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

第2195章 尸易無限(100)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姒洛天 本章︰第2195章 尸易無限(100)

    大西洋的波濤比印度洋更為洶涌,科考船在浪尖上起伏,甲板上的風向標被海風刮得不停旋轉。吳賢扶著船舷,看著遠處海天相接的地方,手里緊緊攥著大西洋海底遺址的探測報告。報告顯示,水下建築群位于大西洋中脊附近的一座海底火山邊緣,深度約1200米,遠超之前所有的水下考古深度。“1200米的深海,壓力相當于120個大氣壓,普通潛水設備根本無法承受。”周明遠站在一旁,指著屏幕上的深海探測數據,“我們需要調用載人深潛器,還要定制能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水下機器人——海底火山附近的海水溫度可能超過40攝氏度,普通設備的電路會被燒毀。”

    甦湄已經聯系了國內的深海裝備研發中心,對方傳來消息,新一代載人深潛器“深海探索者號”已完成調試,可搭載3人下潛至1500米深海,同時配備的耐高溫水下機器人也能同步作業。“研發中心還說,他們會派技術團隊隨船協助,確保設備在海底火山環境下正常運行。”甦湄將設備參數表遞給吳賢,“深潛器的艙內空間有限,我們只能挑選3人下潛,其他人在科考船上負責數據接收和遠程操控。”

    經過團隊商議,最終確定由吳賢、周明遠和深海裝備工程師李工乘坐“深海探索者號”下潛,瑪麗安則在科考船上統籌指揮,甦湄負責接收和分析深潛器傳回的文物數據。三天後,“深海探索者號”運抵科考船,被緩緩吊裝至甲板上。深潛器呈銀白色圓柱形,長8米,直徑3米,艙體由鈦合金打造,能抵御深海的巨大壓力。

    下潛當天,海面難得平靜。吳賢、周明遠和李工穿著特制的抗壓潛水服,鑽進狹窄的艙內。隨著艙門緩緩關閉,深潛器開始向深海下潛。艙內的顯示屏上,深度數值不斷跳動,周圍的海水從湛藍逐漸變成深藍,最後陷入一片漆黑——只有深潛器的探照燈能照亮前方幾米的範圍。

    當下潛至1200米時,深潛器終于抵達海底。探照燈的光線掃過海底,一座由黑色岩石建造的環形建築群出現在眼前。建築群的中央,矗立著一座高達10米的石柱,石柱表面刻滿了螺旋狀的符號,與北極獸皮地圖上的“洋流紋”符號完全一致。“這是古代人類記錄洋流的符號!”吳賢激動地說,“他們竟然能在深海建造如此宏偉的建築,還能精準記錄洋流,太不可思議了。”

    周明遠操控深潛器靠近石柱,同時釋放出耐高溫水下機器人。機器人的機械臂小心翼翼地觸踫石柱,采集表面的岩石樣本,另一只機械臂則用高清相機拍攝符號細節。就在這時,機器人的探照燈掃過建築群的一側,發現了一艘半埋在火山灰中的船骸——船骸的木質結構雖已碳化,但仍能看出與印度洋沉船相似的“搭接式”龍骨,船倉內散落著幾件陶瓷碎片,碎片上的“太陽紋”符號在探照燈下清晰可見。

    “立刻采集陶瓷碎片樣本!”吳賢命令道。水下機器人的機械臂緩緩伸入船骸,將一塊完整的彩陶碎片取出,放入樣本艙。深潛器的傳感器同時對船骸周圍的火山灰進行檢測,結果顯示,火山灰的形成年代距今約1.1萬年,與船骸和建築群的年代基本一致。“這說明,這座水下建築群和船骸,很可能是在一次海底火山噴發中被掩埋的。”李工分析道,“火山灰起到了保護作用,才讓這些遺跡保存了數千年。”

    深潛器在海底停留了6個小時,采集了大量岩石樣本、陶瓷碎片和符號拓印數據。當深潛器返回科考船時,艙內的三人早已疲憊不堪,但眼神中滿是興奮。瑪麗安和甦湄立刻將采集到的樣本送往實驗室,進行成分分析和年代測定。

