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養生常識

第24章 暴雨過後,廚房食療全方位防病指南請收好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山農珍姨 本章︰第24章 暴雨過後,廚房食療全方位防病指南請收好

    近期,我國正值“七下八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防汛關鍵期,華東、華南、華北、東北等地持續遭遇強降雨侵襲,洪澇與地質災害風險驟增。暴雨過後,自然界濕邪彌漫,濕熱交織的環境成為細菌微生物滋生的溫床,各類常見疾病如皮膚感染、胃腸道疾患、呼吸道問題等發病率顯著上升。面對潮濕多雨的天氣挑戰,中醫積累數千年的“治未病”智慧與豐富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一套系統、自然的防病之道。這份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實用的中醫防病指南,助您安穩度過多雨之季。

    一、 涉水濕侵,中醫“四寶”護體有方

    暴雨積水環境復雜,皮膚長時間浸泡易受濕邪與病原微生物雙重侵襲,引發各類癬癥、皮炎。中醫寶庫中早有應對良方,巧妙運用天然草本,溫和化解濕毒。

    1. 蜀椒︰溫通除濕,殺菌止癢之良將

    古籍溯源︰《神農本草經》明確記載蜀椒“味辛,溫。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名醫別錄》進一步指出其能“除六腑寒冷,開腠理,通血脈”,肯定了其溫通散寒、開泄毛孔、促進局部氣血循環的作用。

    現代應用︰其卓越的抗菌、殺蟲效力,尤其適用于暴雨涉水後引發的手足癬、體癬、股癬等皮膚問題。推薦方法︰取蜀椒1520克,加水適量,煎煮1520分鐘,待水溫適宜約40c)後浸泡患處手足或局部擦洗),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鐘。其辛溫之性可透達肌膚,驅逐寒濕,有效緩解瘙癢、抑制真菌。

    2. 荷葉 & 生姜︰清暑化濕,固護中焦的黃金搭檔

    荷葉之清利︰ 《本草綱目》贊荷葉能“生發元氣,裨助脾胃,澀精濁,散瘀血,消水腫…治吐血咯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產後惡血,損傷敗血”。其性平味苦,功擅清暑利濕,升發清陽,尤善應對暑濕困脾導致的頭身困重、眩暈、泄瀉、水腫。

    生姜之溫散︰ 《藥性論》載生姜“主痰水氣滿,下氣。生與干並治嗽,療時疾,止嘔吐不下食”。《本草拾遺》強調其“解毒藥…破血調中,去冷除痰”。生姜性溫味辛,長于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飲化痰,能振奮脾陽,驅散中焦寒濕。

    合力妙用︰ 二者相配,一清一溫,一利一散,正應“暑多夾濕”之季候。取鮮荷葉半張或干荷葉10克)切碎,生姜35片約15克),加水共煎1015分鐘,代茶頻飲。或加入粳米50100克熬煮成荷葉姜粥,溫熱服用。此方不僅能預防暑濕感冒,緩解輕微咳嗽、惡心、泄瀉,更能芳香醒脾,化濕和中,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

    3. 馬齒莧︰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田間衛士

    藥食同源之寶︰ 《蜀本草》最早系統記載馬齒莧藥用,《食療本草》言其“濕癬、白禿,以馬齒膏和灰涂效。治疳痢及一切風,敷杖瘡良”。其性寒味酸,核心功效為止痢解毒、清熱利濕、涼血止血,兼具抗菌、消炎、利尿及收縮血管作用。

    外用護皮膚︰ 長時間涉水浸泡,易發紅斑、丘疹、水皰等多形性皮損如接觸性皮炎、濕疹樣改變)。取鮮馬齒莧100克或干品30克),洗淨搗爛,加適量水煎煮15分鐘,濾汁放涼。用潔淨紗布蘸取藥液濕敷患處,或直接外洗,每日23次。其寒涼之性可迅速清熱消腫,酸收之力有助于收斂滲液,有效緩解皮膚灼熱、瘙癢、腫脹。

    4. 薄荷︰疏風散熱,闢穢解毒的清涼使者

    清利頭目咽喉︰《滇南本草》盛贊薄荷“治一切傷寒頭疼,霍亂吐瀉,癰、疽、疥、癲、諸瘡等癥,其效如神”。《本草新編》稱其“尤善解憂郁,…通利關節,…治頭風、目痛、鼻淵、齒痛、舌苔、口瘡,…利咽喉”。其性涼味辛,以疏風散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闢穢解毒見長。

    應對暑熱夾風︰ 夏季汛期感冒常兼夾暑邪與風熱,出現發熱、微惡風、頭痛、咽痛、口干等癥。推薦薄荷粥︰粳米50克煮粥,臨熟時加入鮮薄荷葉15克或干薄荷5克,用紗布包),再煮23分鐘,去薄荷,溫熱服食,可加少許冰糖。此粥清香可口,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緩解暑熱感冒初期癥狀。

