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侯,河口沿岸的朝鮮士兵已經敗退,倉皇逃跑,登陸非常順利,我沒有擅自追擊。”
大部隊抵達後,楊僕立即來匯報情況,只是語氣中多少帶著一絲不滿。
特意提及朝鮮士兵倉皇逃跑,又提及自己沒有擅自追擊,楊僕就是要表明,他是按照富民侯的交代做的。
如果貽誤了戰機,也不是他的問題。
李廣和趙破奴線條粗大,沒听懂他話里的意思,但曹襄听得明明白白。
他掃了楊僕一眼,冷哼道︰“楊將軍沒有派人去偵察一下朝鮮人的撤退路線麼?”
“平陽侯所言何意?”
楊僕有些不理解,朝鮮人都敗得那麼狼狽了,他們的撤退路線有什麼好看的?
“朝鮮人派出戰船的舉動有些奇怪,岸上的士兵潰逃的又太快,其中恐怕有詐,還是派人探查一番才好。”
楊僕心中有些生氣。
他知道曹襄說的有道理,他的副官也這麼說過。
但是他剛剛才暗戳戳的表達不滿,曹襄這就把事情挑明,多少讓他丟了臉面。
要是換個人,楊僕恐怕早就已經發作了。但是面對曹襄,他必須要保持克制,這不是他能惹得起的人。
世代公侯,皇親國戚,全都集于曹襄一身。
“平陽侯說的對,還是謹慎些的好。”
陸鳴立即派人帶著望遠鏡前去探查情況,大部隊跟在後面向著王險城進發。
另一邊,朝鮮士兵一路奔逃,來到一處山谷的時候停了下來。
此地已有上萬兵馬埋伏,加上“逃回來”的士兵,總人數已經多達兩萬余人。
“漢朝人呢,怎麼沒有追著你們過來?”
駐守此地的將軍非常不滿,他在這等了這麼久,漢朝人竟然沒有追過來,那不是白等了麼。
“稟報將軍,漢朝人一開始追的特別凶,但是不知怎麼就停下來了。可能是他們膽子小吧,只有五千人,不敢追來。”
“對對對,他們人數比較少,懼怕我朝鮮的厲害,所以才不敢追過來。”
為首的將軍想了想,“這是通往都城的必經之路,漢朝人早晚都會過來。咱們先退回山上,等他們來的時候從高處沖下去,給他們一個好看。”
他信心滿滿,卻不知道這里的情況都已被人盡收眼底。
另一邊,陸鳴等人帶著大部隊正在趕來的路上。
“我們已經按照預定日期登陸,衛右渠既然派人在海上攔截我們,說明他已經知曉漢兵將至。
現在就看他如何選擇,是調集各路援軍救援都城,還是死死拖住大將軍那路人馬。”
沒等曹襄話音落下,前去探查情況的士兵已經返回。
“稟報富民侯,前方三十里左右是一處山谷,大約有兩萬左右朝鮮人埋伏在那里。”
楊僕臉色頓時一白,心中無比後怕。
要是他沒有听從副將的勸告,面對敵方兩萬大軍,損兵折將是很難避免的。
再想起陸鳴之前的交代,楊僕心中驚駭不已。
他好像早就知道對方會有伏兵,也早就知道自己很可能會追殺過去,所以才提前下令不得追擊。
此人莫非能掐會算不成?
……
“漢朝軍隊沒追過來?”
王險城中,衛右渠的表情極為難看,像是吃了蒼蠅似的。
漢朝軍隊沒有輕敵追擊,那他安排去詐敗的將士不就白死了麼,他的臉面往哪放?
開戰之前,他可是信心滿滿的告訴眾多大臣,以漢軍的驕橫,只要他們稍加引誘,漢軍必然會輕敵冒進。
在地勢險要的地方準備好一支伏兵,必然能重創漢朝軍隊,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一定是有人在假裝敗逃時露出了破綻,讓漢朝人起了疑心,不然他們怎麼可能不追擊。”
衛右渠給自己找了個充足的理由,他的計策不可能有問題,一定是下面的人執行的不對。
“王 ,接下來該怎麼做?”
衛右渠嘴上很硬,但是心里也慌,不敢再堅持自己的決定,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將軍。
王 只感覺心好累,不想和他說話。
當初衛右渠要派出戰船在海上進行攔截的時候,他就是持反對意見的。
朝鮮的船太差,無法給漢朝人造成任何阻礙,只能徒增傷亡。
但大王堅決不听,非要說這樣能進一步激發漢軍的驕橫之氣。船隊遭受的損失都會在漢朝軍隊身上討回來。
現在好了,船只被撞毀了至少五艘,但漢朝人一點都沒上當,白死了。
“大王,主動出擊的風險太高,還是好好守衛城池吧。”
實力差距太大,王 想不出別的好辦法。
以王險城為依托,堅守下去,再爭取議和的機會才是上策。
“大王,堅守城池吧。漢兵初至,正是士氣高昂的時候,我們暫且避其鋒芒。等到他們久攻不下,士氣低落之時,才是我們出擊的時候。”
左丞相韓陰當初也勸過衛右渠,不要派遣船隊出擊。
現在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也沒人能追究大王的責任。在他看來,王 的建議是目前最穩妥的辦法。
右丞相路人也是如此,勸衛右渠全力防御,不要再想著主動出擊的事情。
見眾人如此,衛右渠也不再堅持。
“那就做好準備,全力守衛王險城,讓漢朝人知道我們朝鮮不是好欺負的。
等他們久攻不下的時候,本王會送給他們一份禮物。”
說話時,衛右渠帶著一股高深莫測的得意。
“難道大王還另有準備?”
韓陰等人有些好奇,還有什麼是他們都不知道的麼?
“呵呵……”
衛右渠笑道︰“想要打敗漢朝的又不止我們,當漢朝人來進攻我們的時候,已經有人盯上了他們。”
他故意說的不清不楚,生怕消息泄露,被漢朝人知道。
韓陰等人退下後,太子長降走上前來。
“父王,匈奴人預料漢朝人會水陸並進來進攻我們。如今水陸之兵已經到了,恐怕用不了幾天,陸路也會傳來消息。”
衛右渠點點頭,“水陸並進才能讓我們應顧不暇,但漢朝人不知道匈奴人已經盯上了他們。
只要我們多堅持一段時間,引誘漢朝人深入,到時候就是讓他們付出代價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