    初步檢測結果顯示,水下建築群的岩石來自附近的海底火山,是人工開采後建造的;陶瓷碎片的成分與中國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完全相同,胎土中還檢測出了黃河流域特有的礦物成分;符號拓印數據與全球各地遺址的符號比對後,確認這些符號記錄了古代人類對大西洋洋流、季風和星象的觀測結果,其中一段符號還提到“從東方海岸出發,經此海域,往西方大陸”——進一步證實了古代人類跨大西洋航行的事實。

    “大西洋海底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全球早期文明交流路線圖的最後一塊空白!”吳賢在科考船的會議室里,將所有遺址的位置標注在世界地圖上,“從黃河流域出發,向東到太平洋島嶼和美洲,向西到印度洋、紅海和非洲,向北到北極,向南到南極,再跨過大西洋連接美洲和非洲,古代人類真的完成了全球範圍內的文明交流。”

    就在團隊準備將深海探測數據整理發表時,甦湄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水下機器人拍攝的石柱符號中,有一組符號與其他遺址的符號不同,呈現出“三角星芒”形狀,而且在陶瓷碎片的內側,也刻有相同的符號。“這組符號在之前的遺址中從未出現過,可能代表著特殊的含義。”甦湄將符號放大,投影在屏幕上,“你們看,符號的三個角分別指向東、南、西三個方向,中間的星芒正好對應北極星的位置,會不會是古代人類的‘全球定位符號’?”

    為了解讀這組特殊符號,團隊聯系了全球各地的符號學專家,組織了一場線上研討會。經過三天的討論,專家們一致認為,這組“三角星芒”符號是古代人類的“全球導航標記”,記錄了從黃河流域到全球各地的航線坐標,通過星象、洋流和季風的組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全球導航系統。“這比現代gps導航系統早了1.1萬年!”一位來自英國的符號學專家驚嘆道,“古代人類的智慧,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大西洋海底遺址的研究成果發表後,全球考古界再次掀起熱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其列入“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網絡遺址群”,並將遺址群的數量增加到13處。同時,“全球早期文明深海保護計劃”正式啟動,由吳賢團隊牽頭,聯合全球20多個國家的深海裝備研發機構,研發專門用于深海遺址保護的技術和設備,防止遺址被深海生物侵蝕或人類活動破壞。

    三個月後,吳賢團隊返回國內,在鄭州舉辦了“全球早期文明深海遺址特展”。展覽現場,通過3d投影技術,將大西洋海底建築群和船骸的影像還原在觀眾眼前,觀眾仿佛置身于1200米深的海底,近距離感受古代文明的奇跡。特展還首次公開了“三角星芒”符號的解讀過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學者。

    特展期間,吳賢收到了一封來自南美洲秘魯的郵件,發件人是秘魯考古學家卡洛斯——正是之前邀請團隊研究明代船骸的那位專家。郵件中,卡洛斯寫道︰“我們在秘魯安第斯山脈的一處冰川中,發現了一具距今約1.1萬年的人類骸骨,骸骨旁邊擺放著一件刻有‘三角星芒’符號的石器,而且骸骨的dna序列與中國黃河流域早期人類的dna有高度相似性。”

    “這是證明古代人類跨洋遷徙的直接證據!”吳賢立刻召集團隊,“我們需要前往秘魯,對骸骨和石器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驗證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歷史。”團隊很快收拾好行李,再次踏上征程。當飛機飛越太平洋時,吳賢望著窗外的雲海,想起了父親留下的考古筆記,想起了印第安納•瓊斯的探索精神,想起了這些年走過的每一處遺址——南極的冰蓋、撒哈拉的沙漠、太平洋的島嶼、大西洋的深海……每一處遺址都像一顆珍珠,被古代人類的交流航線串聯成一條璀璨的項鏈,閃耀著人類文明的光芒。