    二、 洪澇環境,中醫“五法”築牢防線

    洪澇災害後,水源污染、環境濕熱、蚊蟲滋生等問題嚴峻,易爆發腸道傳染病、皮膚感染及蟲媒疾病。中醫外治法與內調法結合,多管齊下,構建全面防護屏障。

    1. 中藥煎湯燻洗法︰築起皮膚第一道防線

    理論根基︰《黃帝內經》雲︰“有諸形于內,必形于外。”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和衛外的屏障,濕邪疫毒侵襲,首當其沖。皮膚微小破損即可能成為病邪入侵之門戶。

    防護方案︰

    通用防護\傷口風險者含糖尿病患者)︰取艾葉、大青葉、金銀花、馬齒莧、地膚子、蛇床子各10克。煎取濃湯,先用藥液蒸汽燻蒸全身或患處約10分鐘注意距離防燙傷),待溫度適宜再淋洗或浸泡擦洗皮膚1520分鐘。艾葉溫經除濕,大青葉、金銀花清熱解毒,馬齒莧涼血消腫,地膚子、蛇床子祛風止癢殺蟲,全方共奏抗菌、消炎、止癢、促進傷口干燥愈合之效。

    淋雨\涉水後防護︰川花椒10克煎水,待溫後泡澡或重點泡洗手足。利用花椒的溫通燥濕、殺蟲止癢之力,有效預防水漬皮炎、足癬香港腳)等。

    2. 配方藥膳調理法︰固守脾胃,安內攘外

    理論根基︰《金匱要略》強調︰“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亦是抵御外邪的關鍵。洪澇易致水源食物污染,直接威脅中焦。

    食療方略︰

    馬齒莧粥\汁——對抗濕熱瀉痢︰取干馬齒莧10克與粳米100克同煮為粥,一日分2次溫服。或取鮮馬齒莧100克,洗淨搗爛絞汁,頓服或分次服)。馬齒莧被譽為“天然抗生素”,對細菌性痢疾、濕熱型急性腸炎效果顯著。

    烏梅湯——截瘧驅蟲防腸道疾︰ 《本草綱目》載烏梅“斂肺澀腸,治久嗽,瀉痢…蛔厥吐利”。取烏梅10個,敲破,加水適量煎煮成較濃湯汁,于飯前空腹飲用。此方酸斂生津,有助預防因飲食不潔導致的腹瀉,傳統亦用于防治瘧疾需遵醫囑配合治療)及蛔蟲癥。

    生食大蒜——天然的廣譜抗菌劑︰《名醫別錄》言大蒜“散癰腫魘瘡,除風邪,殺毒氣”。每日生食12瓣新鮮大蒜搗碎後放置10分鐘效果更佳)。大蒜素具有強力廣譜抗菌、抗病毒、抗真菌作用,是預防傷寒、副傷寒、霍亂、細菌性痢疾等腸道傳染病的簡便有效方法胃潰瘍等患者慎用)。

    3. 艾灸補益法︰激發正氣,提升免疫長城

    理論根基《扁鵲心書》雲︰“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艾灸借火之力與藥之氣,通過溫熱刺激經絡腧穴,能溫通經脈、行氣活血、散寒除濕、扶助陽氣、激發人體自愈力與免疫力。

    核心穴位與操作︰

    足三里胃經合穴)︰ “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為強壯保健要穴,健運脾胃,補益氣血。

    曲池大腸經合穴)︰清熱解表,調和營衛,增強上呼吸道抵抗力。

    肺俞膀胱經背俞穴)︰ 調補肺氣,固表御邪。

    脾俞膀胱經背俞穴)︰健脾益氣,利濕升清。

    大椎督脈要穴)︰振奮陽氣,清熱解表,通陽理氣。

    操作方法︰ 選擇上述35個穴位,每日一次。采用溫和灸法,手持艾條距離穴位皮膚約23厘米,以溫熱舒適、局部皮膚微紅為度。每穴施灸1520分鐘。持續施灸可顯著增強體質,改善疲勞,提高抗病能力。

    4. 藥材煎湯泡足法︰引濕下行,溫陽通絡

    理論根基︰《黃帝內經》雲︰“陰脈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足部是三條陰經脾、肝、腎)的起始點,三條陽經胃、膽、膀胱)的終止點,分布著全身髒腑的反射區。泡腳可通過刺激經絡與反射區,促進氣血循環,加速體內寒濕邪氣排出。

