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的余暉灑在父親墓碑前的青草上,林深輕輕拂去照片上的細沙,指尖掠過“黑石文化研究中心”牌匾上的字跡,忽然想起十年前在父親書房發現那封泛黃信紙的清晨。那時的他,還不知道“西出陽關,黑石為記”這八個字背後,藏著如此厚重的文明密碼。如今,這些密碼正通過一塊塊黑石、一場場展覽、一本本讀本,傳遞到更多人手中。
離開墓地時,手機震動起來,是“絲綢之路黑石文化跨國巡展”籌備組打來的電話。負責人興奮地說︰“林教授,伊朗、土耳其、哈薩克斯坦的博物館都已經確定參展文物了!伊朗會帶來薩珊王朝時期刻有螺旋紋路的黑石印章,土耳其準備了安納托利亞高原新發現的黑石祭祀器,哈薩克斯坦還特意拿出了當年商隊遺留的黑石令牌!”
林深的腳步頓了頓,心中涌起一陣暖意。這些跨越國界的文物,即將在同一個展廳里相遇,就像千年前它們曾在絲綢之路上陪伴著商隊,共同見證東西方文明的交融。“太好了,”他對著電話說,“我們還要在每個展區設置‘黑石故事牆’,把每件文物背後的商隊故事、部落傳說都寫上去,讓觀眾不僅能看到文物,還能讀懂文物背後的文明脈絡。”
掛了電話,林深驅車前往“絲綢之路文物修復中心”。剛走進大門,就看到幾名年輕的修復師圍著工作台討論著什麼。走近一看,工作台上放著一塊剛從科斯托比古城送來的黑石碎片,碎片上刻著模糊的突厥文符號。“林教授,這塊碎片的紋路和我們之前研究的漢代黑石不太一樣,”一名年輕修復師遞過放大鏡,“我們懷疑它可能是唐代商隊與突厥部落交流時使用的信物。”
林深接過放大鏡,仔細觀察碎片上的紋路。紋路的螺旋走向與漢代黑石一致,但邊緣的突厥文符號卻帶著鮮明的游牧民族特色。“你說得對,”他點點頭,“這很可能是不同文明交流的產物。漢代商隊將黑石文化帶到西域,突厥部落又在黑石上加入了自己的文字符號,形成了這種獨特的‘混血’黑石。我們要盡快對碎片進行碳十四檢測,確定它的年代,再聯合突厥文專家解讀這些符號,說不定能找到新的歷史線索。”
接下來的半個月里,林深帶領團隊完成了對黑石碎片的檢測和研究。檢測結果顯示,這塊碎片的年代為唐代中期,上面的突厥文符號翻譯過來是“安全通行”的意思。結合在科斯托比古城發現的唐代商棧遺跡,專家們推測,這塊黑石是當年突厥部落發給唐代商隊的通行憑證,商隊持有它,就能在突厥部落的領地內安全通行。
這一發現讓林深更加堅定了“黑石文化是文明交流活化石”的判斷。他立刻將研究成果整理成論文,發表在國際考古期刊上,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英國劍橋大學的一位突厥史專家特意發來郵件,希望能與林深團隊合作,共同研究絲綢之路上的“多文明融合型黑石”。
就在林深忙著推進黑石研究時,“絲綢之路小守護者”研學活動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學員——來自伊朗、土耳其、哈薩克斯坦的二十名外國孩子。這些孩子大多是當地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子女,從小就听著絲綢之路的故事長大。
研學活動的第一站是敦煌莫高窟。在壁畫前,林深用英語和中文雙語講解著壁畫中的商隊場景︰“你們看,這幅壁畫上的商隊里,既有穿著漢服的中國人,也有穿著波斯服飾的伊朗人,還有穿著突厥服飾的中亞人。千年前,他們帶著各自的商品和文化,沿著絲綢之路相遇、交流,就像你們今天從不同國家來到這里一樣。”
一個來自伊朗的小女孩指著壁畫上的波斯銀幣,興奮地說︰“林老師,我在伊朗的博物館里見過一樣的銀幣!我的爸爸告訴我,這些銀幣當年就是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林深笑著摸了摸她的頭︰“沒錯,這些銀幣就像使者一樣,見證了伊朗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接下來,我們還要去黑石城遺址,看看當年商隊是如何用黑石作為信物,在絲綢之路上通行的。”
