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天高雲淡間,干燥的氣息也悄然而至。晨起微涼的風拂過面頰,午後陽光褪去熾熱,夜晚更添幾分清寒。不少人在此時卻感到口鼻發干、皮膚緊繃,甚至偶有咳嗽輕擾——這便是典型的“秋燥”侵擾。季節更迭,我們的身體也隨之呼應著自然的節奏。
古人早已洞悉此理,《黃帝內經》中“秋冬養陰”的智慧箴言,如明燈般照亮了秋季食養的路徑。當廚房化身“養生藥房”,尋常食材便成調理身心的良方,在炊煙繚繞中,我們得以安然度過這個“多事之秋”,為即將到來的寒冬積蓄寶貴能量。
秋燥之困,身體發出的季節信號
秋季的主氣是“燥”。空氣中水分銳減,人體極易被燥邪所傷。肺為嬌髒,喜潤惡燥,最易受擾,于是咽喉干癢、聲音沙啞、干咳少痰甚至鼻腔出血等癥狀頻現。皮膚作為體表屏障,也常變得干燥、脫屑、瘙癢難耐。腸道失潤,則易生便秘之苦。同時,晝夜溫差如無形的手,悄然拉扯著人體平衡,稍有不慎,感冒、呼吸道不適、舊疾復發便可能乘虛而入。脾胃經過夏季生冷食物的洗禮,此時也需悉心呵護,避免寒涼再傷其陽。
廚房里的秋養法則︰應季而食,順時而調
應對秋燥,核心在于“潤”。飲食上需遵循“少辛增酸,滋陰潤燥,溫養脾胃”的原則︰
少辛增酸︰ 生姜、辣椒、花椒、韭菜等辛散之物雖能開胃,卻易耗散肺氣津液,加重秋燥。此時宜適當增加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石榴、柚子、醋等,酸能生津,有助收斂肺氣。
滋陰潤燥︰ 首選富含天然膠質、水分及維生素的食物,為身體持續“補水”。
溫養脾胃︰ 告別寒涼,選擇性質平和或溫潤的食材,烹調方式宜炖、煮、蒸、燜,溫暖脾胃,助其運化吸收水谷精微以滋養全身。
廚房寶藏︰秋季養生食材的智慧清單
根睫果實類︰大地饋贈的潤澤能量
蓮藕︰ “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生藕性寒,清熱生津,涼血散瘀;熟藕性溫,健脾開胃,益血補心。其富含黏液蛋白、膳食縴維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推薦食譜︰蓮藕紅棗排骨湯。蓮藕兩節切塊,紅棗十枚去核,排骨半斤焯水,姜片數塊同入砂鍋,加水足量,大火煮沸後轉小火慢炖兩小時,加鹽少許。此湯甘潤醇厚,健脾開胃,養血安神,是深秋脾胃的溫柔撫慰。
山藥︰ “神仙之食”,性平味甘,入肺、脾、腎經。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其黏液質對消化道粘膜有極佳保護作用。推薦食譜︰山藥小米粥。鐵棍山藥半根去皮切小塊,小米一小杯淘淨,清水適量同煮。大火燒開轉小火熬至粥稠米爛山藥軟糯。清晨一碗,溫和滋養脾胃,補而不滯,尤適老人、兒童及體弱者。
白蘿卜︰“秋後蘿卜賽人參”。性涼味辛甘,入肺胃經。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下氣寬中,消食化痰。其富含水分、維生素c及芥子油助消化。推薦食譜︰白蘿卜陳皮老鴨湯。老鴨半只焯水去腥,白蘿卜一根切滾刀塊,陳皮一小塊約5克),姜片數塊。所有材料入鍋加水,大火燒開撇浮沫,轉小火炖兩小時左右至鴨肉酥爛,加鹽調味。此湯滋陰潤燥,理氣化痰,有效緩解秋咳咽干。
