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第80章 逐利而行,多生怨懟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其樂自得 本章︰第80章 逐利而行,多生怨懟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思想長河中,孔子的言論始終如高懸的明燈,穿透歷史的迷霧,為後人指引著價值選擇的方向。“放于利而行,多怨”,這短短七字的箴言,以凝練而深刻的筆觸,揭示了將利益作為唯一行動準則所帶來的嚴重後果,為人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進行行為決策敲響了警鐘。在當今時代,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市場經濟蓬勃發展,人們對利益的追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當逐利成為社會的普遍生存法則,由此引發的矛盾與沖突也如潮水般涌來,深刻地影響著個人生活、社會秩序乃至人類文明的發展走向。深入挖掘這句箴言的內涵,對于我們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堅守本心、構建和諧社會,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現實意義。

    一、儒家義利觀溯源︰“放于利而行,多怨” 的思想根基

    一)義利之辨的歷史脈絡

    儒家的義利之辨,發端于百家爭鳴的先秦時期,那是一個思想激蕩、學說林立的時代。不同學派圍繞義與利的關系展開了激烈的探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觀點。墨家秉持 “兼相愛,交相利” 的理念,認為義與利並非對立,而是相互統一的,人們可以通過彼此關愛、相互幫助來實現共同利益,這種思想強調了群體利益的重要性;法家則主張以法治國,將利益視為驅使人們行為的根本動力,在他們看來,嚴刑峻法和利益誘惑能夠有效地規範人們的行為,從而實現國家的強大,不過法家思想相對忽視了道德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儒家在這場思想交鋒中,逐漸形成了獨特且影響深遠的義利觀。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開創者,率先提出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一觀點將義與利作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標準。孔子並非完全否定利的存在價值,他承認人們對利益的追求是人之常情,但他著重強調,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義的規範和約束。“放于利而行,多怨” 正是這一思想的進一步延伸,它清晰地指出,如果僅僅以個人私利為出發點和行動準則,必然會引發他人的不滿與怨恨,進而破壞人際關系的和諧,擾亂社會的穩定秩序。

    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義利觀,提出 “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在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中,當梁惠王詢問如何使國家獲利時,孟子堅定地強調,只有推行仁義之道,才能使上下有序,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孟子深刻認識到,過分追逐利益會導致人們道德觀念的淪喪,進而引發社會的動蕩不安。他的這種將義置于利之上的觀點,成為了儒家義利觀的重要特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到了漢代,董仲舒對儒家義利觀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和發展,提出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董仲舒強調道德原則的純粹性,他認為人們應該全身心地專注于踐行道義,而不應過分計較功利得失。盡管這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對利的合理性有所忽視,但它凸顯了儒家對道德價值的高度重視,將道德提升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為社會的道德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二)“放于利而行,多怨” 的內涵解析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中的 “放”,意為依據、憑借。這句話的核心要義在于,當一個人在行動過程中僅僅以個人利益為導向,完全忽視道德準則、倫理規範以及他人的利益時,必然會引發他人的不滿與怨恨。這種怨恨的產生,根源在于利益分配的失衡以及對公平正義原則的破壞。

    從個體層面來講,過度逐利會使人逐漸陷入自私自利的狹隘境地。在人際交往中,那些只考慮自身利益的人,往往會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而不擇手段,不惜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例如在商業合作中,有的合作方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違反合同約定,擅自降低產品質量標準,以次充好。這種行為不僅導致合作伙伴遭受經濟損失,還會嚴重破壞雙方之間的信任關系,引發對方強烈的怨恨,使得原本良好的合作關系走向破裂。

    從社會層面分析,當功利主義思想在整個社會中泛濫,以利為先成為普遍的行為準則時,社會秩序將受到嚴重的沖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人們為了爭奪利益,可能會采取各種不正當的手段,從而導致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以房地產市場為例,在市場過熱時期,一些開發商為了獲取暴利,違規囤地、惡意哄抬房價。這種行為使得普通民眾難以承受高昂的房價,購房需求得不到滿足,生活壓力劇增,從而引發社會的廣泛不滿與抱怨,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二、歷史長河中的利欲沉浮︰“多怨” 的生動寫照