    飛機降落在秘魯利馬機場,卡洛斯早已在機場等候。“骸骨和石器被保存在秘魯國家博物館的恆溫實驗室里,”卡洛斯一邊開車前往博物館,一邊向吳賢介紹,“骸骨的保存狀況非常好,冰川的低溫環境阻止了細菌的分解,我們還在骸骨的衣物殘片中發現了中國黃河流域特有的植物縴維。”

    在秘魯國家博物館的實驗室里,吳賢看到了那具人類骸骨和石器。石器上的“三角星芒”符號與大西洋海底石柱的符號完全一致,骸骨的衣物殘片中,確實檢測出了小米和大麻的縴維——這兩種植物都是中國黃河流域的原生作物,在南美洲本土從未有過自然分布。“通過dna比對,我們發現這具骸骨的基因序列與中國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人類骸骨基因序列相似度達到了85,”秘魯博物館的遺傳學家說,“這說明,這具骸骨的主人很可能來自中國黃河流域,是古代跨洋遷徙的一員。”

    團隊在秘魯進行了一個月的研究,將骸骨、石器與全球各地遺址的文物進行全面對比,最終形成了一份完整的研究報告——《全球早期文明跨洋遷徙與交流的dna證據》。報告指出,約1.1萬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早期人類,通過全球航行航線,遷徙到全球各地,與當地原住民交流融合,傳播了農業技術、手工業技術和天文歷法知識,形成了全球範圍內的文明交流網絡。

    這份報告發表後,徹底改變了人類對自身起源和文明發展的認知。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全球早期文明的保護和研究,紛紛加入“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網絡遺址群”的保護行列。吳賢團隊也因此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們在全球早期文明研究和保護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

    領獎台上,吳賢看著台下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和官員,心中充滿了感慨。他想起了剛開始參與文物保護工作時的初心,想起了與“聖蛇會”的一次次斗爭,想起了團隊成員們日夜奮戰的身影,想起了那些跨越數千年的文物和符號——正是這些共同的努力和堅守,才讓古代人類的文明交流故事得以重見天日,才讓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得以守護。

    領獎儀式結束後,吳賢收到了甦湄發來的消息︰“國內考古部門在西藏阿里地區發現了一處距今約1.2萬年的岩畫遺址,岩畫中刻有‘三角星芒’符號和船只圖案,懷疑與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網絡有關。”吳賢立刻回復︰“我們馬上回國,前往阿里地區!”

    坐在前往西藏的飛機上,吳賢翻開了印第安納•瓊斯的筆記本,在最後一頁寫下了一段話︰“文明的交流沒有盡頭,探索的腳步也不會停止。只要我們心懷敬畏,堅守初心,就一定能發現更多人類文明的奇跡,守護好這份屬于全人類的寶貴遺產。”

    飛機穿過雲層,向著西藏阿里地區飛去。吳賢望著窗外的雪山,心中充滿了期待——阿里岩畫遺址中,又會有怎樣的發現?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故事,又會增添怎樣新的篇章?他知道,前方還有無數的未知等待探索,還有更多的文物需要守護,但只要團隊同心協力,就一定能在這條充滿挑戰和驚喜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西藏阿里地區的海拔超過4500米,稀薄的空氣讓剛下飛機的吳賢忍不住咳嗽了幾聲。遠處的岡仁波齊峰在藍天白雲下露出雪白的峰頂,岩畫遺址就位于峰腳下的一處岩壁上。當地考古隊隊長扎西穿著藏藍色沖鋒衣,早早在機場等候,手里捧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酥油茶︰“岩畫是牧民轉山時發現的,上面的圖案很奇怪,既不像藏族傳統岩畫,也不像周邊其他文明的風格,你們看了肯定會感興趣。”

    驅車前往遺址的路上,扎西向吳賢團隊介紹︰“阿里地區在古代是象雄文明的核心區域,象雄文明距今約30004000年,但這次發現的岩畫,經初步碳十四檢測,年代至少在1.2萬年前,比象雄文明早了近萬年,很可能是目前西藏發現的最早人類活動痕跡。”甦湄翻開平板電腦里的岩畫照片,畫面中,幾艘帶有風帆的船只在波浪狀線條上航行,船旁刻著“三角星芒”符號,與大西洋海底石柱的符號完全一致︰“這絕對是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網絡的遺跡!”