南瓜︰ 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補中益氣,潤肺化痰。富含β胡蘿卜素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果膠、膳食縴維。推薦食譜︰南瓜百合羹。南瓜半斤去皮去瓤切小塊蒸熟壓泥。鮮百合或干百合泡發後)一小把。南瓜泥加適量水或牛奶煮沸,加入百合煮軟,可加少許冰糖或蜂蜜調味。溫潤可口,潤肺寧心,對皮膚干燥尤為有益。
梨︰ “天然甘露”。性涼味甘微酸,入肺胃經。生津潤燥,清熱化痰。含水量極高,富含果糖、葡萄糖及多種維生素。推薦食譜︰雪梨炖百合\川貝。雪梨一個頂部切開去核成盅,填入洗淨的鮮百合一把或川貝粉3克研細),加少許冰糖,蓋回梨蓋,隔水蒸炖約40分鐘至梨軟。溫熱食用,清潤之力尤佳,對燥咳、咽干音啞效果顯著。
菌藻類︰山林海洋的珍饈滋養
銀耳︰ “菌中之冠”、“平民燕窩”。性平味甘淡,入肺胃腎經。滋陰潤肺,養胃生津。富含銀耳多糖重要活性物質)、天然植物膠質、膳食縴維。推薦食譜︰銀耳蓮子羹。銀耳一朵冷水泡發後撕小朵,蓮子一小把去芯),紅棗數枚去核)。所有材料入鍋加足量水,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炖1.52小時至銀耳軟糯出膠,可加冰糖或枸杞最後十分鐘放入。每日一小碗,潤膚養顏,潤燥安神效果極佳。
木耳黑木耳)︰ 性平味甘,入胃大腸經。潤肺養陰,養血活血,清理腸胃。富含鐵質、膠質、膳食縴維。推薦食譜︰木耳炒山藥片。泡發好的黑木耳一小碗撕小朵,山藥半根去皮切片泡水防氧化),胡蘿卜小半根切片。熱鍋涼油,蒜片爆香,依次下胡蘿卜、山藥、木耳快炒,加鹽、少許生抽調味,勾薄芡出鍋。清爽脆嫩,潤腸通便,補而不膩。
海帶︰ 性寒味咸,入肝胃腎經。軟堅散結,利水泄熱,潤下消痰。富含碘、鉀、鈣、海藻膠、膳食縴維。推薦食譜︰海帶豆腐味噌湯。干海帶一小塊泡發切絲或小片,嫩豆腐半盒切小塊。鍋中水燒開,下海帶煮幾分鐘至軟,加入豆腐塊,轉小火,取一大勺味噌醬在湯勺中用少許熱湯化開,倒入鍋中攪勻避免沸騰破壞味噌風味),撒蔥花即可。咸鮮可口,補充礦物質,潤燥利水。
谷物堅果類︰能量與精華的穩固基石
芝麻黑芝麻尤佳)︰性平味甘,入肝腎大腸經。補肝腎,益精血,潤腸燥。富含優質脂肪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維生素e、鈣質。推薦用法︰炒熟黑芝麻研磨成粉,每日12勺拌入粥、豆漿、酸奶中食用,或自制芝麻糊芝麻粉加少許糯米粉\粘米粉、糖\蜂蜜,開水沖調)。
杏仁南杏仁)︰性微溫味甘,入肺大腸經。潤肺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礦物質。推薦食譜︰杏仁露。甜杏仁一小把浸泡數小時,去皮可選),加少量大米或糯米、清水,用豆漿機或破壁機打成漿,過濾後煮沸,可加冰糖調味。溫潤香濃,潤肺滑腸。