    一)古代王朝興衰中的逐利之鑒

    在中國古代歷史的漫長畫卷中,眾多王朝的興衰更替都與 “放于利而行” 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秦朝的崛起,得益于商鞅變法中推行的重農戰、獎軍功等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在當時極大地激發了民眾的積極性,使得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迅速增強,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在秦朝完成統一大業後,統治者卻逐漸陷入了過度逐利的泥潭。秦始皇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大規模修建豪華宮殿如阿房宮,以及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這兩項工程耗費了難以計數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與此同時,秦朝還實行嚴苛的賦稅制度,百姓承擔著沉重的賦稅壓力,生活困苦不堪。這種以利為先、不顧百姓死活的統治方式,最終引發了民眾的強烈不滿和反抗,陳勝、吳廣率先揭竿而起,各地起義風起雲涌,強大一時的秦朝在短短十幾年間便走向滅亡,二世而亡的結局令人唏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西晉時期,門閥士族之間為了爭奪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相互傾軋、爭斗不休,奢靡之風盛行。石崇與王愷斗富的故事,便是當時社會風氣的真實縮影。石崇在擔任荊州刺史期間,通過搶劫過往客商等不正當手段積累了巨額財富,他的生活極度奢華,用蠟燭當柴燒,用絲綢鋪設長達數十里的屏障來炫耀財富;王愷則得到晉武帝的支持,與石崇展開瘋狂攀比。這種無休止的逐利行為和奢靡之風,使得社會風氣日益敗壞,統治階層內部矛盾不斷激化,國家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逐漸喪失。最終,西晉王朝在短短幾十年間便走向衰敗,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困境,最終走向滅亡。

    二)歷史人物的逐利與悲劇

    在歷史的舞台上,因逐利而身敗名裂的人物不勝枚舉。南宋時期的秦檜,為了個人的權勢和利益,力主與金國議和,瘋狂打壓以岳飛為首的主戰派。秦檜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結黨營私,排除異己,甚至不惜偽造證據,以 “莫須有” 的罪名殘忍殺害了岳飛。岳飛一心抗金,收復失地,卻因秦檜的一己私利而含冤致死。秦檜的這種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也引發了廣大民眾的憤怒與怨恨。他的名字從此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遭到了世世代代人的唾棄。

    明朝的嚴嵩,同樣是一位典型的逐利權臣。他憑借著皇帝的寵信,把持朝政,大肆貪污受賄。嚴嵩父子在朝中賣官蠰爵,公然收受賄賂,積累了巨額的財富。他們的行為嚴重破壞了明朝的政治生態,導致官場腐敗叢生,官員們紛紛效仿,以權謀私,國家的治理陷入混亂,實力逐漸衰弱。嚴嵩的惡行最終引起了朝廷內外的強烈不滿,在被彈劾罷官後,他的家產被抄沒,自己也在窮困潦倒中悲慘死去,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成為了歷史上因逐利而走向毀滅的典型人物。

    三、哲學視角下的義利之思︰對 “放于利而行” 的深度剖析

    一)倫理學維度的批判與反思

    在倫理學的研究領域中,“放于利而行” 的行為與功利主義存在一定的關聯,但二者又有著本質的區別。功利主義強調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其目標是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功利主義注重的是結果的善,希望通過合理的利益分配來達到社會的和諧與發展。然而,“放于利而行” 往往是以個人利益為唯一出發點,這種行為忽視甚至不惜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屬于狹隘的功利主義。它只關注個人的私利,而不顧及行為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與功利主義追求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初衷背道而馳。

    從義務論的角度來看,道德行為應該基于內在的道德原則和義務,而不是受到外在利益的誘惑。康德提出的 “道德律令” 強調,行為的道德價值在于動機是否符合普遍法則。也就是說,一個行為是否道德,關鍵在于其動機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公正性,是否能夠被所有人接受和遵循。“放于利而行” 的行為,其動機僅僅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利益需求,這種動機不具有普遍性和公正性,不符合道德的普遍法則,因此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不具有道德價值。例如,在商業活動中,如果企業僅僅為了追求利潤而忽視產品質量和消費者權益,雖然可能在短期內獲得經濟利益,但從道德層面來講,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因為它違背了道德原則和義務。

    二)心理學層面的剖析與洞察

    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入分析,過度逐利的行為與人類的心理機制緊密相關。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細致地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當人們過度關注物質利益時,往往是在努力滿足較低層次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而在這個過程中,卻常常忽視了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種對需求層次的失衡追求,會導致人們的內心世界變得空虛和匱乏,無法獲得真正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同時,“損失厭惡” 心理在逐利行為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于損失的痛苦感受遠遠大于獲得同等收益時的快樂感受,這種心理使得一些人在面對利益時,變得更加貪婪和冒險。以股票市場為例,一些投資者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不顧風險,過度投資,將大量資金投入到高風險的股票中。當市場出現波動時,他們又因害怕損失而盲目拋售股票,這種非理性的行為最終導致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這種過度逐利的行為不僅給自己帶來了經濟上的困境,還可能引發家庭矛盾和社會糾紛,招致他人的怨恨,嚴重影響個人的生活和社會關系。