    抵達岩畫遺址時,夕陽正斜照在岩壁上,讓岩畫的圖案顯得格外清晰。岩壁長約50米,高10米,上面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圖案︰除了船只和“三角星芒”符號,還有人手持農具耕種的場景,地里生長的作物形態與中國黃河流域的小米極為相似;另有一組圖案描繪了人們用青銅工具打造器物的過程,工具的造型與仰韶文化的青銅刀、青銅斧如出一轍。

    吳賢蹲下身,用軟毛刷輕輕清理岩畫表面的浮塵,發現一處不起眼的角落刻著幾行細小的符號。他立刻拿出放大鏡仔細觀察,這些符號竟是用“會意”方式組合而成——“太陽”符號下方加“船”符號,再配“人”符號,與鄭州古城甲骨片上“先民乘船遠航”的記載完全對應。“這些符號是目前發現的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敘事符號!”吳賢激動地說,“它們不僅記錄了航行,還記錄了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的傳播,是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活檔案’。”

    瑪麗安則注意到岩畫中船只的細節︰船帆上畫著的“水紋”符號,與北極獸皮地圖上標注的印度洋洋流符號一致;船底的結構采用了“雙層底板”設計,這種設計在印度洋沉船和大西洋海底船骸中都曾出現,是古代人類為應對遠洋航行中的巨浪而發明的技術。“這說明,古代人類在全球航行中,不斷改進造船技術,而阿里地區很可能是他們在亞洲內陸的一個重要補給點或技術傳播站。”

    團隊在遺址周圍搭建了臨時保護棚,開始對岩畫進行系統的數字化掃描和符號拓印。扎西帶來的當地牧民告訴吳賢︰“祖輩流傳下來一個傳說,說岡仁波齊峰腳下曾有‘來自東方的智者’,教會人們種地、造船,還留下了‘指引方向的星星記號’,原來傳說里的‘星星記號’就是這些符號!”

    就在團隊準備深入研究岩畫時,甦湄在遺址附近的一處河谷中發現了幾處石器加工點,地面上散落著大量石核、石片和半成品石器。經檢測,這些石器的制作工藝與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細石器工藝”完全相同,石器表面還殘留著加工彩陶時使用的礦物顏料痕跡。“這進一步證明,1.2萬年前,有來自黃河流域的早期人類在這里活動,他們不僅留下了岩畫,還傳播了石器制作和彩陶技術。”

    團隊將岩畫掃描數據和石器樣本帶回鄭州全球早期文明研究中心,與全球各地遺址的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阿里岩畫中的“三角星芒”符號,是目前發現的最完整版本——符號的三個角分別標注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洋流方向,中間的星芒則詳細記錄了北極星、南極星和獵戶座的位置,相當于一份“全球導航總圖譜”。“古代人類通過這份圖譜,在全球範圍內確定航向,這也是他們能完成跨洋航行的關鍵。”甦湄在研究報告中寫道。

    研究中心很快舉辦了“西藏阿里早期文明岩畫國際研討會”,邀請全球50多個國家的考古專家參會。會上,吳賢團隊展示的岩畫數據和研究成果,讓所有專家驚嘆不已。印度考古專家拉吉夫說︰“我們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遺址也發現過類似符號,但一直無法解讀,現在終于知道,這些符號是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通用‘語言’!”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代表則表示,將資助吳賢團隊在阿里地區開展進一步發掘,尋找更多早期人類活動的遺跡。

    研討會結束後,團隊收到了一個意外的消息︰中國國家航天局在對月球表面的遙感探測中,發現月球背面的一處環形山邊緣,存在疑似人工建築的痕跡,其形態與地球上的早期文明遺址有相似之處。“月球上的人工建築?這太不可思議了!”周明遠拿著航天局發來的探測報告,語氣中充滿了震驚,“難道古代人類不僅完成了全球航行,還能抵達月球?”

