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已經想好了接下來的大動作,但是他對于大明後期的情況卻不樂觀。
就算這故事中把一切都講明白了又如何?這可不是什麼說出來就能做到的事情,也不是知道正確就能做到的事情。
人人都知道科舉出仕乃是正途,但是自從有科舉以來,那些非常有條件讓子弟讀書上進科舉的官宦人家,又有幾個子弟是真的能走上這條路的?
任何一個皇帝都知道要認真治理國家,都知道親賢臣遠小人這句話,但是能做到的皇帝有幾個?
以大明後來的那個情況,就算是知道出現了這些弊病,知道了根源在何處,他麼也是根本改不了的。
有的人可能想改,但是腦子和當時的情況都不允許,比如這個朱由檢;有的人有那個腦子,情況要稍好一點,但是他不願意去做——比如朱翊鈞,他都能派遣太監全國各地搜刮了,能不知道大明的問題?
在他親政之前,他可還是看著張居正推行改革呢,他能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
所以,這就是,有心的人,能力大約不行,情況也非常惡劣;情況稍好一點點的人,能力且不說,但是根本沒有那個心。
這樣的大明……終究還是避不了最終的結局。
算了,兒孫自有兒孫福,而且那也不是自己的大明的未來了。
【而在此之外,明朝的軍制同樣是一大問題。】
【打從建國開始,明朝就施行了衛所制,在全國各個要害地區建立衛所,中央設立大都督府,後來改為五軍都督府,作為軍事最高機關,掌握全國衛所的軍籍。】
【大體上的流程是這樣的如果要征討、訓練以及鎮戍之類的軍事活動,那就听兵部的調動,如果有戰事發生,那麼兵部奉皇帝的旨意調動軍隊,任命將官,把印信發給他們,然後這些將官率領從地方衛所中調出來的兵馬出征。等到戰爭結束之後,將官把印信還給朝廷,而軍隊則回到各自的衛所。】
【這樣一來,統軍權、調軍權分離,同時將不專軍、軍不私將,保證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後來諸如戚家軍之類的情況,其實是這個制度崩壞的一個表現,如果按照明朝開國時期的軍制的設想,是絕對不可能出現這種冠以私人名頭的軍隊的。】
朱元璋眼角抽搐。
戚家軍?戚家,軍?
能夠留下名字的軍隊,一定不是尋常軍隊,至少也得是個戰功赫赫的才行,有些還有其他方面的優點……所以,按理來說,听到大明能夠出現這樣一支軍隊,他本來是應該為此高興的。
但是朱元璋確實是不怎麼高興。
問題,就是出在這個“戚家軍”的名頭上。
就如同這上面說的,他本來在大明推行衛所制,又設立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就是為了充分保證皇帝對軍隊的控制,為了充分保證將領不能長期把握軍權,繼而把朝廷的軍隊變成自己的私軍……
如果出現後面這種問題,日後大明會遭遇什麼事情,歷史上可都演示過了。
所以,朱元璋是絕對不能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的——他連丞相都不願意讓其繼續存在下去,又怎麼可能讓幾乎相當于自己的立身之本的軍權有被染指的可能?
但是,後來的大明,顯然在這方面出了問題。
竟然出現了能夠被私人命名的軍隊!
這只能說明,朝廷對這支軍隊的控制力度不夠,或者說,這支軍隊至少在某一個時期,是並不完全在朝廷的掌控之下的,他們听從的,也不一定是朝廷。
同時,朝廷衰弱了——如果是朱元璋的朝廷,一來,根本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二來,即便真的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他也不會听之任之,任由其發展下去,最後發展成某某軍,他一定會在情況剛剛有點苗頭的時候就出手干涉!
但是日後的大明朝廷不僅任由這樣的事情發生了,還任由其繼續發展,沒有進一步干涉……
這不是朝廷虛弱了是什麼?
朱元璋可不覺得自己那些子孫後代們中,能出現這樣一個不在乎軍隊的皇帝——哪怕是再不理朝政的皇帝,或者再不太靈光的皇帝,也不可能不重視軍隊的。
如果真的不重視,那就只能是真正的傻子,就像是那晉惠帝一樣。
更何況,他看這故事中提到的那些個子孫,那一個個都是權力欲望頗為強烈的……朱厚隁棷孚驧s耍 祚淳 涫狄慘謊 諼灰桓鱸碌牟凰悖 吶率嗆竺嫻惱庵 尚︰橢 杉煲彩且桓鑾榭觥 br />
他們能心甘情願允許地方上出現這麼一個軍隊?
看來,大明的軍隊問題比他想象的還要嚴重許多……說起來,軍戶逃亡的情況到底有多嚴重?如今,洪武年間,軍戶就有逃亡的,如果說大明的軍隊問題相當嚴重,那軍戶逃亡一定是繞不開的一環……
【而如何保證衛所制度能夠順暢運行呢?那就需要有人,有錢。】
【為了保證兵源不斷,朱元璋又推行了軍戶制度。】
【所謂軍戶,就是戶籍種類屬于軍籍的戶,和普通百姓戶籍嚴格區分。而軍戶的來源,在最開始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原本的元朝的軍戶——沒錯,雖然改朝換代了,但是他們還得繼續做軍戶;一種是現役軍人直接轉變而成軍戶;還有一種叫做“垛集”——這是在軍伍缺額時,專門調動民戶補充軍戶的一種方式。】
【在之後,垛集又成為了衛所軍的主要征集方式,按照相關規定,民戶每三戶作為一個單位,其中一戶被稱作“正戶”,剩下兩戶叫做“貼戶”,當需要的時候,正戶出軍丁,而若是正戶的軍丁死了,那就由貼戶遞補上來。】
喜歡歷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歷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