    四、當代社會的逐利困局︰“多怨” 現象的現實映射

    一)商業領域的利益至上與信任危機

    在當代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中,利益至上的觀念盛行,許多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惜犧牲消費者權益和商業道德。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一些食品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獲取更高的利潤,使用劣質原料,甚至添加有害添加劑。其中,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三鹿集團為了提高奶粉的蛋白質檢測含量,向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這種有害物質導致眾多嬰幼兒患上泌尿系統疾病,給無數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災難。這一事件不僅引發了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任危機,使得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嚴重受挫,也讓三鹿集團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最終破產倒閉,同時還引發了整個乳制品行業的震動和反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虛假廣告在市場上也屢見不鮮,一些企業為了推銷產品,夸大產品功效,欺騙消費者。某些美容產品宣稱可以在短時間內讓皮膚變得白皙、光滑,減肥產品聲稱無需運動和節食就能輕松瘦身,但消費者使用後卻發現毫無效果,甚至對身體造成傷害。這些企業的逐利行為,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引發了消費者的不滿與怨恨,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使得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變得更加謹慎和困惑。

    二)人際交往中的功利主義與情感疏離

    在現代社會的人際交往中,功利主義思想日益嚴重,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社交行為和人際關系。一些人在交友、合作等社交活動中,首先考慮的是對方能夠給自己帶來多少利益,而不是基于真誠的情感和共同的興趣愛好。在工作場所,同事之間為了爭奪晉升機會,可能會相互競爭、勾心斗角,甚至不惜詆毀他人,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生活中,一些人對待朋友的態度取決于朋友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當朋友失去利用價值時,便會被無情地拋棄。

    這種功利主義的人際交往方式,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得冷漠和疏離。人們不再能夠感受到真摯的友情和溫暖,取而代之的是相互的猜忌和防範。當一方在交往中只索取不付出,或者為了個人利益而損害對方利益時,必然會引發對方的怨恨,導致人際關系破裂。例如,在一些商業合作中,合作伙伴在獲得利益後,單方面撕毀協議,獨佔利益,這種行為會讓對方感到被背叛和傷害,從而產生強烈的怨恨,原本的合作關系也會徹底破裂,甚至可能引發法律糾紛。

    三)社會治理中的利益博弈與矛盾沖突

    在社會治理領域,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博弈日益激烈,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征收、房屋拆遷等問題引發了大量的矛盾和沖突。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推動城市建設,獲取土地出讓金,在征地拆遷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被拆遷群眾的利益,補償標準過低,安置措施不到位。被拆遷群眾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可能會采取上訪、抗議等方式表達不滿,導致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關系緊張。例如,在某些城市的舊城改造項目中,由于拆遷補償不合理,居民與拆遷方發生多次沖突,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和和諧。

    在資源分配方面,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也存在著利益失衡的問題。一些發達地區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優質的公共服務,而一些貧困地區則面臨著資源匱乏、發展滯後的困境。這種利益分配的不均,容易引發地區之間、群體之間的矛盾和怨恨,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例如,在教育資源分配上,城市地區擁有先進的教學設施和優秀的教師隊伍,而農村地區的教育條件則相對落後,這種差距使得農村學生在升學和未來發展中面臨更大的困難,容易引發農村地區群眾的不滿和抱怨。

    五、破局之道︰走出逐利的困境,實現義利統一

    一)個人層面︰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提升道德修養

    對于個人而言,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是避免 “放于利而行,多怨” 的關鍵所在。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利益雖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絕不能將其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在面對利益誘惑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道德底線,做到 “見利思義”。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要以義為重,做出正確的選擇。例如,在面對工作中的利益誘惑,如不正當的回扣、虛假報銷等,要堅決拒絕,堅守職業道德和個人操守。

    提升道德修養是實現義利統一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其中的道德智慧,培養自己的仁愛之心、誠信之德和責任感。閱讀《論語》《孟子》等經典著作,深入感悟儒家的義利思想,從古人的智慧中獲得啟示;參加道德講堂、志願服務等活動,在實踐中踐行道德準則,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只有當個人具備了高尚的道德品質,才能在面對利益時,自覺地遵循義的規範,實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和諧統一,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為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

    二)企業層面︰踐行社會責任,追求可持續發展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應該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摒棄單純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理念。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要把產品質量和安全放在首位,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不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例如,一些知名的食品企業建立了嚴格的質量檢測體系,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生產、銷售的全過程進行嚴格監控,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可靠。