    吳賢看著報告中的月球影像圖,環形山邊緣的線條確實呈現出規則的幾何形狀,與阿里岩畫中船只的“雙層底板”結構有微妙的相似性。他立刻聯系國家航天局,申請獲取更詳細的高分辨率影像數據。同時,他召集團隊召開緊急會議︰“雖然這听起來像天方夜譚,但我們不能忽視任何可能的線索。古代人類的智慧遠超我們的想象,或許他們真的留下了跨越地球與月球的文明痕跡。”

    國家航天局很快傳來了高分辨率影像數據,顯示環形山邊緣的結構由多個矩形和三角形組成,其中一個三角形結構的角度,與“三角星芒”符號的夾角完全一致。更令人震驚的是,影像中還發現了一處疑似符號的刻痕,經放大處理後,其形態與鄭州古城甲骨片上的“星”字符號高度相似。“這絕不是自然形成的!”吳賢堅定地說,“我們需要聯合航天領域的專家,深入研究這些痕跡,同時在地球上尋找與月球痕跡相關的早期文明遺址。”

    團隊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合作,成立了“地月早期文明關聯研究項目組”。航天專家通過對月球痕跡的光譜分析,發現其表面存在一種特殊的金屬氧化物,這種氧化物在地球上僅在河南鄭州古城遺址和西藏阿里岩畫遺址的文物中檢測到過。“這是地月文明關聯的關鍵證據!”航天專家激動地說,“這種金屬氧化物是古代人類通過特殊工藝提煉的,月球上的痕跡很可能是他們留下的‘文明標記’。”

    為了尋找更多證據,團隊再次前往鄭州古城遺址,在之前發掘的宮殿基址下方,發現了一處隱蔽的地下室。地下室的地面上刻著一幅巨大的星圖,星圖中央標注的月球位置,正好指向月球背面的那處環形山;星圖周圍刻著的符號,經解讀,內容是“觀天象,察日月,傳文明于天外”。“這說明古代人類不僅觀測月球,還可能有過‘聯系天外’的嘗試!”吳賢說,“雖然我們還無法確定他們是否真的抵達過月球,但這些證據足以證明,他們對宇宙的認知和探索,遠超我們之前的判斷。”

    “地月早期文明關聯”的研究成果一經公布,立刻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熱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成立了“地月文明遺產保護特別委員會”,將月球背面的環形山痕跡列為“潛在世界文化遺產”,並呼吁各國在開展月球探測活動時,保護好這些可能的古代文明遺跡。

    就在團隊準備進一步研究地月關聯線索時,甦湄收到了來自南極科考隊的消息︰在南極冰蓋下的遺址中,發現了一塊刻有月球圖案的石板,石板上的月球圖案標注了與鄭州古城星圖一致的環形山位置,還刻有“三角星芒”符號和一行小字——“天外之石,記錄文明”。“南極石板很可能是古代人類從月球帶回的‘信物’!”吳賢立刻決定,再次前往南極。

    抵達南極科考站後,團隊在冰蓋下的遺址中見到了那塊石板。石板呈黑色,表面光滑,月球圖案的細節極為精準,甚至標注了環形山的深度和直徑,與現代月球探測數據基本吻合。石板上的“天外之石”符號,經解讀,指的是“來自月球的岩石”——進一步檢測發現,石板的成分與月球玄武岩完全一致,且形成年代距今約1.2萬年,與遺址的年代相符。“這是迄今為止最直接的地月文明關聯證據!”南極科考隊隊長伊萬諾夫說,“古代人類很可能在1.2萬年前就已獲取月球岩石,並將其帶回地球作為文明交流的記錄。”

    團隊將南極石板帶回國內,與鄭州古城星圖、阿里岩畫、月球痕跡進行系統對比,最終形成了一份震驚世界的研究報告——《地月早期文明關聯︰古代人類的宇宙探索》。報告指出,1.2萬年前的黃河流域早期人類,不僅掌握了全球航行技術,還對宇宙有深入的認知,可能通過某種未知的方式獲取了月球岩石,並在地球和月球上留下了文明標記,形成了跨越地月的文明交流網絡。