蜂蜜︰性平味甘,入肺脾大腸經。補中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天然果糖、葡萄糖易吸收,含多種黴及微量元素。推薦用法︰晨起空腹一杯溫水加12勺蜂蜜,或加入溫熱的銀耳羹、梨湯中溫度不宜過高,約60c以下,以免破壞活性黴)。避免用金屬勺取蜜。
粳米\小米︰作為基礎主食,煮粥時加入上述各種食材如山藥、南瓜、百合、銀耳、芝麻粉等),是溫和滋養脾胃、化生津液的最佳載體。推薦食譜︰五仁潤燥粥。粳米或小米為主,加入少量各一小撮)去皮花生仁、甜杏仁、核桃仁、白芝麻、松子仁或其他手邊堅果),慢火熬煮成濃稠粥品。滋養五髒,潤澤全身。
廚房巧手︰十道秋季養生食療方詳解
1. 雪梨百合川貝盅︰精選飽滿雪梨一枚,頂端切開,小心挖去內核成梨盅。鮮百合瓣洗淨約20克)或川貝母粉約3克)與適量冰糖一同納入梨腹。蓋上“梨蓋”,置于碗中,隔水以文火蒸炖40分鐘以上,直至梨肉軟爛通透。溫熱時細細品味,梨汁與百合、川貝交融,清潤沁心,對秋燥引起的干咳、喉嚨干痛有顯著舒緩之效。
2. 蓮藕花生章魚湯︰粉藕兩節洗淨切厚塊,紅衣花生一小把預先浸泡,干章魚一小只約50克)泡軟切塊,豬腱肉或排骨半斤焯水去沫。所有食材共置砂鍋,添足量清水與姜片數塊。大火燒開撇淨浮沫,轉小火篤實慢炖兩小時以上。關火前調入適量食鹽。湯色醇厚微紅,藕塊粉糯,章魚韌香,花生綿軟,共奏健脾潤肺、養血通絡之功,尤其適合氣血不足、面色欠潤者。
3. 銀耳雪梨馬蹄羹︰銀耳一朵清水泡發至舒展柔韌,去蒂撕成小朵。雪梨去皮去核切小塊,新鮮馬蹄荸薺)五六個削皮切丁。三者同入鍋中,加足量清水,可添入紅棗數枚去核)或枸杞一小把增色添味。大火煮沸後轉小火慢煨1小時以上,直至銀耳膠質盡出,湯羹晶瑩濃稠,雪梨馬蹄半融。調入冰糖適量,待其融化即可。此羹清甜滑潤,清肺胃之燥熱,生津止渴,利咽通便。
4. 姜棗茶晨飲)︰優質紅棗五六枚去核,免生濕熱),老姜數片約1015克,依個人耐受力增減),清水適量共煮。大火燒開轉小火煎煮1520分鐘,棗香姜辛彌漫即可。晨起空腹溫飲一杯,暖意從腹中升起,溫中散寒,補氣養血,為一日陽氣生發奠定基礎,尤宜脾胃虛寒、手足不溫之人。
5. 黑芝麻核桃糊︰黑芝麻、核桃仁各一小碗約50克),分別以文火炒熟,香氣四溢為度。待涼後與少量糯米約20克,預先浸泡)一同置入料理機中,研磨成極其細膩的粉末。每次取兩三勺粉,以沸水徐徐沖調,邊沖邊攪拌成濃稠糊狀,依口味調入蜂蜜或紅糖。早晚溫熱食用,烏發養顏,補腎益精,潤澤肌膚與腸道。
6. 山藥茯苓芡實粥︰鐵棍山藥半根去皮切小丁,茯苓粉10克或茯苓塊敲碎),芡實一小把約15克,預先浸泡),粳米半杯淘洗干淨。所有材料入鍋,加清水適量可稍多,因芡實吸水)。大火煮開轉小火熬煮1小時左右,至粥體粘稠,山藥芡實軟爛。此粥健脾祛濕、固腎益精,對于秋季脾虛濕困、倦怠乏力、便溏者調理效果佳。
7. 桂花糯米藕︰選粗壯粉藕一節洗淨,一端切開留作蓋。糯米浸泡兩小時後瀝干,拌入適量紅糖或白糖)及干桂花一小撮。小心將糯米填入藕孔,壓實,蓋回“藕蓋”,用牙簽固定牢。鍋中放水沒過藕節,加入紅糖、紅棗、桂花同煮。大火燒開轉小火煮約兩小時,再浸泡一段時間更入味。撈出切片,淋上鍋中濃縮的糖桂花汁。香甜軟糯,溫補氣血,是江南秋日經典甜點。