在黑石城遺址,林深帶著孩子們走進模擬考古坑,教他們用小刷子清理仿制的黑石碎片。一個來自土耳其的男孩,在清理碎片時發現了刻有螺旋紋路的圖案,激動地喊道︰“這和我家鄉博物館里的黑石紋路一樣!”林深趁機講解︰“這些相同的紋路,說明千年前的商隊雖然來自不同國家,但他們用同一種‘語言’交流——這就是黑石文化的魅力。”
研學活動的最後一天,孩子們共同完成了一幅巨大的“絲綢之路黑石拼圖”。這幅拼圖由兩百多塊小型黑石仿制品組成,每塊仿制品上都刻著不同國家的文明符號︰中國的龍紋、伊朗的波斯菊、土耳其的新月、哈薩克斯坦的雄鷹。當最後一塊拼圖歸位,一幅融合了各國文化特色的絲綢之路地圖展現在眼前,孩子們圍著拼圖歡呼雀躍,不同語言的笑聲在戈壁灘上回蕩。
送走外國孩子們後,林深收到了“絲綢之路黑石文化跨國巡展”的開幕邀請。巡展的第一站設在伊朗德黑蘭,當地政府特意將展覽場地選在德黑蘭國家博物館的中央展廳,還邀請了伊朗文化部長出席開幕式。
開幕式當天,展廳里擠滿了觀眾。伊朗國家博物館館長在致辭中說︰“今天,我們在這里展出的不僅是一塊塊黑石,更是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見證。千年前,中國的商隊帶著黑石來到伊朗,與我們的祖先交流;今天,我們通過這些黑石,再次感受到了絲綢之路的溫暖與力量。”
林深站在展廳里,看著觀眾們圍著黑石文物駐足觀看,听著講解員用波斯語和英語講述黑石背後的故事,心中充滿了成就感。他走到那枚薩珊王朝的黑石印章前,印章上的螺旋紋路與中國漢代黑石的紋路相互呼應,仿佛在訴說著千年前的文明對話。
巡展期間,林深還受邀在德黑蘭大學舉辦了講座,主題是“黑石文化與絲綢之路文明交流”。講座現場座無虛席,許多學生和學者都帶著筆記本認真記錄,不時舉手提問。一個學生問︰“林教授,黑石文化在今天還有什麼意義?”林深笑著回答︰“在全球化的今天,黑石文化告訴我們,不同文明之間沒有隔閡,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合作,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這就是黑石文化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離開伊朗前,伊朗文化部長送給林深一件特殊的禮物——一枚復刻的薩珊王朝黑石印章,印章上刻著波斯文和漢文兩種文字,寓意著兩國文明的友好交流。林深接過禮物,鄭重地說︰“我會把這枚印章放在‘絲綢之路文物修復中心’的展廳里,讓更多人看到伊朗和中國的文明友誼。”
回到敦煌後,林深立刻投入到《絲綢之路黑石文化研究圖譜》的編寫工作中。他組織各國專家,將近年來發現的黑石文物按照年代、地域、文化類型進行分類,詳細記錄每件文物的尺寸、紋路、符號含義和出土背景。為了讓圖譜更具實用性,他們還在每件文物的介紹旁附上了高清照片和線描圖,方便讀者對比研究。
圖譜編寫過程中,林深還收到了一個意外的驚喜——中國國家博物館決定在“絲綢之路文明展”中專門開闢“黑石文化展區”,將《絲綢之路黑石文化研究圖譜》的部分內容和重要的黑石文物實物進行展出。這一消息讓林深和團隊成員備受鼓舞,他們加快了圖譜的編寫進度,希望能在展覽開幕前完成出版。
這天,林深正在辦公室整理黑石文物的照片,兒子突然打來視頻電話。視頻里,兒子拿著一本《絲綢之路文明啟蒙讀本》,興奮地說︰“爸爸,我們老師今天用你編寫的讀本給我們上課了!同學們都對黑石文化特別感興趣,還問我能不能帶他們去敦煌看看真正的黑石!”林深笑著說︰“當然可以!等你放假回來,爸爸帶你們去黑石城遺址,讓你們親自體驗一下考古的樂趣。”
掛了電話,林深看著窗外的胡楊樹。經過幾年的生長,當年種下的小樹苗已經長得枝繁葉茂,在風中搖曳著翠綠的葉子。他想起父親當年在戈壁灘上種下的那棵胡楊,雖然早已不在,但它的精神卻通過一代代人的堅守,傳承了下來。
就在這時,手機又響了,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打來的。電話那頭傳來工作人員的聲音︰“林教授,恭喜您!‘絲綢之路黑石文化’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我們希望您能代表中國,出席在意大利羅馬舉辦的申遺成功慶典!”