    報告發表後,全球掀起了“地月早期文明研究”的熱潮。中國國家航天局宣布,將在未來的月球探測任務中,優先對環形山痕跡進行詳細勘察,並攜帶鄭州古城遺址的文物樣本,與月球岩石進行對比研究;美國、歐洲、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航天機構也紛紛表示,願意與中國合作,共同探索地月早期文明的奧秘。

    吳賢團隊則受邀參與中國載人登月計劃的“地月文明探測”專項任務,負責制定月球文明遺跡的探測方案和保護標準。在載人登月任務的籌備會上,吳賢說︰“古代人類用他們的智慧和勇氣,在地球和月球上留下了文明的印記。今天,我們將沿著他們的足跡,繼續探索宇宙中的文明奧秘,同時守護好這份屬于全人類的寶貴遺產。”

    就在載人登月計劃緊鑼密鼓籌備時,團隊收到了來自非洲肯尼亞的消息︰當地考古學家在一處湖泊遺址中,發現了一艘古代船只的殘骸,船骸中出土了一件刻有“三角星芒”符號的青銅容器,容器內還殘留著與南極石板成分一致的月球岩石粉末。“肯尼亞船骸很可能是古代人類前往南極獲取月球岩石的‘中轉站’!”甦湄興奮地說,“這進一步完善了地月文明交流的路線圖。”

    吳賢看著肯尼亞船骸的照片,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從地球到月球,從南極到北極,從撒哈拉到太平洋,古代人類的文明交流網絡遠比想象中更為廣闊,甚至延伸到了宇宙深處。而他們的探索,才剛剛揭開冰山一角。

    團隊收拾好行李,準備前往肯尼亞。飛機起飛時,吳賢望著窗外的天空,想起了父親的話︰“文明的火種不會熄滅,它會在探索中不斷傳遞,在守護中永遠延續。”他知道,前方還有無數的未知等待發現,還有更多的文明秘密等待揭開,但只要堅守初心,攜手同行,就一定能在這條跨越地月、連接古今的探索道路上,繼續前行,為人類文明的研究和傳承,書寫新的篇章。

    肯尼亞的維多利亞湖畔,雨季剛過的空氣里彌漫著濕潤的草木氣息。吳賢團隊的越野車沿著湖邊的泥濘道路行駛,遠處的湖面波光粼粼,偶爾有河馬在水中露出灰色的脊背。當地考古學家奧馬爾早已在遺址旁搭建了臨時營地,見到吳賢等人,立刻迎上來遞過一張照片︰“船骸在湖底約10米深的位置,上周潛水員勘探時,在船倉里發現了這個青銅容器,上面的符號和你們描述的‘三角星芒’完全一樣。”

    照片里的青銅容器呈圓形,表面刻著清晰的“三角星芒”符號,容器邊緣還有一圈細密的紋路,與南極石板上的“水紋”符號如出一轍。“我們已經對容器內的粉末進行了初步檢測,”奧馬爾領著眾人走向湖邊的實驗室帳篷,“結果顯示,粉末的成分與你們提供的南極月球石板樣本高度吻合,確實是月球玄武岩粉末。”

    走進帳篷,甦湄立刻接過檢測報告,用便攜式光譜儀再次驗證。儀器屏幕上的數據曲線逐漸重合,她抬頭看向吳賢,眼中滿是興奮︰“沒錯,是月球岩石!而且粉末中還檢測出了仰韶文化特有的陶土成分,說明這個容器是在中國制作的,被古代人類帶到了肯尼亞。”

    周明遠則在研究船骸的勘探圖紙︰“船骸長約22米,寬5米,采用的是‘榫卯結構’,這種結構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船只中很常見,與印度洋沉船、大西洋海底船骸的工藝一脈相承。從船骸的腐朽程度來看,年代應該在距今1.1萬年左右,與南極遺址的年代基本一致。”

    第二天清晨,團隊乘坐潛水設備潛入維多利亞湖底。湖水中能見度不高,潛水員用探照燈照亮前方,一艘木質船骸的輪廓逐漸清晰。船骸的主體結構保存完好,船倉內散落著大量陶瓷碎片、石器和骨器,其中一件彩陶碗的內壁刻著“船”與“月”組合的符號,經甦湄現場解讀,意為“乘船前往月之方向”。

