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听得眼楮微微眯起,
即便明白這老頭打的什麼主意,心里還是一陣得意,
繼續說,不要停!
“以大漢之正統,以陛下之仁德,怎能祭祀那樣的暴君。”
公孫弘慷慨激昂,
自從陸鳴來到長安之後,
朝堂眾人,尤其是儒家出身的官員,大多對此表示贊同,
就連董仲舒也頻頻點頭,
即便他和公孫弘之間有很大的過節,堪稱生死大仇,但是在面對秦始皇的時候,依然能保持一致。
“陛下,”
董仲舒也站了出來,
“暴秦無道,蒼生罹難,以至于天下大亂,
高祖皇帝提三尺劍,斬白蛇,出芒碭,入關中,誅暴秦,滅項羽,橫掃諸侯,
以火德更替暴秦之水德,乃為天下正統。
陛下命人前去祭祀暴君,屬實屈尊降貴,不可為也。”
董仲舒原本不想參與朝政,
但是前幾日陸鳴的話讓他產生了一些危機感,
陛下對儒家,或者說他整理後的儒家不夠滿意了,才會想著進行改造,
以便適應倭島上的情況,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如今又要去祭祀秦始皇,莫非是要重新考量法家的地位?
秦朝,尤其是秦始皇時期,法家佔據朝堂幾乎全部的位置,儒家幾無立足之處,
焚書坑儒這等暴政早已注定,暴秦和儒家不可並存,
董仲舒不能接受,自己好不容易把儒學推上高位,法家還有卷土重來的機會。
“屈尊降貴?”
劉徹品了品這句話,為了阻止他祭祀始皇帝,董仲舒也是拼了,
這是何等的諂媚之言,竟然堂而皇之的出現在董仲舒的嘴里。
“太傅此言有些夸張了吧。”
董仲舒拱手作揖,“陛下,這都是臣的肺腑之言,絕無夸張之處,以陛下之功績和仁德,
注定超越始皇帝,何必祭祀于他。”
其余朝堂官員紛紛開口,
“陛下,丞相和太傅說的對啊,”
“大漢非暴秦之臣,與始皇帝一脈無任何關系,何須祭祀。”
衛青看著以往那些對陛下反擊匈奴有所不滿的文臣們,都在此刻稱頌起陛下的仁德,
極力抬高陛下,似乎忘了他們以前都曾高呼陛下勞民傷財,
前後一對比,衛青看得有些想笑。
這些人啊,名義上批判暴秦,不屑與暴秦為伍,
實際上是只顧著儒法兩家之爭,怕法家威脅到儒家的地位,一點風吹草動都能讓他們如臨大敵。
連他這個武將都看了出來,陛下此舉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去始皇帝陵前炫耀一番,
你沒找到的蓬萊仙島我找到了,
你到死還在妄想長生不老,現在我已經看透了,
你的兒子扶甦被你的大臣用假遺照賜死了,我的兒子被我玩脫了給逼死了,
但是我遇見了穿越者,選擇了相信他,現在還有機會補救,
我還派這個穿越者去祭祀你,
你要是真的在天有靈,我看你羨不羨慕。
不得不說,衛青猜得真準,
這確實是劉徹的目的之一,他心里美得很,不去驪山祭祀一番,真有一種錦衣夜行的感覺。
除此外,他還要給秦始皇做一個評價,
以大漢皇帝的身份,為天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皇帝做一個足以蓋棺定論的評價,
評價的前提,是他自己如今已經轉換思路,不再像以往那樣急于求成,
過度壓榨民力。
整個冬天,長安地區沒有人凍餓而亡,如此政績,就是文皇帝復生也要夸贊一聲干得好,
後世諸多皇帝心中的最佳皇帝,三代以內最賢者的文皇帝尚且做不到的事情,如今自己做到了,
誰敢說他劉徹是一個窮兵黜武的暴君。
“富民侯,丞相和太傅之言你覺得如何?”
這種事不能讓他這個皇帝親自下場和兩人辯論,交給別人才好,
富民侯陸鳴就是最佳人選。
“陛下,臣認為丞相和太傅之言有所偏頗,沒有公正的評價秦朝和始皇帝。”
大漢並不是沒有人贊揚秦始皇的作為,比如主父偃,桑弘羊,他們對于都能看到始皇帝的功績,
但他們自己都沒得到一個善終,他們的評價更沒有佔據主流地位。
始建于明朝洪武六年的歷代帝王廟之中,供奉著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明朝的一百八十八位皇帝,
秦始皇和隋文帝等頗有建樹的皇帝都沒能入選其中。
而且歷代王朝對秦朝和秦始皇的評價都不高,漢文帝才是他們眼中皇帝的標桿式代表,是他們追尋的目標。
而陸鳴相信的是教員的評價,與歷朝的評價標準有所不同。
“請問富民侯,何為偏頗,何為公正?”
公孫弘和董仲舒下意識結成統一戰線,齊齊看向陸鳴,等著反駁他的觀點。
“始皇帝已經逝去近百年,我將這樣的人物稱之為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人物,尤其是評價一位影響非常大的皇帝,
應該一分為二的進行評價。
首先,要看到始皇帝的功績,沒有他的一統天下,哪有如今的大漢,
作為第一位一統天下的皇帝,他就應該受到應有的贊揚,尤其是他之後采取的諸多政策,
書同文,車同軌,其中的意義,我想朝堂上諸位大臣都能明白,無法否認。”
桑弘羊,張湯等人紛紛點頭,
陸鳴這些觀點都說進了他們的心坎里,一分為二的評價方法更是讓他們為之贊嘆,
不像那些腐儒,動不動就全面否定一個人和一項政策,說的是一無是處。
公孫弘和董仲舒決定等一會,听听陸鳴的其他觀點,再決定該怎麼反駁。
“始皇帝開鑿鄭國渠,可灌溉田地四萬多頃,沒有造福百姓麼?
始皇帝結束亂世,以郡縣制來管理天下,在歷史上都是開拓性的功績,大漢如今還在承其恩澤,
要是項羽當年奪了天下,按照他的那套分封制度,現在恐怕各個諸侯國之間還在紛爭不休,
秦滅六國之前的亂世,還有人沒有過夠麼?”
好在董仲舒和公孫弘都不是谷梁派的儒生,否則光是分封和郡縣兩種制度就能讓他們爭吵不休,
谷梁學的儒生大多極為推崇周禮,而周朝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分封。
喜歡漢武帝︰這個穿越者太敢說請大家收藏︰()漢武帝︰這個穿越者太敢說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