林深握著手機,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他走到窗前,望著遠處的鳴沙山,仿佛看到了父親的身影,看到了漢代商隊在戈壁灘上跋涉的場景,看到了各國專家共同研究黑石的畫面。這些畫面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跨越千年的文明畫卷。
“謝謝你們,”林深對著電話說,“這份榮譽不屬于我個人,屬于所有為絲綢之路文物保護付出努力的人。我會帶著大家的期望,繼續守護好黑石文化,守護好絲綢之路的文明遺產。”
掛了電話,林深拿起桌上的《絲綢之路黑石文化研究圖譜》初稿,心中充滿了期待。他知道,申遺成功只是一個新的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繼續尋找未被發現的黑石文物,深入研究黑石符號的深層含義,推動更多國家參與到黑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來。
夕陽西下,金色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圖譜初稿上。林深翻開第一頁,上面寫著一行字︰“黑石為脈,文明為魂,跨越千年,薪火相傳。”他輕輕撫摸著這行字,仿佛看到了絲綢之路的未來——在黑石文化的連接下,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正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續寫著文明交流的新篇章。
夕陽的金輝透過窗戶,在《絲綢之路黑石文化研究圖譜》初稿上投下長長的影子。林深指尖劃過“黑石為脈,文明為魂”那行字,心中翻涌著復雜的情緒——申遺成功的喜悅、對父親的思念、對未來的期許,像戈壁灘上的風,交織著掠過心尖。他起身走到書架前,將那枚伊朗贈送的復刻黑石印章輕輕放在父親的考古筆記旁,印章上的波斯文與漢文在燈光下靜靜相望,仿佛在訴說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
距離羅馬申遺成功慶典還有一個月,林深卻早已開始準備。他不僅要帶去《絲綢之路黑石文化研究圖譜》的精裝版,還想帶著一件特殊的“禮物”——用3d打印技術復刻的黑石城石台上的螺旋紋路模型。這個模型按照110的比例制作,紋路細節清晰可見,甚至能通過觸摸感受到當年工匠雕刻的力度。“要讓世界看到,黑石文化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能觸摸、能感知的文明記憶。”林深對著模型輕聲說道。
慶典前夕,林深抵達羅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工作人員帶著他參觀了慶典場地——羅馬斗獸場附近的一座古老博物館,展廳里已經陳列好了來自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物,中國的漢代五銖錢、伊朗的薩珊銀幣、土耳其的拜佔庭金幣整齊排列,而“絲綢之路黑石文化”展區則被設在展廳中央,等待著揭開神秘面紗。
慶典當天,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官員、考古專家齊聚一堂。當林深親手將3d復刻的螺旋紋路模型放置在展區中央時,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意大利文化部長走上前,仔細觸摸著模型的紋路,感慨道︰“這些紋路里藏著人類文明交流的密碼,千年前,絲綢之路將我們連接在一起;今天,黑石文化再次讓我們感受到這份跨越國界的友誼。”
在隨後的發言中,林深講述了黑石文化的發現歷程︰從父親留下的泛黃信紙,到黑石城的考古發掘,再到跨國聯合研究的點點滴滴。“每一塊黑石,都是文明交流的見證者。”他舉起手中的復刻印章,“這枚印章上的波斯文與漢文,就像千年前絲綢之路沿線人們的對話——沒有隔閡,只有理解與合作。”
慶典結束後,林深受邀參觀了羅馬國家博物館。在博物館的東方文物展區,他看到了一件熟悉的文物——一枚唐代的開元通寶銅錢,銅錢邊緣還殘留著當年商隊攜帶時留下的磨損痕跡。“這枚銅錢,很可能是通過絲綢之路從中國來到羅馬的。”博物館館長說,“它和你們發現的黑石一樣,都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實物證據。”
林深看著銅錢,忽然想起了在“文明寶庫”發現的羅馬金幣。“或許,我們可以聯合舉辦一場‘絲綢之路貨幣與黑石文化聯展’。”他提議道,“用貨幣和黑石,共同講述絲綢之路的商貿與文明故事。”館長立刻表示贊同︰“這是個絕妙的主意!羅馬國家博物館願意全力支持!”