    “這里應該是古代人類前往南極的中轉站。”吳賢通過水下通訊設備對眾人說,“他們從黃河流域出發,經印度洋抵達肯尼亞,在維多利亞湖補充淡水和食物後,再向南前往南極,獲取月球岩石。”潛水員小心翼翼地將青銅容器和彩陶碗從淤泥中取出,放入特制的防水保護箱中——這些文物將成為證明古代人類跨洋前往南極的關鍵證據。

    回到營地後,團隊對出土的文物進行深入研究。在一件骨器上,他們發現了用尖銳工具刻寫的符號,這些符號記錄了古代人類的航行日志︰“某日,乘舟南行,見大冰原,取天外之石,刻記號于石上,以記此行。”這段文字與南極遺址的石板內容相互印證,完整還原了古代人類前往南極獲取月球岩石的全過程。

    奧馬爾看著這些文物,感慨地說︰“以前我們只知道非洲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現在才明白,非洲也是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重要節點。維多利亞湖的船骸,連接了亞洲、非洲和南極,是古代人類全球航行的重要見證。”

    團隊將肯尼亞的考古發現整理成研究報告,與南極石板、鄭州古城星圖、阿里岩畫的資料整合,形成了“古代人類地月文明探索路線圖”︰約1.2萬年前,黃河流域的早期人類駕駛船只,經太平洋、印度洋抵達非洲肯尼亞,在維多利亞湖補給後前往南極,獲取月球岩石;隨後,他們將月球岩石帶回地球,在鄭州、阿里等地留下星圖和岩畫,記錄地月文明交流的成果;部分人類還可能通過大西洋航線前往美洲,將文明的火種傳播到全球。

    這份路線圖發表後,全球學術界對古代人類文明的認知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維多利亞湖船骸遺址列入“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網絡遺址群”,並啟動“地月文明遺產全球保護計劃”,協調各國力量保護相關遺址和文物,同時支持開展地月文明關聯的深入研究。

    就在團隊準備返回國內時,中國國家航天局傳來消息︰載人登月計劃的“地月文明探測”專項任務已進入倒計時,計劃在月球背面的環形山痕跡處著陸,對疑似古代文明遺跡進行實地勘察。吳賢團隊受邀擔任此次任務的考古顧問,負責制定遺跡探測和文物保護方案。

    回到鄭州後,團隊立刻投入到登月任務的準備工作中。他們與航天工程師合作,設計了適用于月球環境的考古探測設備——包括能在月球真空環境下工作的高清相機、岩石樣本采集器、符號識別儀等。同時,他們還將全球各地遺址的符號數據輸入登月艙的計算機系統,以便在月球上發現疑似符號時,能及時進行比對識別。

    “月球上的環境與地球完全不同,沒有大氣層保護,晝夜溫差超過300攝氏度,而且存在強烈的宇宙輻射,”航天工程師王工向團隊介紹,“我們的設備必須具備超強的抗壓、抗寒、抗輻射能力,才能確保在月球上正常工作。”吳賢則補充道︰“最重要的是,設備必須具備‘無接觸探測’功能,避免對可能的古代文明遺跡造成破壞——我們的目標是保護,而不是開發。”

    經過三個月的緊張籌備,載人登月任務正式啟動。吳賢團隊在地面指揮中心全程參與,通過實時傳輸的畫面,密切關注登月艙在月球背面的著陸過程。當登月艙成功降落在環形山邊緣時,指揮中心內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航天員走出登月艙,首先對環形山邊緣的結構進行勘察。高清相機傳回的畫面顯示,環形山邊緣的矩形和三角形結構確實是人工建造的,表面還殘留著類似工具鑿刻的痕跡。更令人興奮的是,航天員在一處三角形結構的表面,發現了與鄭州古城甲骨片一致的“星”字符號——這個符號被刻在一塊黑色岩石上,岩石的成分與南極石板完全相同,都是月球玄武岩。