8. 白蘿卜絲鯽魚湯︰ 鮮活小鯽魚兩條處理干淨,煎至兩面微黃。白蘿卜半根去皮切細絲。鍋中留底油爆香姜片,沖入沸水,放入煎好的鯽魚,大火燒至湯色濃白。加入蘿卜絲,繼續滾煮1015分鐘至蘿卜絲透明軟熟。撇淨浮沫,加鹽、白胡椒粉少許調味,撒蔥花或香菜末。湯色奶白鮮美,蘿卜絲清甜,理氣化痰,開胃健脾。
9. 南瓜小米藜麥飯︰老南瓜一小塊去皮去瓤切小丁。小米一小杯,藜麥一小把,淘洗干淨。將南瓜丁、小米、藜麥一同放入電飯鍋,加入略少于平時煮飯的水量因南瓜出水),可按喜好加幾粒枸杞。按常規煮飯程序。煮好後燜十分鐘再開蓋,用飯勺輕輕拌勻。金黃的南瓜粒瓖嵌在小米藜麥飯中,色彩誘人,營養互補,富含膳食縴維與β胡蘿卜素,健脾養胃,潤燥明目。
10. 杏仁木瓜炖奶︰南杏仁一小把約15克)提前浸泡數小時,去皮。成熟木瓜半個去皮去籽切塊。純牛奶250毫升。將杏仁、木瓜塊放入炖盅,倒入牛奶。炖盅加蓋,隔水小火炖煮約40分鐘至木瓜軟爛、杏仁味融入奶中。可加少許冰糖炖化。溫潤香甜,杏仁潤肺,木瓜和胃,牛奶滋陰,共奏潤膚養顏、舒緩秋燥之功。
廚房里的養生智慧︰細節決定成效
食材之鮮︰優先選擇當季、本地、新鮮的食材。蓮藕選節短粗壯、表皮微黃無傷的;梨選表皮光滑、掂量沉手的;山藥選須毛多、斷面雪白粘液豐富的;銀耳選色澤微黃、朵形完整、無刺鼻酸味的。
烹法之選︰ 秋季養生,炖、煮、蒸、燜、煲湯、熬粥是首選,能最大限度保留食材水分與營養精華,使食物軟爛易消化,產生潤澤之效。減少煎、炸、烤等易生燥熱之氣的做法。
調味之度︰遵循“淡食多補”的原則。鹽、糖、醬油等調味品宜少不宜多,過咸易傷陰耗水,過甜易生痰濕。善用食材本味如南瓜、梨、玉米的甘甜),巧借天然香料如蔥、姜、陳皮、桂花)提香增味。
時辰之律︰晨起一杯溫蜂蜜水或姜棗茶,喚醒脾胃,驅散夜寒;午餐均衡豐富,滋養一天所需;晚餐宜清淡、易消化,如溫熱的粥品或湯羹,減輕脾胃負擔,安神助眠。避免過晚、過飽進食。
個體之別︰養生非千人一方。體寒怕冷者,可稍增溫補如姜、棗、桂圓、羊肉),減少生冷瓜果;體熱易上火者,則側重清潤如梨、藕、馬蹄、銀耳),慎食辛辣燥熱;脾胃虛弱者,務必細嚼慢咽,選擇易消化食物,粥羹最宜。如有特殊疾病如糖尿病、痛風、腎病等),需在醫生指導下調整食療方案。
廚房煙火,滋養四季的序章
秋季的廚房,應是一方氤氳著溫潤水汽的天地。當清甜的雪梨在蒸汽中融化,蓮藕在砂鍋里釋放粉糯,銀耳在慢炖中溢出晶瑩膠質,芝麻在研磨中散發醇厚香氣……這不僅僅是在準備一餐一飯,更是在進行一場順應天時的身體對話。
《飲膳正要》言︰“調順四時,節慎飲食,起居有常。”廚房里蘊藏的古老智慧,恰是“治未病”的生動實踐。當我們將目光投向身邊的尋常食材,懂得因時制宜地搭配與烹制,廚房便超越了果腹之所的意義,升華為守護健康的溫暖堡壘。
值此金秋,何妨暫緩步履,悉心體味廚房中的四時流轉?以應季食材為筆,以鍋碗瓢盆為硯,在煙火氣息中書寫屬于自己的健康詩篇。讓每一口溫潤的羹湯,每一勺軟糯的粥飯,都成為身體最熨帖的滋養,為身心蓄滿安然度過秋冬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