回到敦煌後,林深立刻著手推進“絲綢之路貨幣與黑石文化聯展”的籌備工作。他與羅馬國家博物館、伊朗國家博物館、土耳其安納托利亞文明博物館等機構反復溝通,確定參展文物清單。最終,聯展匯集了來自12個國家的200多件文物,既有漢代的五銖錢、唐代的開元通寶,也有羅馬金幣、薩珊銀幣,還有刻有不同文明符號的黑石文物,形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為了讓觀眾更好地理解文物背後的聯系,林深還組織專家設計了“文明脈絡互動牆”——牆上用ed燈勾勒出絲綢之路的路線,當觀眾觸摸某件文物的圖片時,路線上對應的出土地點就會亮起,同時播放文物背後的故事。比如,觸摸羅馬金幣的圖片,屏幕上就會顯示金幣從羅馬出發,經波斯、中亞,最終抵達中國的路線,以及它在“文明寶庫”被發現的過程。
聯展開展當天,敦煌博物館人頭攢動。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站在“文明脈絡互動牆”前,久久不願離開。“我年輕時曾跟著商隊去過中亞,”老人激動地說,“那時只知道趕路、做生意,沒想到這些銅錢、黑石背後,還有這麼多故事。今天一看,才明白絲綢之路不僅是路,更是文明的紐帶。”
林深看著老人的背影,心中涌起一陣暖流。他知道,聯展的意義不僅在于展示文物,更在于讓更多人理解絲綢之路的精神內核——開放、包容、合作、共贏。
就在聯展如火如荼進行時,“絲綢之路黑石文化研究中心”傳來了好消息︰一支由中、土、伊三國專家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土耳其東南部的一座古城遺址中,發現了一處完整的黑石祭祀台。祭祀台由36塊黑石組成,形成一個巨大的圓形,每塊黑石上都刻有不同的符號,拼合起來竟是一幅完整的絲綢之路路線圖!
“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的黑石祭祀台!”考古隊負責人在視頻會議中興奮地說,“路線圖上不僅標注了漢代商隊的主要路線,還標記了沿途的水源地、驛站和部落聚居地,對研究漢代絲綢之路的交通網絡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林深立刻決定前往土耳其,參與祭祀台的發掘和研究。抵達遺址後,他第一眼就被祭祀台的規模震撼了——36塊黑石整齊排列,陽光灑在紋路上,仿佛一條條金色的絲線,將絲綢之路的路線清晰地呈現在眼前。“這些符號,”林深蹲下身,指著一塊刻有“水”字的黑石,“應該是商隊標記水源地的符號,有了它,商隊就能在茫茫戈壁中找到生存的希望。”
在隨後的研究中,專家們還發現,祭祀台中央的一塊黑石上,刻有兩種不同的螺旋紋路——一種是中國漢代的紋路,另一種是波斯薩珊王朝的紋路。“這說明,當時的祭祀活動是由不同文明的人們共同參與的。”林深說,“黑石文化不僅是商隊的通行憑證,更是不同族群凝聚共識、共享資源的象征。”
為了保護這處珍貴的祭祀台,聯合考古隊決定采用“原址保護”的方案︰在祭祀台周圍搭建鋼結構保護棚,安裝恆溫恆濕設備,防止文物受到自然環境的侵蝕;同時,用透明玻璃將祭祀台圍起來,讓游客可以近距離觀賞,卻無法觸摸,既保護了文物,又滿足了公眾的參觀需求。
離開土耳其前,林深與當地文物部門簽署了長期合作協議︰中國將派遣文物修復專家,協助土耳其對祭祀台的黑石進行修復和保養;土耳其則將祭祀台的數字化數據共享給“絲綢之路文明數字博物館”,讓全球觀眾都能通過vr技術“走進”祭祀台,感受黑石文化的魅力。
