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星傾覆︰我不玩游戲全球恐慌

第647章 生命星球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妖嬈的蒲公英 本章︰第647章 生命星球

    最近,互聯網上流傳著一顆褐色星辰的照片。

    天象a1號行星。

    人類發射的探測器成功抵達預定軌道,進入天象a恆星系,其中一顆探測器進入1號行星軌道,拍攝到較為清晰的照片,傳回藍星。

    這顆星球的大小和藍星差距不算太大,因而重力也差距不大,適宜人類生存。

    除此之外,星球存在磁場與大氣,是一顆生命星球。

    這顆行星的天空也是藍色的。

    氧氣、二氧化碳濃度略有不同,但也適合人類。

    唯一的問題是,星球大氣中存在有害氣體,人類不能直接呼吸。

    然而在茫茫宇宙中,藍星人類能遇到這樣一個星系,如此適合的一顆星球,依然是運氣爆棚。

    照片與更詳盡的數據傳回,全人類都震動了。

    “看來遺種計劃又能重新啟動了。”

    “也不知道留在太陽系中的人類怎麼樣了。”

    網絡上,對此多是期待,雖然自己不可能殖民,可散播文明的種子,薪火相傳,依然是值得高興的事情。

    此外還有緬懷,昔日的太陽系,人類也曾留下種子,在月球上。

    可惜的是,藍星遭遇變故,突然離開太陽系,月球缺少後續的資源,發展必然緩慢,如今第一個新人類培養出來了嗎?

    藍星離開時,將最新突破的人造子宮技術分享了過去。

    月球上也建立起第一座聚變反應堆,而那里是不缺核燃料的。

    月壤中有大量的水。

    科學家和高層,並沒有透露一些猜想,比如藍星遭遇的可能是某種毀滅性打擊。

    太陽系不一定還穩定,會被波及,而月球正在太陽系內亂飛。

    看不到的月球,遠離曾經的故鄉,對這些的思念全部加注到了新的遺種計劃上。

    傳薪號飛船建造進度超過90,剩余的部分,是小型化的聚變反應爐尚未安裝。

    但人類精子庫、卵子庫,各類動植物種子,基因樣本等,也都在有條不紊的錄入。

    人類世界掀起了捐精、捐卵子的熱潮。

    “希望一切順利,有朝一日人類制霸全宇宙!”

    一些人很期待,社交平台上發布祝福。

    也有人比較悲觀︰

    “我們的星球速度太高了,傳薪號脫離藍星,需要五六百年,乃至更久的時間減速,這期間任何一個小故障,都可能招致計劃失敗。”

    “持續數百年的冬眠,根本就沒有先例,到時候領航員還能醒來嗎?”

    傳薪號的詳細安排,計劃,全部向大眾公布。

    航天局將挑選三名宇航員進行冬眠,期間不會再醒來,直到即將到達目的地,才會在預定時間甦醒。

    目前,人類只知道,當前的冬眠技術依靠的是虛擬世界。

    現實的身體沉睡,而意識在虛擬世界生活。

    誰也不知道數百年後會發生什麼。

    或許技術故障,再也醒不來。

    技術不成熟,不要去冒險,不如等待下一次機會。

    很多人持有這樣的觀點。

    “文明的進步就在于冒險,和勇于嘗試。

    我們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就因為一次次冒險和嘗試,林宇在蜃景世界探索,藍星在宇宙空間流浪,每時每刻都存在風險。

    如果因為數百年中的未知而擔憂,停止遺種計劃,那麼某天我們人類一旦遭遇巨大危機,甚至滅族,人類文明將永遠消失在宇宙。”

    “不如想一想切實的問題,1號行星上可是有生命的,萬一傳薪號經過數百年,終于登陸,結果星球上出現一個本土智慧文明,那樂子可就大了。”

    有人腦洞大開,如此說道。

    “笑,怎麼可能短時間出現智慧文明?”