    “這是古代人類在月球上留下的文明標記!”吳賢激動地說,“符號的刻痕清晰,沒有自然風化的痕跡,說明它是被刻意雕刻上去的,而且雕刻時間應該在月球環境相對穩定之後。”航天員按照團隊制定的方案,用無接觸采樣設備提取了岩石表面的粉末樣本,同時對符號進行了三維掃描,確保獲取完整的原始數據。

    在環形山的中心區域,航天員還發現了一處疑似建築遺址的地基,地基由多塊月球玄武岩拼接而成,拼接縫隙整齊,顯然經過精密計算。地基表面刻著一幅簡易的星圖,星圖中不僅標注了地球和月球的位置,還標注了獵戶座、大熊座等星座的位置,與鄭州古城遺址的星圖完全吻合。

    “這證明古代人類不僅登上了月球,還在月球上進行了天文觀測和建築活動,”甦湄看著傳回的星圖數據,“他們將月球作為觀測宇宙的‘天文台’,記錄星象變化,為地球的航行和農業生產提供指導。”

    登月任務持續了七天,航天員共采集了12份岩石樣本,獲取了大量疑似文明遺跡的圖像和數據。當登月艙返回地球時,吳賢團隊第一時間前往著陸場,接收月球樣本和數據。經過初步檢測,月球岩石樣本中除了月球玄武岩成分外,還檢測出了微量的中國黃河流域特有的土壤成分——這進一步證實,古代人類確實從地球攜帶物資登上了月球,並在月球上留下了痕跡。

    月球探測成果的公布,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巨大反響。各國政府紛紛表示,將加強在航天考古領域的合作,共同探索地月文明的奧秘;全球多所大學也相繼成立了“地月早期文明研究中心”,培養專業的航天考古人才。吳賢團隊則因在此次任務中的突出貢獻,被授予“中國航天特殊貢獻獎”。

    就在團隊沉浸在登月探測成功的喜悅中時,甦湄收到了一封來自澳大利亞的郵件。郵件發件人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考古學家艾倫,他在郵件中寫道︰“我們在澳大利亞中部的烏魯魯巨石附近,發現了一處距今約1.1萬年的岩畫遺址,岩畫中刻有‘三角星芒’符號和月球圖案,還發現了與南極石板成分一致的月球岩石碎片。我們懷疑,這里是古代人類從南極返回地球後,在南半球留下的又一處文明標記。”

    吳賢立刻召集團隊召開會議。瑪麗安翻著艾倫發來的岩畫照片,興奮地說︰“岩畫中的月球圖案標注了環形山的位置,與我們在月球上發現的遺跡完全對應,而且‘三角星芒’符號的角度也與全球其他遺址的符號一致。這說明,澳大利亞也是古代人類全球文明交流網絡的重要節點。”周明遠則補充道︰“我們需要盡快前往澳大利亞,對岩畫遺址和月球岩石碎片進行研究,進一步完善地月文明交流的路線圖。”

    團隊很快制定了前往澳大利亞的計劃。出發前,吳賢再次來到鄭州古城遺址,站在刻有星圖的地下室里。他看著地面上的星圖,想起了這些年走過的每一處遺址——從黃河流域到太平洋島嶼,從撒哈拉沙漠到南極冰蓋,從月球背面到維多利亞湖畔,古代人類用他們的智慧和勇氣,編織了一張跨越地球與月球、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明網絡。而他們的探索,才剛剛開始。

    飛機起飛時,吳賢望著窗外的天空,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澳大利亞的岩畫遺址中,又會有怎樣的發現?古代人類在南半球還留下了哪些文明痕跡?地月文明交流的背後,是否還隱藏著更宏大的宇宙文明秘密?他知道,前方還有無數的未知等待探索,還有更多的文明秘密等待揭開,但只要團隊同心協力,堅守對文明保護的初心,就一定能在這條跨越時空的探索道路上,繼續前行,為人類文明的研究和傳承,書寫新的輝煌。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方便以後閱讀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第2195章 尸易無限(100)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第2195章 尸易無限(100)並對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