回到敦煌後,林深將祭祀台的數字化模型加入到“絲綢之路文明數字博物館”中。用戶戴上vr眼鏡,就能“站”在祭祀台中央,360度觀賞每一塊黑石的紋路,甚至能“觸摸”到紋路的細節,听到專家講解每塊黑石背後的故事。這個新功能上線後,數字博物館的訪問量激增,許多學校還將其作為歷史課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們在虛擬場景中學習絲綢之路的歷史。
這天,林深正在辦公室整理祭祀台的研究資料,兒子突然從國外回來,給他帶來了一個驚喜——一本由兒子和同學們共同編寫的《少年黑石文化探索筆記》。筆記里記錄了孩子們對黑石文化的理解,還有他們繪制的絲綢之路路線圖、設計的“未來黑石”圖案。“爸爸,我們想把這本筆記出版,讓更多同齡人了解黑石文化。”兒子期待地說。
林深接過筆記,一頁頁仔細翻看。孩子們稚嫩的字跡里,滿是對文明的好奇與熱愛;他們設計的“未來黑石”上,刻著和平鴿、橄欖枝等符號,寓意著世界和平、文明共存。“好,爸爸支持你們!”林深眼眶濕潤,“這不僅是一本筆記,更是你們對文明傳承的承諾。”
在林深的幫助下,《少年黑石文化探索筆記》很快出版發行。這本書不僅在國內受到青少年的喜愛,還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發行。土耳其的一位老師在給林深的郵件中寫道︰“您兒子的筆記讓我的學生們對黑石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們現在每天都在討論如何保護身邊的文化遺產。”
隨著黑石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公益組織也加入到文物保護的行列中。一家中國企業捐贈了資金,用于“絲綢之路黑石文化研究中心”的設備更新;國際公益組織則發起了“青少年黑石文化夏令營”活動,每年組織沿線國家的青少年開展考古體驗、文物修復等活動,培養他們的文物保護意識。
這天,林深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來信——來自阿富汗喀布爾博物館的館長。信中說,阿富汗近期在一座古城遺址中發現了幾塊黑石碎片,希望能邀請中國專家協助研究和修復。“阿富汗的文物在戰亂中遭受了嚴重破壞,”館長在信中寫道,“但我們從未放棄保護文化遺產的努力。希望通過黑石文化的研究,讓阿富汗重新連接到絲綢之路的文明脈絡中。”
林深立刻回信,表示願意派遣專家團隊前往阿富汗,並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無論身處何種環境,文化遺產都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他在信中寫道,“我們願意與阿富汗的同行們攜手,守護好絲綢之路的文明記憶。”
準備前往阿富汗的前一天,林深再次來到父親的墓前。他將《少年黑石文化探索筆記》和阿富汗館長的來信放在墓前,輕聲說道︰“爸,您看,黑石文化已經成為連接世界的紐帶,越來越多的人因為黑石而走到一起,共同守護文明。接下來,我要去阿富汗,幫助那里的人們保護他們的文化遺產。您放心,我會帶著您的精神,一直走下去。”
夕陽下,戈壁灘上的風輕輕吹過,帶著胡楊樹的清香。林深站起身,望向遠處的鳴沙山,心中充滿了力量。他知道,絲綢之路的文明保護之路沒有終點,還有更多的黑石等待發現,更多的文明故事等待講述,更多的人需要攜手同行。但他相信,只要心中有對文明的敬畏與熱愛,這條路上的每一步,都會充滿意義。