    推薦泡足方︰花椒10克、艾葉10克、桂枝10克、透骨草10克。將藥材放入鍋中,加足量水覆蓋腳踝以上),煎煮1520分鐘,濾取藥液倒入泡腳盆中,兌入適量溫水調至4042c以舒適耐受為準)。浸泡雙足至小腿,時長約2530分鐘,直至身體微微出汗為佳。花椒溫中散寒除濕,艾葉溫經通絡,桂枝發汗解肌、溫通經脈,透骨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此方溫陽散寒、祛風除濕功效顯著,特別適合暴雨後感受寒濕、肢體困重酸痛者。

    5. 艾葉蒼術燻室法︰芳香化濁,驅蟲防疫

    理論根基︰中醫自古就有“燒煙以闢瘟疫邪氣”的傳統。《肘後備急方》就有用艾葉煙燻預防瘟疫的記載。芳香類藥物燃燒產生的煙氣,具有殺滅或抑制空氣中病原微生物細菌、病毒、真菌)、驅除蚊蠅害蟲、祛除潮濕穢濁之氣、淨化環境的作用。

    標準操作︰

    按每100平方米空間計算,取艾葉、蒼術、白芷各10克或僅用艾葉30克)。

    將藥材混合均勻,置于房屋中央或幾個角落的不易燃容器如陶瓷盆、金屬盆)中。

    緊閉門窗,點燃藥材注意安全防火,可先點燃一小部分引燃整體)。

    任其自然燃燒產生煙霧非明火),煙燻時間持續30分鐘。此間人員離開房間。

    燻畢,打開門窗徹底通風,待煙霧散盡後再進入。

    功效解析︰ 艾葉是公認的“純陽之草”,其煙燻殺菌力強,氣味芳香,能安神助眠;蒼術燥濕健脾,其煙燻是古代防疫重要手段,《本草正義》稱其“芳香闢穢,勝四時不正之氣”;白芷祛風燥濕、消腫止痛,其香氣濃烈,增強闢穢效果。每日或隔日燻燃一次,能有效改善室內潮濕悶濁環境,預防呼吸道傳染病,驅避蚊蟲,安撫情緒。

    三、 中醫視角︰暴雨濕邪致病機理深度解析

    中醫將暴雨及其帶來的潮濕環境主要歸因于“濕邪”。濕邪具有以下特性,深刻解釋了暴雨後疾病多發的根源︰

    1. 重濁粘滯︰ “重”即沉重,濕邪侵犯肌表,則頭重如裹,周身困倦,四肢酸沉;“濁”即穢濁,濕邪下注,則小便混濁、大便溏泄粘膩、婦女帶下增多、皮膚濕疹流水流膿。其“粘滯”特性,導致疾病往往纏綿難愈,反復發作如濕疹、濕癬、慢性腹瀉)。

    2. 易阻氣機,損傷陽氣︰濕為陰邪,易阻滯髒腑經絡氣機的升降出入。困阻脾胃,則脕腹脹滿、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壅遏肺氣,則胸悶咳嗽痰多。濕邪久留,還會困遏、損傷人體陽氣尤其是脾陽),導致畏寒、四肢不溫、腹瀉加重。

    3. 易與它邪勾結兼夾為患)︰

    暑濕︰ 夏季暴雨,濕邪最易與暑熱之邪相合。暑濕困阻,癥見高熱、煩渴、汗出不暢、身重倦怠、胸悶脕痞、小便短赤、舌苔黃膩。

    寒濕︰雨水溫度低,或涉水後受涼,濕邪與寒邪結合。寒濕侵襲,癥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沉重、關節冷痛、腹痛泄瀉清稀、舌苔白膩。

    濕熱︰ 濕濁郁久化熱,或與外界熱邪結合。濕熱蘊結,癥見發熱、午後為甚,汗出熱不解,口苦粘膩,脕痞腹脹,大便粘滯臭穢或下痢膿血,小便短赤,皮膚油膩或發瘡瘍濕疹、流黃水,舌紅苔黃膩。

    4. 易襲陰位,趨下致病︰ 濕性類水,有趨下特性。故濕邪致病,癥狀多見于下半身,如下肢水腫、沉重、關節腫痛以下肢為甚)、小便不利、泄瀉、帶下、陰部濕疹等。

    理解濕邪的這些特性,就能明白為何暴雨洪澇後,皮膚病濕疹、癬癥、感染)、消化系統疾病腹瀉、痢疾、食欲不振)、呼吸系統疾病暑濕\寒濕感冒)、關節肌肉疼痛困重酸痛)成為高發問題,也更能理解上述中醫防病方法祛濕、清熱、散寒、健脾、解毒、殺蟲、通絡、扶正)的深刻內涵與針對性。

