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屬虛構,歷史架空,都是白話文,腦子寄存處)
幽州北部邊境外
踏頓看著手中的竹簡,上面的求援消息讓他心情沉重。烏桓一族和鮮卑一族本是同根同源,都屬于東胡部落,但如今鮮卑族在遼東、遼西外草原上的慘狀卻讓他感到不寒而栗。波才的部隊在這片土地上肆虐,周邊的游牧民族無一幸免,全都遭受了巨大的災難。
無論是高句麗還是鮮卑、烏桓,對于林北政權都充滿了恐懼,將其視為洪水猛獸。踏頓心中也對這個強大的政權有所忌憚,他實在不願意去招惹這樣一個強敵。然而,他與劉虞之間的情誼以及他麾下的烏桓族人所組成的輕騎正在劉虞麾下效力,這讓他無法坐視不管。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踏頓意識到如果他對劉虞的求援置之不理,林北政權很可能會以此為借口對他發動討伐。到那時,他不僅會失去劉虞這個盟友,還可能會面臨滅頂之災。
在左右權衡之後,踏頓最終決定孤注一擲。他集結了全部的控弦勇士,帶著他們南下,準備與林北政權一決高下。這一戰,他決定傾盡所有,將自己勢力下所有的精壯兒郎都帶上戰場。
允諾信使一同南下支援劉虞,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決定,但實際上踏頓心中卻有著別樣的盤算。他表面上打著支援劉虞的旗號,實際上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他計劃南下“打草谷”,也就是掠奪幽州百姓的財物和人口,以充實自己的實力。
然而,這一切都是踏頓的陰謀,無論是信使還是劉虞都完全沒有料到。劉虞雖然知道邀請烏桓南下可能會對一些普通百姓造成損失,但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他認為這些犧牲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代價。畢竟,在他看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與此同時,丁儀也在劉虞信使的加急奔赴下收到了求援的竹簡。然而,丁儀卻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深知如果貿然帶著並州鐵騎前往支援,那麼並州將會面臨巨大的風險。他作為並州牧,受皇恩世襲此職位,肩負著鎮守並州的重任,絕不能讓北方的異族輕易地侵犯並州的土地。
盡管丁儀內心十分想去支援劉虞,但他卻感到力不從心。他知道自己的首要任務是保護並州的安全和穩定,不能因為一時的義氣而忽視了更重要的責任。
並州的那些族老以及老臣們,對于丁儀是否應該支援劉虞這件事,持有非常明確的態度——堅決反對。他們深知,並州的局勢目前尚算穩定,只要能夠保住並州鐵騎這一重要力量,他們就能穩坐並州土皇帝的寶座。
這些族老和老臣們心里都很清楚,如果失去了並州鐵騎的支持,他們就會變得如同待宰的羔羊一般,任人宰割。相比之下,劉虞的事情對他們來說,不過是一件不相干的小事,根本不值得為此冒險。
在他們看來,掌控和分化丁儀的權力,才是確保自身利益的關鍵所在。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繼續在並州這片土地上作威作福,享受榮華富貴。而讓丁儀中央集權,帶著所有的並州鐵騎去援馳劉虞,無疑是將自己的命運交到了丁儀的手中,這是他們絕對無法接受的。
畢竟,無論這場戰爭的結果如何,對他們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如果丁儀失敗了,那麼並州的局勢必然會受到影響,他們的利益也會隨之受損;而如果丁儀勝利了,他將會帶著得勝之軍王者歸來,到那時,並州這一畝三分地的利益格局恐怕就要重新洗牌了。
這些並州的族老和老臣們,可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出現。他們寧願選擇得過且過,也不願意冒險去改變現狀。于是,他們紛紛在丁儀耳邊吹風,拼命勸阻他不要輕易動兵。
丁儀心中充滿了無奈,他對于出兵援助劉虞這件事其實也是心懷叵測的。然而,要想真正付諸行動,就必須得到那些族老和老臣們的認可與支持。可是,這些人卻一直在從中作梗,阻撓各項事務的推進,讓丁儀感到束手無策。
他深知,若想反抗這種局面,除非有外部力量能夠打破並州原有的秩序,否則他就算再怎麼渴望掙脫束縛,也只是徒勞無功。這便是世襲制度所帶來的弊端。在這樣的體制下,權力被牢牢地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他們憑借著家族的背景和人脈,肆意操縱著一切。
丁儀明白,一旦他選擇反抗,就會立刻遭到其他族老和老臣的指責和阻攔。畢竟,他們才是與丁原同一時代的人,而丁儀不過是個晚輩罷了。在他們眼中,丁儀不過是個可以隨意拿捏的小角色。礙于丁原的情面以及所謂的大義名分,他們或許還不會輕易對丁儀下死手,但要想處死他,也絕非難事。
這就是當時世家大族的底蘊所在。大多數人寧願去得罪那些如同浮萍一般無依無靠的官員,也絕對不敢輕易得罪這些人脈廣闊、根基深厚的世家子弟。因為他們知道,一旦與這些世家結下梁子,後果恐怕會不堪設想。
韓馥收到劉虞的求援竹簡後,心中焦急萬分。他深知劉虞的處境艱難,若不及時救援,恐怕後果不堪設想。于是,他幾乎沒有絲毫遲疑,便決定親自率領軍隊北上支援。
然而,正當他準備下令出兵時,沮授和田豐卻站出來表示反對。他們的理由很簡單,袁紹此時正屯兵于南皮,對冀州虎視眈眈。如果韓馥貿然北上,冀州必然空虛,袁紹豈會放過這個絕佳的機會?屆時,冀州恐怕會陷入袁紹的掌控之中。
韓馥听後,不禁眉頭緊鎖。他當然明白沮授和田豐所言不無道理,但劉虞的求援又讓他無法坐視不管。在兩難的抉擇面前,他陷入了沉思。
田豐見狀,進一步勸說道︰“主公,若派遣的北上隊伍數量過少,無異于以卵擊石,不僅救不了劉虞,反而會白白損失我軍兵力。如此一來,豈不是給林北送上了一盤美味佳肴?”
沮授也附和道︰“田豐所言甚是,還望主公三思啊!”
韓馥權衡利弊後,最終還是決定按兵不動。他雖然心中對劉虞充滿愧疚,但為了冀州的安危,也只能暫時放棄救援的念頭。
然而,韓馥並不知道的是,他麾下的田豐和沮授其實並非堅定的支持者,他們不過是在袁紹和韓馥之間搖擺不定的騎牆派罷了。荀諶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采取逢紀的計策,試圖拉攏這些冀州大族。而田豐和沮授內心的堅持,也在荀諶的攻勢下開始逐漸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