出發前往機場前,林深將那枚刻有“林”字的黑石小心翼翼地放進背包。這枚黑石,陪伴他走過了無數遺址,見證了無數感動的瞬間。如今,它將繼續陪伴他,踏上新的旅程,去書寫絲綢之路文明傳承的新篇章。
背包里的黑石隨著腳步輕輕晃動,林深站在敦煌機場的登機口,望著窗外逐漸遠去的戈壁輪廓,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黑石表面的紋路。前往阿富汗的航班即將起飛,這趟旅程注定充滿挑戰——喀布爾博物館的館長在信中提到,發現黑石碎片的遺址位于戰亂後的偏遠山區,交通不便,且文物保護條件極為有限。但一想到那些可能承載著文明密碼的黑石,他便覺得所有困難都值得克服。
經過十幾個小時的輾轉,林深和兩名文物修復專家終于抵達喀布爾。出機場時,喀布爾博物館的館長阿卜杜勒早已等候在門口,他穿著一身深藍色的西裝,臉上帶著疲憊卻堅定的笑容。“林教授,歡迎來到阿富汗!”阿卜杜勒緊緊握住林深的手,“感謝你們願意跨越萬里,來幫助我們保護文物。”
坐上前往博物館的汽車,林深透過車窗觀察著這座城市——街道兩旁的建築有些還殘留著戰爭的痕跡,但街邊的小攤、嬉戲的孩子,又讓人感受到一絲生機。“戰爭讓很多文物遭到了破壞,”阿卜杜勒輕聲說,“但我們從未放棄。去年,我們在東部的賈拉拉巴德山區發現了那處古城遺址,出土的黑石碎片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或許,阿富汗也曾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抵達喀布爾博物館後,林深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博物館的文物庫房里,幾塊黑石碎片被小心翼翼地存放在恆溫恆濕的展示櫃中。林深戴上手套,拿起一塊碎片仔細觀察——碎片上的螺旋紋路雖然有些磨損,但依稀能看出與黑石城、安納托利亞高原遺址的紋路相似,只是在紋路的末端,多了一個小小的三角形符號。
“這些碎片的年代初步判斷為唐代,”阿卜杜勒遞過一份檢測報告,“我們在遺址中還發現了一些唐代的陶瓷碎片和波斯銀幣,說明這里當年可能是一個商貿中轉站。”林深點了點頭,心中有了初步的判斷︰“這些黑石碎片很可能是唐代商隊與當地部落交流時留下的信物,那個三角形符號,或許是當地部落的標記。”
接下來的幾天,林深和團隊對黑石碎片進行了詳細的檢測和修復。他們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紋路的細節,用3d掃描技術記錄碎片的形態,還通過碳十四檢測進一步確定了碎片的年代。在修復過程中,他們發現一塊較大的碎片上,除了螺旋紋路和三角形符號,還刻有幾個模糊的漢文小字。經過仔細辨認,林深認出那是“安西都護府”四個字。
“安西都護府是唐代在西域設立的軍事行政機構,負責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林深激動地對阿卜杜勒說,“這四個字證明,唐代的官方力量已經延伸到了這里,這里不僅是商貿中轉站,還是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行政節點!”阿卜杜勒的眼中泛起光芒︰“這太重要了!它不僅填補了阿富汗絲綢之路歷史研究的空白,還讓我們看到了阿富汗與中國深厚的歷史聯系。”
為了進一步探索遺址的歷史價值,林深和阿卜杜勒決定前往賈拉拉巴德山區的古城遺址進行實地考察。由于遺址位于偏遠山區,路況極差,他們只能乘坐越野車,在顛簸的土路上行駛了六個多小時,才抵達遺址附近的村莊。
