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養生常識

第27章 立秋的廚房養生指南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山農珍姨 本章︰第27章 立秋的廚房養生指南

    立秋的訊息剛在朋友圈露了個頭,立刻被冰奶茶、小龍蝦與火鍋的圖片淹沒了——似乎夏天仍在喧鬧中延續著。然而我走入菜場,卻瞥見了悄然改換的風景︰山藥已整整齊齊碼在顯眼處,蓮藕帶著泥,水靈靈地堆成小山,梨子也黃澄澄地壓滿了攤子。賣菜的大嬸見我看得入神,笑著插話︰“秋梨下來了,潤潤肺,好著呢!”我心中了然,這微妙的流轉,早已被每日與鍋碗瓢盆打交道的人們默默記取。老祖宗留下的“四時有序”,並非刻板教條,而是將生存智慧深深埋入日常煙火——廚房,正是這智慧最鮮活、最溫熱的土壤。

    立秋一到,咱們廚房的“戰略方針”也得跟著換一換。整個夏天對付暑濕的那套法子,該收一收了。天氣漸涼,空氣里的水分悄悄溜走,秋燥便悄然登場。這“燥”字可不溫柔,它偷偷吸走你喉嚨里的水汽,讓你口干舌燥;它讓你皮膚發干、發緊;它讓咳嗽總在喉嚨口徘徊,甚至悄悄掏空你身體里那點珍貴的“陰液”。

    中醫講“肺為嬌髒”,最是受不得這燥氣的侵襲。它像一台精密的加濕器,干燥季節最需養護。所以廚房里的頭等大事,就從“祛濕清熱”轉到了“滋陰潤燥”上。

    這時節,我們的廚房小藥櫃里,該請出幾樣“潤燥大將”了。首推便是百合。抓一小把干百合,泡發後,無論是熬粥、炖湯,還是炒個清爽的時蔬,它那微微的甘甜和清涼潤澤之力,恰如秋雨無聲浸潤心田。還有玉竹,藥性平和,煮水代茶,或與肉類同炖,它潤澤的效力能緩緩深入肺胃,給身體帶來持久的滋潤。

    銀耳更是廚房潤燥的明星角色。它富含膠質,炖出一鍋晶瑩剔透的銀耳羹,撒上幾粒枸杞,那滑潤的口感與溫和的滋補力,是抵抗秋燥最熨帖的甜湯。至于沙參、麥冬這些,味道雖稍帶藥感,但炖湯時適量加一點,潤燥養陰的效果亦是上佳。

    秋日廚房里,蔬菜的選擇也悄然換了風向。夏季清爽的黃瓜、苦瓜漸漸退場,那些能滋養脾胃、潤澤秋燥的根睫類蔬菜,紛紛成了灶台上的主角。

    山藥是廚房里當之無愧的“脾胃衛士”。它性味甘平,像一位溫和的老友,輕輕撫慰著被夏季冷飲和油膩折騰得有些疲憊的脾胃。削山藥皮時黏液沾手發癢?只需手上套個薄塑料袋便輕松解決。切成滾刀塊,與排骨或土雞同炖,湯頭醇厚,山藥入口粉糯綿密,那份熨帖直抵脾胃深處。或者清炒一盤山藥木耳,脆嫩爽口,潤而不膩。家里老人常說,秋天常吃山藥,連走路都覺得腳下有根,力氣足著呢。

    蓮藕,堪稱“水中靈根”。它生吃清脆甘涼,能清熱生津,榨汁飲用對緩解秋燥口渴甚好;熟食則轉為溫潤,健脾開胃,補益氣血。買藕時,挑那些節短粗壯、表皮無破損的為佳。炖一鍋醇厚的蓮藕排骨湯,藕塊吸飽了肉湯的精華,粉糯香甜,湯水清潤不油,一碗下肚,滋潤從喉嚨滑到心底。或者涼拌藕片,焯水後過涼,加醋、糖、一點香油,撒上蔥花,酸甜開胃,脆生生的口感,是秋日餐桌上的爽利小菜。