    同時,企業要關注環境保護,積極采取節能減排措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一些新能源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發清潔能源產品,推動能源結構的轉型,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一些傳統制造業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能耗和排放,實現綠色生產。此外,企業還應該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回饋社會。通過捐贈資金、物資,開展志願服務等方式,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經濟、改善教育和醫療條件,促進社會的公平與和諧。當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實現義利統一,不僅能夠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和品牌價值,還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和支持,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三)社會層面︰完善制度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社會層面需要完善制度建設,為實現義利統一提供制度保障。政府應該加強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規的逐利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公平正義。在商業領域,加大對制假售假、虛假廣告等行為的懲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在社會治理方面,完善利益分配制度,縮小地區之間、群體之間的差距,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例如,建立健全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將企業和個人的不誠信行為納入信用檔案,使其在市場準入、貸款融資、政策扶持等方面受到限制,以此倒逼市場主體遵守規則、誠信經營。

    在稅收制度方面,通過實施累進稅制、遺產稅等政策,調節過高收入,防止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征收環境稅,引導企業走綠色發展道路;對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參與公益事業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激勵企業主動踐行社會價值。同時,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制度,為民眾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減少因生存壓力而導致的過度逐利行為。

    教育作為社會的基石,肩負著培養正確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學校教育應將義利觀教育融入課程體系,不僅在思想政治課中深入講解儒家義利思想,還可以在語文、歷史等學科教學中,通過經典文學作品、歷史故事等素材,引導學生思考義與利的關系。例如,在語文課堂上分析《水滸傳》中梁山好漢 “義字當頭” 的行為,探討在現代社會如何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正義;在歷史課上講述張謇 “實業救國” 的事跡,讓學生理解企業家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應承擔社會責任。

    此外,開展實踐活動也是培養學生正確義利觀的有效方式。組織學生參與社區志願服務,如關愛孤寡老人、幫扶貧困家庭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奉獻的快樂,增強社會責任感;鼓勵學生參與模擬商業活動,在實踐中學習誠信經營、公平競爭,明白追求利益必須以遵守道德和法律為前提。通過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義利觀,使其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能夠抵御利益誘惑,堅守道德底線。

    文化輿論的引導在營造良好社會氛圍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媒體應發揮自身的傳播優勢,弘揚正能量,宣傳踐行義利統一的先進典型。報道那些堅守誠信經營、積極回饋社會的企業故事,展現企業家的社會擔當;講述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 “見利思義” 的感人事件,如拾金不昧、見義勇為等,讓這些正能量故事成為社會的主流聲音。同時,對過度逐利、違背道德和法律的行為進行曝光和批判,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形成 “以義為美,以利為末” 的社會價值導向。

    社交媒體平台要加強內容審核,防止低俗、功利化的信息傳播,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鼓勵網絡創作者生產弘揚傳統美德、倡導正確價值觀的優質內容,通過短視頻、網絡文學等形式,讓義利觀教育以更生動、更貼近生活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例如,制作以 “義利之辨” 為主題的系列短視頻,邀請專家學者、道德模範進行講解和分享,提高公眾對義利關系的認識和理解。

    在國際交往中,“放于利而行,多怨” 的智慧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國家之間的交往如果只看重短期利益,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行為,必然會引發其他國家的不滿和抵制,破壞國際合作關系。中國提出的 “人類命運共同體” 理念,正是對這一思想的創新發展。倡導各國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通過合作實現共贏。在 “一帶一路” 倡議的推進過程中,中國與沿線國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開展基礎設施建設、貿易投資等合作,既促進了自身發展,也為沿線國家帶來了發展機遇,實現了義與利的統一。

    在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中,各國應摒棄零和博弈思維,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安全等全球性挑戰。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縮小南北差距,保障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例如,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各國應加強合作,共同制定減排目標,發達國家應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幫助其實現綠色轉型。通過這種方式,推動世界各國在合作中實現共同發展,避免因過度逐利而引發國際矛盾和沖突。

    從個人的修身立德,到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再到社會制度的完善和國際秩序的構建,實現義利統一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孔子 “放于利而行,多怨” 的箴言,歷經千年歲月的洗禮,依然在當代社會熠熠生輝。它時刻提醒著我們,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不能忘記道德的約束和社會責任的擔當。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走出逐利的困境,構建一個充滿公平正義、和諧友善的美好社會,讓人類在物質豐富的同時,也能擁有高尚的精神家園,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完美統一。

    喜歡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方便以後閱讀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第80章 逐利而行,多生怨懟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第80章 逐利而行,多生怨懟並對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