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的粗糧養生智慧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透過窗欞,落在廚房里那碗冒著熱氣的燕麥粥上,淡淡香氣縈繞其間。這讓我想起去年秋天拜訪的一位老中醫,九十高齡仍耳聰目明,他笑著指著自己碗中的雜糧粥說“這五谷雜糧啊,就是天地賜予我們最平常卻又最珍貴的養生良藥。”
《黃帝內經•素問》有雲“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短短十二個字,道出了飲食養生的真諦。把“五谷為養”放在首位,可見古人對糧食的重視。而這里所說的“五谷”,在古代指的就是黍、稷、菽、麥、稻等各種粗糧雜糧。
為什麼在物質豐富的今天,我們反而要回歸粗糧飲食?看看身邊那些被腸胃問題困擾的朋友就知道了。李女士是一家公司的財務總監,長期便秘、面色暗沉,試過各種昂貴保健品都不見好轉。後來在我的建議下,她開始每天早餐吃一碗雜糧粥,配合適當運動,一個月後不僅排便順暢了,連臉上的色斑都淡了許多。她笑稱“沒想到幾十塊的雜糧,比幾千塊的保健品還有用。”
粗糧養生不是簡單地用糙米代替白米,而是要理解其中的養生智慧。古人吃粗糧是因為加工技術有限,而我們今天選擇粗糧,則是出于健康的需要。《內經》提出“食飲有節”,不僅要節制數量,更要注重食物的性味歸經。不同的粗糧有不同的功效,需要根據自身體質選擇。
記得去年冬天,一位年輕患者來找我,說自己堅持吃粗糧養生,卻經常胃脹不適。仔細詢問才知道,他听說糙米好,就天天吃糙米飯,而且煮得比較硬。我告訴他,糙米雖好,但性偏涼,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多食,建議他加入一些性溫的紅米、小米一起煮,而且要煮得軟爛些。他按照這個方法調整後,胃脹的問題果然緩解了。
說到小米,這是我最推崇的養生粗糧之一。《本草綱目》記載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我家祖上有個習慣產婦坐月子必喝小米粥。我母親今年八十五歲,至今保持每天晚餐喝一碗小米粥的習慣,腸胃功能比許多年輕人都好。她常說“小米養人,不像大米那麼寒涼,又比面食好消化。”
除了小米,燕麥也是現代人的養生佳品。記得有位糖尿病患者來找我,血糖控制一直不理想。我建議他把早餐的白粥換成燕麥粥,配合適量運動。三個月後復查,血糖明顯下降,連主治醫生都驚訝于他的改善。這是因為燕麥富含可溶性膳食縴維,能延緩葡萄糖的吸收,對控制血糖大有裨益。
但粗糧雖好,也要講究食用方法。很多人一開始吃粗糧,會出現腹脹、消化不良等情況。這是因為突然增加膳食縴維攝入,腸道需要時間適應。最好從少量開始,循序漸進,給腸胃一個適應的過程。比如先在白米中加入三分之一左右的粗糧,等適應後再逐步增加比例。
烹飪方式也很重要。粗糧一般需要提前浸泡,煮的時間也要比精白米長。我建議用高壓鍋烹煮,不僅節省時間,也能使粗糧更加軟爛易消化。對于脾胃功能較弱的人,可以把粗糧煮成粥或糊,更容易吸收。我鄰居家的老人今年九十多了,牙口不好,但每天雷打不動要喝一碗用多種雜糧打成的米糊,身體硬朗得很。
說到粗糧的搭配,更是大有學問。不同的粗糧搭配可以起到互補增效的作用。比如紅豆配薏米,利水消腫;黑米配紅棗,補血養顏;南瓜配小米,健脾和胃。我家廚房里常備著十幾種雜糧,根據季節變化和家人身體狀況搭配食用。春天多加入薏米、赤小豆等利濕的食材;夏天加入綠豆、蓮子等清心解暑;秋天加入銀耳、百合等潤燥滋陰;冬天則加入黑米、核桃等溫補食材。
現代研究也證實了粗糧的養生價值。粗糧中豐富的膳食縴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b族維生素能維持神經系統正常功能;各種礦物質有助于預防慢性疾病。這些現代科學研究的結果,與《內經》中“五谷為養”的智慧不謀而合。
但是,吃粗糧也要因人而異。體質強壯、運動量大的人可以多吃些粗糧;而體質虛弱、消化功能差的人則要適量。老年人、小孩和病人吃粗糧時,最好煮得軟爛些,以免增加腸胃負擔。我遇到過一位減肥心切的年輕姑娘,每天只吃水煮糙米飯,結果不僅營養不良,還出現了停經的問題。這就是沒有理解“食飲有節”的真諦,過度極端反而傷了身體。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粗糧這麼好,是不是完全不吃精白米面更好?其實不然。《內經》講究“中庸之道”,提倡飲食要多樣化。粗糧和細糧搭配食用,才能達到陰陽平衡。我一般建議粗糧佔總糧食攝入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為宜,既保證了膳食縴維的攝入,又不至于給消化系統造成太大負擔。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市面上出現了很多“偽粗糧”產品。有些面包標注“全麥”,實際上主要成分還是精白面粉;有些燕麥片添加了大量糖分和添加劑。選擇粗糧時一定要學會看配料表,選擇真正天然、少加工的粗糧產品。最好的方式還是購買原始形態的粗糧,自己在家烹飪,既能保證質量,又能根據個人口味調配。
粗糧養生貴在堅持。偶爾吃一餐粗糧效果有限,只有長期堅持,才能見到明顯效果。我認識一位堅持吃粗糧十年的老先生,七十多歲的人,體檢指標比許多年輕人都好,醫生都說他的血管年齡至少比實際年齡年輕二十歲。他說這都歸功于每天那碗五谷雜糧粥。
最後要提醒的是,粗糧雖好,但不能替代其他食物。《內經》強調“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說明飲食要多樣化,均衡搭配。吃粗糧的同時,也要攝入足夠的蔬菜水果、優質蛋白質,才能達到真正的養生效果。
養生之道,在于順應自然,循序漸進。粗糧飲食不是一時的風尚,而是千百年來證明有效的養生智慧。在這個追求快捷的時代,或許我們更需要慢下來,細細品味一碗雜糧粥中蘊含的天地精華,感受食物最本真的力量。
讀者朋友們,不妨從明天早餐開始,為自己和家人煮一碗溫暖的雜糧粥,細細品味其中的甘甜,感受身體慢慢發生的變化。養生不在遠方,就在這一粥一飯之間。
喜歡日常養生常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日常養生常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