    南瓜色澤金黃,宛如濃縮的小太陽。它性溫味甘,能補中益氣,富含的果膠更是護胃好手。簡單蒸熟,勺子一挖,那天然的甜糯便是最樸實的滋養。切成塊與金黃的小米同煮成粥,溫軟養人;或是做成香甜的南瓜餅、南瓜饅頭,都是秋日廚房里溫暖又飽腹的選擇。

    白蘿卜素有“小人參”的美譽。它生性辛涼,能消積食、化痰熱。秋日里偶爾貪嘴吃多了油膩,切幾片白蘿卜嚼一嚼,或是煮一碗清淡的蘿卜湯,順氣消食的效果立竿見影。蘿卜炖牛腩更是經典,蘿卜吸足了肉汁的豐腴,自身又化解了油膩,相得益彰。

    至于綠葉蔬菜,深秋菠菜正當其時。菠菜養血潤燥,但記得烹飪前先焯水,去除其中草酸,吃起來更安心。蒜蓉清炒菠菜,色澤碧綠,口感柔嫩,是秋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抹生機。

    古人言“五谷為養”,秋風起,我們的主食籃子也得跟著季節翻新花樣。黏黏糯糯的糯米此時正當紅。它性溫味甘,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用糯米與紅棗、桂圓同蒸,是補氣養血的佳品;包幾個豆沙餡或芝麻餡的糯米團子,軟糯香甜;或者熬一鍋熱騰騰的糯米粥,撒上些紅糖,暖胃又暖心。糯米雖好,但不易消化,脾胃虛弱的朋友一次別貪多,細嚼慢咽方是正理。

    小米的金黃,是秋日最溫暖的底色。它味甘咸,性稍涼,能健脾胃,清虛熱。早晨一碗熱氣騰騰的小米粥,米油濃厚,最是養人。加入南瓜同煮,色澤誘人,味道香甜;加些紅棗、山藥丁,滋補效果更佳。小米粥看似平淡,卻是滋養脾胃的“黃金湯”。

    紅薯,這樸實的塊根,是秋日甜蜜的饋贈。它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富含膳食縴維。街頭巷尾烤紅薯的香氣,是秋日最誘人的煙火氣。自家蒸熟或烤熟,簡單卻美味。煮紅薯粥、做紅薯飯,那份天然的甘甜融入主食,潤物無聲。紅薯還能蒸熟壓泥,做成紅薯餅、紅薯饅頭,變著花樣溫暖你的胃。

    玉米棒子飽滿,啃起來格外香甜。它調中開胃,利濕通便。鮮玉米直接煮熟,啃著吃最過癮;剝下玉米粒,無論是清炒、煮湯,還是與松仁搭配做道小炒,清甜爽口,齒頰留香。磨成玉米面,貼餅子、蒸窩頭,粗糧細作,別有一番風味。

    “立秋到,貼秋膘”,這句老話流傳甚廣。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夏日消耗大,立秋後天氣轉涼,人們多吃些肉食儲存能量以御冬寒。這習俗背後,是祖先應對自然的生存智慧。

    但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早已遠離了饑寒交迫,“貼秋膘”也得與時俱進。若不顧脾胃承受能力,盲目大魚大肉、油膩厚味地“貼”進去,非但無益,反成負擔。秋膘未貼成,倒先貼出了消化不良、血脂升高、體重飆升的煩惱。

    秋日進補,講究“清補”、“平補”。廚房里的肉蛋食材,更需一份選擇的智慧。鴨肉性涼味甘咸,是秋季潤燥的肉中上品。尤其老鴨,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功效更佳。一鍋酸蘿卜老鴨湯,酸蘿卜化解了鴨肉的微膩,湯水酸香開胃,鴨肉酥爛,溫潤滋養,潤燥而不助火,是秋日廚房的經典炖品。