村莊里的居民大多是農民,听說考古專家要來考察遺址,紛紛圍了過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拉著林深的手,用當地語言說︰“小時候,我常听爺爺說,這里曾有很多穿著異鄉服飾的人來來往往,他們帶著漂亮的絲綢和瓷器,還會用黑色的石頭交換我們的羊毛和糧食。”林深心中一震,老人的話與黑石碎片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進一步印證了這里當年的商貿活動。
遺址位于村莊附近的一座小山丘上,由于長期的風沙侵蝕和人為破壞,遺址的大部分建築已經坍塌,只剩下一些殘破的土牆和地基。林深和團隊沿著土牆仔細勘察,在一處地基下發現了更多的黑石碎片,還有一些刻有三角形符號的陶器碎片。“這些陶器碎片的風格與唐代的陶器相似,但又帶有當地的特色,說明當時這里已經出現了文化融合的現象。”林深說。
在遺址的中心區域,林深還發現了一處疑似商隊驛站的遺跡。遺跡中有幾個圓形的窖穴,窖穴里散落著一些唐代的銅錢和絲綢殘片。“這里很可能是當年商隊存放貨物和休息的地方,”阿卜杜勒說,“我們計劃對遺址進行系統性的發掘,希望能找到更多的文物,還原當年的商貿場景。”
考察結束後,林深和團隊返回喀布爾,開始制定遺址的保護和發掘計劃。他們建議在遺址周圍設立保護圍欄,防止人為破壞;同時,聯合當地的文物部門和村莊居民,開展文物保護宣傳活動,讓居民們了解遺址的歷史價值,主動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來。
“文物保護不僅需要專家的努力,還需要當地居民的支持,”林深對阿卜杜勒說,“我們可以培訓一些村民成為文物保護志願者,讓他們負責日常的巡邏和看護,這樣既能保護遺址,又能為村民提供一定的收入。”阿卜杜勒立刻表示贊同︰“這是個好主意!我會盡快安排培訓工作。”
在喀布爾的最後幾天,林深還為喀布爾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舉辦了文物修復培訓課程。他從基礎的文物清理、加固技術講起,結合黑石碎片的修復案例,手把手地教工作人員如何使用修復工具。一位年輕的工作人員在培訓結束後,激動地對林深說︰“謝謝您,林教授!以前我們不知道該如何修復受損的文物,現在終于學到了專業的技術,我們一定會好好保護阿富汗的文化遺產。”
離開阿富汗前,阿卜杜勒送給林深一件特殊的禮物——一塊從遺址中出土的、刻有三角形符號的陶器碎片。“這是我們友誼的見證,”阿卜杜勒說,“希望未來我們能繼續合作,共同探索阿富汗的絲綢之路歷史,讓更多人了解阿富汗的文明魅力。”林深接過陶器碎片,鄭重地說︰“我會把它放在‘絲綢之路文物修復中心’的展廳里,讓它成為中阿文明友誼的象征。”
回到敦煌後,林深立刻將阿富汗的考察成果整理成報告,發表在國際考古期刊上。報告中,他詳細介紹了賈拉拉巴德山區古城遺址的發現,以及黑石碎片上“安西都護府”字樣的重要意義,引起了考古界的廣泛關注。許多專家學者紛紛表示,這一發現為研究唐代絲綢之路的西向延伸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填補了相關研究的空白。
與此同時,“絲綢之路貨幣與黑石文化聯展”正在敦煌博物館如火如荼地進行。林深將從阿富汗帶回的陶器碎片和黑石碎片復制品,臨時加入到展覽中,還特意制作了一塊解說牌,介紹阿富汗古城遺址的發現過程。觀眾們看著這些來自戰亂國家的文物,紛紛感嘆︰“沒想到阿富汗與中國有這麼深厚的歷史聯系,這些文物太珍貴了!”