    “人類不就是,才多少年,科技就發展到當下這種程度了,一切皆有可能。”

    “絕對不會!

    首先從現有資料看,1號行星上只存在少數植物,和軟體生物,昆蟲等,生態環境相當脆弱,不適宜大型生物生存。

    此外,人類也不是短短幾百年發育起來的。

    如果按智人出現的時間算,人類至少30萬年歷史了。

    幾十萬年,才進化出現在的人類大腦,你說1號行星上的軟體生物需要多長時間,多大的機緣,才能長出腦子,然後發展出科技?”

    即使到了現在,全民素質提升,很多人還是人雲亦雲,這人甩出一些比較清晰的照片。

    那是探測器分離的小型著陸器,攜帶探索車,拍到的照片。

    遺憾的是,該小車落地後不久,就因為1號行星的特殊環境,關鍵部件被侵蝕而損壞。

    但依然拍到很多模糊照片,智輔處理後變得清晰。

    1號行星上,主要的植物是一種類似蕨類的紫色針葉草。

    它們如花朵盛放,平鋪在地上,直徑能達到兩三米,主葉脈78根,每一根向兩邊長出數百的針葉,進行光合作用。

    陽光照射時伸展,夜晚降臨時卷曲,抵御寒冷。

    又有一種喇叭形狀的植物,也呈現淡紫色,可以儲存雨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星球表面水資源並不多。

    這些雨水可以幫助捕獲食物。

    一種類蜻蜓的飛蟲,個頭極小,拍攝並不清楚,但可能只比蚊子大點。

    探索車落地的地方這種小蟲極多。

    另外還有些飛蟲,數量較少,距離更遠,難以還原。

    此外地面上看不到生物。

    主要被‘霸王花’和‘水桶’佔據,裸露的地方干旱。

    不過1號行星也有特殊的地貌結構。

    地表存在數量極多的空洞,直徑在30公分120公分之間,間隔十幾米便有一個。

    科學家推測這些洞在地表之下相互聯通,空間極大,結構復雜。

    甚至連通地幔深處,熔岩流動。

    部分小洞冒出煙霧。

    早先藍星接收到特定頻率的高頻信號,便是這些遍布星球70地表的特殊結構造成。

    此外,這些洞中也生活著生物,且是該星球生態最主要的霸主生物。

    其是一種淡粉色生物,目測沒有骨頭。

    白天的時候出現在洞口,沐浴陽光,軟塌塌舒展身體,像一灘爛肉,頂端長出310根,長短不等的觸須。

    它們的進食方式特別,攤開的身體表面分泌粘液,吸引捕食空氣中的各類飛蟲。

    夜晚的時候,這些生物又都縮回洞窟,躲避嚴寒。

    1號行星的夜晚溫度下降到零下20度左右。

    當然,該顆行星的生態結構可能更加復雜一些,畢竟探索車沒能移動出去多遠。

    但結合探測器在外太空拍到的照片,各種遙測數據,星球的兩極基本不存在生命的可能。

    即使是白天,地表也被厚厚冰雪覆蓋,比藍星以前的南北極溫度更低。

    也就赤道一圈具備明顯生命痕跡。

    因而,1號行星生態圈十分脆弱。

    可能地下龐大復雜結構存在其他生命形式。

    然而軟體生物都能大量繁衍,佔據主導,可見並不存在過強大的生物。

    至少短時間,以萬年記的時間單位中,不存在本土生命進化為智慧物種的可能性。

    喜歡藍星傾覆︰我不玩游戲全球恐慌請大家收藏︰()藍星傾覆︰我不玩游戲全球恐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藍星傾覆︰我不玩游戲全球恐慌》,方便以後閱讀藍星傾覆︰我不玩游戲全球恐慌第647章 生命星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藍星傾覆︰我不玩游戲全球恐慌第647章 生命星球並對藍星傾覆︰我不玩游戲全球恐慌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