    四、 特殊人群的暴雨後中醫防護要點

    1. 兒童︰

    脾胃嬌嫩易受濕困︰重點防範腹瀉、厭食。藥膳推薦簡化版荷葉姜粥,荷葉、生姜量減半,粥宜稀軟,或少量焦米粥大米炒黃後煮粥)健脾止瀉。避免生冷油膩。

    皮膚嬌嫩易發濕疹︰ 涉水後及時用溫水可加少許蜀椒或馬齒莧煎水)清洗擦干,保持皮膚褶皺處頸部、腋窩、腹股溝)干燥。出現紅疹瘙癢,可用稀釋的馬齒莧水濃度減半)外洗或冷濕敷。

    艾灸︰可溫和灸足三里、肺俞,每穴510分鐘,提升衛外功能。

    燻室︰兒童房燻燃時間可縮短至1520分鐘,通風更需徹底,避免刺激呼吸道。

    2. 老年人︰

    陽氣不足易感寒濕︰ 特別注意保暖,避免涉水受涼。泡腳法花椒艾葉方)是極好的選擇,水溫可稍高不超過45c),時間保證30分鐘,助其溫陽通絡排寒濕。

    脾胃虛弱易生痰濕︰飲食務必清淡易消化,藥膳推薦姜棗茶生姜3片,紅棗3枚掰開煮水)溫中健脾,或少量陳皮粥理氣化痰濕。慎食生冷瓜果。

    關節舊疾易復發︰ 注意關節保暖,可配合艾灸疼痛關節局部及足三里、腎俞。若感寒濕痹痛,可用上文燻洗方熱敷患處。

    燻室︰ 老年人對煙霧可能更敏感,燻燃時可選擇其不在屋內的時段進行,或僅燻燃公共區域,確保通風良好。

    3.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

    重中之重︰控制基礎疾病,遵醫囑用藥。中醫防病措施為輔助。

    糖尿病患者︰

    皮膚風險極高,涉水後務必徹底清潔擦干,尤其檢查足部有無微小傷口。皮膚燻洗\泡腳水溫必須嚴格控制在3740c先用手肘試溫),時間不超過20分鐘,避免燙傷引發糖尿病足。泡腳方中活血藥如透骨草)需咨詢中醫師是否適用。

    血糖易受感染、應激影響波動,需加強監測。

    藥膳選擇需兼顧血糖控制如馬齒莧粥可用雜糧米替代部分粳米)。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避免長時間在悶熱潮濕環境中活動,防止中暑誘發意外。

    泡腳、燻洗水溫不宜過高40c左右),時間不宜過長1520分鐘),避免大量出汗及血管過度擴張影響血壓、心髒負荷。艾灸宜選溫和灸,時間縮短。

    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因災後環境焦慮誘發疾病。室內燻燃艾葉等有助于安神。

    五、 中醫防病智慧與現代生活的融合

    在應用這些古老智慧時,我們強調安全、科學、適度的原則︰

    安全第一︰燻燃法務必注意防火安全,遠離易燃物,人離火滅。泡腳、燻洗嚴格控溫防燙傷。外用方僅用于完整或輕度破損皮膚,大面積破損、潰爛或感染嚴重者,務必及時就醫,中醫外治可作為輔助。內服藥膳需辨明體質如脾胃虛寒者慎用大量馬齒莧、薄荷)。

    科學看待︰ 中醫防病方法重在調理體質、改善環境、預防疾病發生或減輕癥狀。對于已確診的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瘧疾)或急重癥,必須第一時間尋求現代醫學的規範診斷和治療,中醫方法可作為康復期調理或輔助手段。

    適度為宜︰艾灸、泡腳、燻洗等均不宜過度。艾灸並非越燙越好,以溫熱舒適為度;泡腳時間並非越長越好,微汗即止;室內燻燃頻次適度如每日或隔日一次),避免過度刺激呼吸道。

    暴雨洪澇雖帶來濕邪彌漫、疫病易生的挑戰,但蘊藏在《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典籍中的中醫智慧,為我們提供了從皮膚防護到脾胃調理、從環境淨化到正氣提升的完整防病體系。這份融合了“四寶”外用、“五法”協同、兼顧特殊人群的指南,不僅是對暴雨後健康威脅的及時響應,更是中醫“治未病”思想在當代防災減災中的生動實踐。

    當自然以暴雨相示,中醫以千年積澱的草木之力和經絡智慧,為我們撐起一方健康的晴空。在這濕濁彌漫的季節,善用蜀椒的辛溫、荷葉的清香、艾煙的通透、足三里的溫煦,讓傳統智慧的光輝,守護每一份歷經風雨的安康。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日常養生常識》,方便以後閱讀日常養生常識第24章 暴雨過後,廚房食療全方位防病指南請收好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日常養生常識第24章 暴雨過後,廚房食療全方位防病指南請收好並對日常養生常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