔門教育對後世教育的啟示
孔門教育在“文章”與“性與天道”之間的平衡之道,對後世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在現代教育中,我們也應該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對學生哲學思維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引導他們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孔門教育的“因材施教”理念也值得我們借鑒。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需求,教育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和內容,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
六、“性與天道”在儒家思想體系中的地位
一)性與天道與儒家核心思想的關系
“性與天道”在儒家思想體系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它與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禮”等密切相關。“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互助。“性與天道”為“仁”提供了哲學基礎,通過對人性的探討,儒家認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這是“仁”的內在依據。而對“天道”的理解,則引導人們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秩序,以“仁”的態度對待他人和世界。
“禮”是儒家思想中規範人們行為的重要準則。“性與天道”與“禮”相互補充,共同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性”決定了人的行為應該符合道德規範,而“禮”則是將這種道德規範具體化的行為準則。“天道”則為“禮”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依據,它強調社會的等級秩序和自然法則,使得“禮”具有了神聖性和權威性。
二)性與天道在儒家思想發展中的演變
在儒家思想的發展過程中,“性與天道”的內涵和地位也發生了一定的演變。在孔子時代,雖然他很少談及“性與天道”,但這兩個問題已經蘊含在他的思想體系之中。此後,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論”,強調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自覺。他認為,人只要通過內心的修養和擴充,就能夠實現“仁”的境界。
到了宋明時期,儒家學者對“性與天道”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討和研究。程朱理學主張“性即理”,認為人性就是天理的體現,強調通過格物致知的方式來認識天理,從而實現人性的完善。陸王心學則主張“心即理”,認為人的內心就是天理的所在,強調通過內心的體悟和直覺來把握天理,實現自我超越。這些演變反映了儒家思想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和變化,也體現了“性與天道”問題在儒家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三)性與天道對儒家思想傳承的意義
“性與天道”對儒家思想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儒家思想的理論基礎和核心內容之一,為儒家思想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通過對“性與天道”的探討和研究,儒家學者能夠不斷深化對人性、宇宙和社會的認識,豐富和發展儒家思想的內涵。
同時,“性與天道”也是儒家思想與其他哲學流派進行交流和對話的重要橋梁。在古代中國,不同的哲學流派都對“性與天道”問題進行了探討,儒家通過與其他流派的交流和踫撞,不斷吸收和借鑒其他流派的思想精華,完善和發展自己的思想體系。這種傳承和發展,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七、探尋“性與天道”︰古代學者的努力與成果
一)先秦時期學者對性與天道的研究
先秦時期,是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黃金時期,許多學者都對“性與天道”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除了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等,道家的老子、莊子等也對“性與天道”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和本質,它超越了人類的認知和語言。人性應該順應“道”的要求,回歸自然,擺脫世俗的束縛和欲望的干擾。莊子則進一步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強調“逍遙游”的境界,認為人應該超越生死、是非、貴賤等觀念,達到與天地萬物合一的境界。這些思想為後世對“性與天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啟示。
二)漢唐時期學者對性與天道的闡釋
漢唐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了官方正統思想,學者們對“性與天道”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系統。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的理論,認為天與人之間存在著相互感應的關系,天能夠通過自然現象來警示人類的行為。人性有善惡之分,但通過教育和修養,人可以趨向善良。
唐代學者韓愈、李翱等則對儒家的“性與天道”思想進行了新的闡釋。韓愈強調“道統”,認為儒家有一套傳承不息的“道”,而“性與天道”是“道”的重要內容。李翱則提出了“復性說”,認為人性本來是善良的,但由于受到情欲的蒙蔽,而失去了本來的善良。人應該通過修養和克己,恢復自己的本性,達到“至誠”的境界。
三)宋明時期學者對性與天道的集大成
宋明時期是儒家思想發展的又一個高峰,學者們對“性與天道”的研究達到了集大成的程度。程顥、程頤兄弟提出了“天理”的概念,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根本法則,人性就是天理的體現。他們強調通過“格物致知”的方式來認識天理,從而實現人性的完善。
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二程的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他認為,“性即理”,人性是先天賦予的,具有善的特質。但人性也會受到氣質之性的影響,而產生善惡之分。人應該通過“居敬窮理”的修養方法,克服氣質之性的弊端,恢復本然之性。
陸九淵則提出了“心即理”的觀點,認為人的內心就是天理的所在,不需要向外尋求。他強調通過內心的體悟和直覺來把握天理,實現自我超越。王陽明進一步發展了陸九淵的思想,提出了“致良知”的學說,認為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和判斷能力,人應該通過“致良知”的實踐,將良知貫徹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八、當代視角下“性與天道”的現代價值
一)對個人修養與人格完善的啟示
在當代社會,“性與天道”的思想對個人修養和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啟示。它提醒我們要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認識自己的本性,培養善良的品質和道德意識。通過不斷地反思和自我修養,我們能夠克服人性的弱點,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成為一個有道德、有責任感的人。
同時,“性與天道”也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當代社會,人們面臨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諸多問題,“性與天道”的思想提醒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個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對社會和諧與文明進步的意義
“性與天道”的思想對社會和諧與文明進步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倡導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互助,強調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在當代社會,雖然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著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加劇等問題。“性與天道”的思想能夠引導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觀,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此外,“性與天道”的思想還鼓勵人們追求真理和智慧,不斷創新和發展。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這種精神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演進。通過探索“性與天道”的奧秘,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社會和宇宙的本質,為解決當代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三)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價值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性與天道”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具有獨特的價值。它能夠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對話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與其他文化中的哲學思想相比,“性與天道”強調人性的內在善良和道德的自覺,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這些思想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能夠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共鳴。通過傳播“性與天道”的思想,我們能夠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進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九、結語︰傳承經典,探索未知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段簡短的話語,蘊含著孔子思想的深邃和豐富。它讓我們看到了孔門教育中“文章”與“性與天道”的不同側重點,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子貢作為求知者的困惑與追求。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學者對“性與天道”問題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成果不僅豐富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內涵,也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在當代社會,“性與天道”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現代價值,它對個人修養、社會和諧以及跨文化交流都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我們應該傳承經典,深入研究和理解孔子的思想,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時,我們也要保持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精神,不斷拓展我們的認知邊界,探索“性與天道”的奧秘。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能夠在傳承和創新中,讓孔子的思想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