    豬肉性平,是日常滋養的好選擇。豬瘦肉富含優質蛋白。取里脊肉切絲或切片,與潤肺的銀耳、百合同炒,清爽不膩;或者炖一鍋清淡的冬瓜排骨湯,冬瓜利水,排骨提供營養和風味,湯清味鮮,潤燥生津。選排骨炖湯時,前排肉質更嫩,更適合煲湯。

    牛肉溫補,能益氣血、強筋骨。但秋燥之時,烹飪方法宜溫和。炖煮是首選,比如加入清潤的白蘿卜同炖,蘿卜能中和牛肉的溫性,化肉食的積滯,湯醇肉爛,滋補而不燥熱。切牛肉時逆著紋理切,口感更嫩。

    魚肉,特別是河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吸收。清蒸最能保留其鮮美和營養。一條鯽魚,簡單處理,蔥姜鋪底,上鍋清蒸,出鍋淋點蒸魚豉油,撒上蔥絲,潑上熱油激出香氣,魚肉鮮嫩無比,滋味清淡卻悠長。鯽魚湯炖出奶白色,也是潤燥佳品。蒸魚時,在魚身下墊幾根筷子,能讓蒸汽流通,受熱更均勻。

    雞蛋,這最平凡的廚房寶藏,其營養近乎完美。它滋陰潤燥,補而不滯。秋日早晨,一碗嫩滑的雞蛋羹,滴幾滴香油,撒點蔥花,溫潤妥帖;水煮蛋方便攜帶;西紅柿炒雞蛋更是國民下飯菜,酸甜可口。煮荷包蛋時,水似開非開時打入,火候掌握好,形狀才完整漂亮。

    秋果琳瑯滿目,是自然的甘甜恩賜,也是潤燥的天然良方。梨子被稱為“天生甘露飲”。生吃清熱生津,榨汁潤喉效果尤佳。若畏其涼性,可蒸熟或煮熟食用,潤燥之功不減,而涼性大減。自家熬制秋梨膏雖稍費工夫,但真材實料,無添加,沖水飲用,對緩解秋燥咳嗽頗有裨益。挑選梨子時,選果形端正、底部凹陷深的,通常汁多味甜。

    葡萄酸甜多汁,能補氣血、生津液、利小便。秋日里吃上幾顆,頗為愜意。葡萄皮和葡萄籽富含營養,若條件允許,清洗干淨後連皮吃更好。清洗葡萄時,水中加一小勺面粉揉洗,能有效去除表面白霜和雜質。

    鮮棗脆甜可口,被譽為“維生素c丸”,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但鮮棗不易消化,一次不宜多吃,尤其脾胃弱的人要適量。曬干的紅棗則性溫,是煲湯、煮粥、泡水的常用滋補品,補養氣血之力更強。煮粥時放幾顆紅棗,粥會格外香甜。

    柿子紅彤彤掛滿枝頭,清肺熱、生津潤燥。但柿子性寒,尤其未完全成熟的澀柿,鞣酸含量高,需放置至熟軟脫澀方可食用。且柿子不宜空腹大量食用,尤其忌與高蛋白食物如螃蟹)同食,以免形成不易消化的凝塊,引發不適。

    石榴籽粒晶瑩如紅寶石,性溫味甘酸,能生津止渴,收斂固澀。其抗氧化物質含量極高。直接剝食,或榨汁飲用皆可。剝石榴有個小竅門︰頂部切平,沿筋膜劃開幾刀,放入水中掰開,籽粒會輕松沉入水底,筋膜浮起,便于分離。

    秋日的廚房,熬煮炖燜的功夫顯得尤為重要。粥,這最樸素的食物,在干燥的秋季,最能溫養脾胃、滋生津液。熬一鍋好粥,米水比例是關鍵,大火燒開,文火慢熬,米粒開花,粥湯稠滑,米油浮面方為上品。

    小米南瓜粥,金黃暖胃;百合蓮子粥,清心潤肺;紅薯玉米粥,粗糧的甘甜;白蘿卜絲粥,順氣清爽。晨起一碗熱粥落肚,如一股暖流喚醒身心,為一日之始注入從容能量。煮粥時滴幾滴香油,不僅增香,更能防止溢鍋。