聯展期間,林深還接待了一批特殊的訪客——來自阿富汗的文物保護代表團。代表團成員參觀了展覽後,又前往“絲綢之路文物修復中心”和青少年教育基地考察。在教育基地,當他們看到中國孩子認真地學習文物保護知識,體驗模擬考古時,紛紛表示︰“中國在青少年文物保護教育方面的經驗太值得我們學習了!我們也要在阿富汗開展類似的活動,讓更多孩子了解和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
林深笑著說︰“我們可以合作開展‘絲綢之路青少年文物保護交流活動’,讓中國和阿富汗的孩子通過書信、視頻通話等方式,分享各自國家的文物故事,增進彼此的了解和友誼。”代表團成員立刻表示贊同,雙方當場就達成了合作意向。
不久後,“絲綢之路青少年文物保護交流活動”正式啟動。中國的孩子通過視頻,向阿富汗的孩子介紹了黑石城、莫高窟等文物遺址;阿富汗的孩子則分享了賈拉拉巴德山區古城遺址的發現故事,還展示了自己繪制的文物保護宣傳畫。活動結束時,兩國的孩子共同許下約定︰長大後,要成為文物保護的使者,共同守護絲綢之路的文明遺產。
這天,林深收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郵件,邀請他擔任“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全球顧問”,負責為沿線國家的文物保護項目提供指導和支持。林深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邀請,他知道,這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擔任全球顧問後,林深更加忙碌了。他經常通過視頻會議,為哈薩克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國的文物保護項目提供技術指導;還多次前往阿富汗、伊拉克等戰亂後的國家,幫助當地重建文物保護機構,培訓文物保護人員。雖然工作辛苦,但每當看到受損的文物在自己的指導下得到修復,看到當地的文物保護工作逐漸步入正軌,林深就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這年冬天,林深應伊拉克文物部門的邀請,前往巴格達指導尼尼微古城遺址的保護工作。尼尼微古城是亞述帝國的都城,曾是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城市,卻在戰亂中遭到了嚴重破壞。抵達巴格達後,林深看著遺址中殘破的宮殿牆壁和散落的雕塑碎片,心中滿是痛心。
“我們已經清理出了部分遺址,但由于缺乏技術和資金,很多文物無法得到及時修復,”伊拉克文物部門的負責人說,“希望您能幫助我們制定一個長期的保護和修復計劃。”林深點了點頭,立刻投入到工作中。他帶領團隊對遺址進行了全面的勘察,制定了分階段的保護計劃︰第一階段,清理遺址中的碎石和垃圾,搭建臨時的保護棚;第二階段,對受損的牆壁和雕塑進行加固和修復;第三階段,建立遺址的數字化檔案,為後續的研究和保護提供數據支持。
在林深的指導下,尼尼微古城遺址的保護工作有序推進。當地的文物保護人員認真學習修復技術,不少志願者也主動加入到遺址清理工作中。一位志願者對林深說︰“這些文物是我們國家的歷史和驕傲,即使在戰亂中,我們也沒有放棄保護它們。現在有了您的幫助,我們更有信心讓尼尼微古城重現往日的輝煌。”
林深笑著說︰“尼尼微古城不僅是伊拉克的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保護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未來,我們還可以聯合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共同開展尼尼微古城的考古研究,讓更多人了解這座古城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離開伊拉克前,林深在尼尼微古城遺址旁種下了一棵象征希望的椰棗樹。他望著這棵小小的樹苗,心中充滿了期待——他相信,只要全世界的文物保護工作者攜手合作,只要當地的人們不放棄對文明的堅守,尼尼微古城一定能在未來重現輝煌,絲綢之路的文明遺產也一定能永遠傳承下去。
回到敦煌後,林深收到了兒子從國外寄來的照片。照片里,兒子正在羅馬的一座博物館里,向游客講解中國的黑石文化。林深看著照片,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絲綢之路的文明保護事業,已經有了新的傳承者。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用自己的努力,守護好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這天,林深再次來到父親的墓前。他將從伊拉克帶回的一塊尼尼微古城雕塑碎片,和兒子的照片一起放在墓前,輕聲說道︰“爸,您看,絲綢之路的文明之火,正在全世界燃燒。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文物而走到一起,共同守護著這份珍貴的遺產。我會繼續帶著您的期望,在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夕陽下,敦煌的戈壁灘被染成了溫暖的橘紅色。林深站在墓前,望著遠處的鳴沙山,心中充滿了力量。他知道,絲綢之路的文明保護之路還有很長,還有更多的遺址等待發掘,更多的文物等待修復,更多的故事等待講述。但他相信,只要心中有對文明的敬畏與熱愛,只要全世界的人們攜手合作,絲綢之路的文明就會永遠閃耀,成為連接東西方的永恆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