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養生常識

第12章 《黃帝內經》藥膳養生︰以食為藥,以膳養生的智慧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山農珍姨 本章︰第12章 《黃帝內經》藥膳養生︰以食為藥,以膳養生的智慧

    秋日的晨光透過廚房的窗格,照在那鍋冒著熱氣的四神湯上,茯苓、蓮子、芡實、山藥在砂鍋里慢慢釋放著藥香。這是我母親堅持了四十年的秋日慣例,她說這是從祖母那里傳下來的養生智慧。"秋天要健脾潤肺,這些食材看似平常,卻是最適合這個季節的寶貝。"母親今年七十八歲,卻依然面色紅潤,步履輕健,鄰居們都夸她比實際年齡年輕二十歲。

    記得去年秋天,公司里的小王總是感覺疲倦乏力,午後常常犯困。我看他面色萎黃,舌苔薄白,便建議他試試《內經》中提到的山藥薏米粥。他開始不以為然"一碗粥能有多大作用?"但在我的勸說下,堅持食用了兩周。後來他驚喜地告訴我,不僅精神好了很多,連多年的胃脹氣也減輕了。"真沒想到尋常食材有這麼好的效果,"他說,"現在我每天都自己煮粥吃。"

    《黃帝內經》講"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句話道出了藥膳養生的精髓。我的中醫老師,今年已經九十二歲高齡,仍然堅持每天用五谷雜糧搭配當季食材做藥膳。他常說"藥補不如食補,會吃的人少生病。"這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

    說到藥膳,很多人覺得復雜,其實不然。去年秋天,鄰居李阿姨因為秋燥咳嗽不止,我教她用雪梨、川貝、冰糖蒸著吃,每天早晚各一次。三天後,她的咳嗽就明顯減輕了。現在每到秋天,她都會做這個簡單的藥膳,還推薦給了很多朋友。

    藥膳的要訣在于因人制宜。同樣是氣虛,有的人適合吃黃 炖雞,有的人則適合吃黨參粥。我的表妹曾經盲目跟風吃阿膠,結果出現了上火的癥狀。後來中醫告訴她,她屬于陰虛體質,應該吃些銀耳、百合之類的滋陰食材。調整之後,不適癥狀很快就消失了。

    四季藥膳各有側重。春天要疏肝健脾,適合吃些枸杞葉豬肝湯;夏天要清熱解暑,可以喝綠豆薏米湯;秋天要潤肺防燥,多吃梨膏、銀耳羹;冬天要溫補陽氣,適合吃當歸生姜羊肉湯。我母親有個堅持了五十年的習慣每個節氣都會調整家里的藥膳食譜。這個傳統讓我們全家人都很少去醫院。

    現代研究證實,很多傳統藥膳確有科學依據。比如《內經》推薦的薏米,現代研究發現其富含膳食縴維,有利水滲濕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的山藥,被證實對脾胃虛弱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我們單位食堂的廚師長老張,經常在菜單中加入藥膳元素,比如茯苓餅、山藥糕等,很受員工歡迎。

    藥膳的烹飪方法很有講究。補益類的要文火慢炖,讓藥性充分釋放;解表類的要快火輕煮,保持揮發油成分。我認識一位藥膳大師,他炖湯時總要守著火候,說"差一分火候,藥性就差十分。"雖然他今年已經八十多歲,但精神矍鑠,看上去就像六十出頭。

    值得注意的是,藥膳養生貴在堅持。古人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身體的調理需要時間。我朋友的父親患有慢性胃炎,堅持吃山藥粥半年後,胃病再沒犯過。他說"現在每天不吃碗山藥粥,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藥膳雖好,也要適量。過猶不及,再好的東西吃多了也可能適得其反。曾經有位患者听說核桃補腦,就每天吃大半斤,結果出現了腹瀉。所以我在推薦藥膳時,都會特別說明用量和用法。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用藥膳養生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它讓我們慢下來,關注食材的選擇,用心烹制,細細品味。每次炖藥膳時,看著食材在鍋中慢慢變化,滿室飄香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修身養性。

    最後要記住,藥膳不能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作息、適量的運動、平和的心態,這些才是養生的根本。藥膳就像是一位良師,幫助我們更好地調理身體,但最終還是要靠自己日常的養護。

    養生之道,貴在堅持,重在適度。在這個充滿誘惑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回歸傳統智慧,用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來守護健康。讀者朋友們,不妨從今天開始,嘗試為自己做一道簡單的藥膳,用心感受食物帶來的滋養。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就能體會到藥膳養生的妙處。

    如果您在實踐中有任何體會或疑問,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交流。養生之路,我們結伴而行,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願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之道,擁有健康幸福的生活。

    喜歡日常養生常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日常養生常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日常養生常識》,方便以後閱讀日常養生常識第12章 《黃帝內經》藥膳養生︰以食為藥,以膳養生的智慧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日常養生常識第12章 《黃帝內經》藥膳養生︰以食為藥,以膳養生的智慧並對日常養生常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