    湯湯水水更是潤燥的主力軍。炖湯不必追求濃油赤醬,清潤平和才是秋日真味。砂鍋慢炖,食材的精華與水分在時間里交融。

    蓮藕排骨湯,醇厚中帶著蓮藕的清氣;冬瓜薏米老鴨湯,利濕潤燥;簡單的雪梨銀耳湯,加幾顆冰糖,炖至銀耳軟糯膠質溢出,清甜滋潤,勝過許多飲料。炖肉湯時,若想湯色清澈,肉類可先焯水;若求濃白,則可用油略煎後直接加開水大火猛煮。

    秋燥時節,飲水也需智慧。一味灌涼白開,有時反覺不解渴。不妨在廚房備些簡單的代茶飲。

    幾片沙參、麥冬,沸水沖泡,便是溫和的滋陰潤燥茶。幾朵菊花、幾粒枸杞,清肝明目。蜂蜜柚子茶,自己熬制雖費時,但沖水飲用,酸甜中帶著柚香,潤燥開胃。梨片與少許冰糖煮水,也是不錯的自制飲品。泡菊花茶時,水溫不宜過高,85度左右最佳,以免破壞其清雅風味。

    秋日飲食,尚有幾點細微之處值得留意。其一,口味宜“減辛增酸”。辛味如蔥、姜、蒜、辣椒等,雖能發散,但秋季本燥,過多辛散之物易耗傷津液,故應減少。而酸味能收斂、生津,如食醋、山楂、葡萄、柚子等,適當增加有助于應對秋燥。炒菜出鍋前淋幾滴醋,往往能提香開胃。

    其二,烹飪方式宜“溫潤”。煎、炸、燒烤等方式易產生燥熱,加重秋燥。蒸、煮、炖、燜、拌等溫和的烹飪方法,更能保留食物水分,也更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廚房里的煙火氣,此時當是溫煦的暖流,而非灼人的烈焰。

    其三,進食節奏宜“緩”。秋季肺氣旺,而肺與大腸相表里,若飲食過快、過飽,易致胃腸積滯。細嚼慢咽,七分飽為宜,給脾胃留出從容運化的空間。古人“食不語”的訓誡,在快節奏的今日,倒不妨理解為提醒我們專注于食物本身,用心感受那份滋養。

    當暮色漫過窗欞,廚房的燈火亮起,砧板上的篤篤聲、鍋里的咕嘟聲,便成了家最溫暖的注腳。立秋之後,這聲音里悄然添了幾許溫潤的意味——是山藥在湯鍋里慢慢煨軟的咕嘟,是梨塊在糖水中輕輕滾動的微響,是小米粥在灶上吐著溫柔氣泡的呼吸。

    廚房里那口敦厚的砂鍋,炖煮著蓮藕與排骨的醇厚;案板上水靈靈的秋梨,耐心等待著被熬成清甜的膏方;鐵鍋里碧綠的菠菜,正與蒜香熱烈擁抱……這點點滴滴,皆非宏大敘事,只是尋常日子里的悉心經營。它們不是對抗時間的壯舉,卻是熨帖身心的柔韌智慧。

    二十四節氣歌謠悠悠傳唱,廚房里的四季輪轉卻更為具體而微︰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最終都化作灶台上的一縷煙火,碗碟中的一份溫熱。我們每日在鍋碗瓢盆間忙碌,看似只為果腹,實則于無聲處,已在實踐著最古老也最鮮活的生存哲學——順應天時,珍重己身。這份智慧,無需掛在嘴邊高談闊論,它就在你為家人炖煮的那一盅清潤的湯水里,在你為自己挑選的那一枚甘甜的水果中,在你咀嚼時多留心的那一份從容里。

    廚房這方寸天地,煙火不息,便是我們對天地四時,最深切也最樸素的懂得與回應。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日常養生常識》,方便以後閱讀日常養生常識第27章 立秋的廚房養生指南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日常養生常識第27章 立秋的廚房養生指南並對日常養生常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