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這個做法,劉邦不由大為贊嘆︰“妙啊!這一計策……攻心為上,攻心為上,這個形容也是相當準確……”
這個時候,還沒有“攻心為上”這個成語,這個成語的首次出現,要等到西晉時期陳壽撰寫的《三國志》面世之後、東晉兼劉宋時期官員裴松之奉宋文帝劉義隆的命令為《三國志》作補注、寫成《三國志注》面世之時。
換言之,這個成語的出現,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認為其出現在陳壽的《三國志》中,一種是認為其出現于裴松之為《三國志》作的補注中,而裴松之的這個補注,可能還引用了東晉時期的《襄陽耆舊記》。
如今的大漢,不管是距離東晉,還是距離劉宋,都還有非常非常漫長的一段時間,根本沒有“攻心為上”這個成語。
當然,關于這個成語,在這一塊兒的全文是“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這個內容,放在徐達這邊也非常貼切。
不過,雖然劉邦不知道這些,但是憑借他對人心的把控、對征戰的嫻熟、對戰後治理的了解,他也非常明白徐達這個做法能夠帶來的巨大好處。
說句實在話,兩方或者多方交戰,直接發兵攻打敵方有沒有問題?一點問題都沒有!
打仗打仗,那就是要開打的,不開打怎麼能夠展示出自己這一方的優勢?如何展現出自己這一方的決心?
畢竟,通常情況下,如果能夠有其他比較好的解決方式的話,那大部分人的第一選擇都一定不會是直接開打,而是采取那些相對較好的方法。
而如果真的走到了打仗這一步……那就要當斷則斷,該打就打,要是在這個時候膽怯了不願意打了說什麼大家應該采取其他的方法……那只能換來慘烈的結果。
但是,如果說在打仗這個必然的選擇中,有沒有一些比較好用、傷亡較小、戰後影響更加深遠的戰術方法呢?那當然還是有的。
別的不用說,這個“攻心為上”那就是一個絕好的方法。
人心都是肉長的,只不過每個人在乎的點不能一概而論罷了,但只要還是人,就不可能沒有在意的東西。,不可能沒有畏懼的東西。
如果能夠在敢于出兵的同時,在敵軍的心理方面動一動手腳,不論是讓他們軍心崩潰,讓他們士氣大跌,讓他們覺得自己根本不可能打贏自己……或者,讓當地的百姓們都覺得自己這邊才是能夠給他們帶來好日子的人、只有自己這邊才能給他們帶來好日子、那邊的軍隊要開打都只會損害百姓們的利益乃至性命……
如此種種,可用的方式很多,但最終能夠發揮的效果卻一點都不小。
甚至,或許要比直接攻城所帶來的效果還要更強。
再者就是,對于戰後佔領控制和治理來說,如果能夠提前獲得當地百姓們的認同,而不是和他們站在絕對的對立面,那麼治理的壓力阻力也會更小、效果同樣會更好。
君不見,有多少地方,由于剛開始處理方式不當,以至于當地百姓直接對朝廷的歸屬感都一般般,甚至非常弱,所以最後,天下或者朝廷中稍微有個什麼動蕩、稍微有什麼不對,這些地方的百姓們就能夠被那些野心家煽動起來,直接和朝廷作對?
這種例子,那可是屢見不鮮。
要劉邦說,那唐朝中期那個安史之亂,安祿山能夠起家的那一塊兒地方,指不定就是這樣的——而且不也說了,那個竇建德,在敗亡之後,在那塊兒地方也還有廟宇祭祀不絕……
這很可能就是當地人心未曾歸附朝廷的一個表現啊!
所以,該打的時候當然是要打,但是也絕對不能那麼簡單粗暴地認為只要打贏了就一切都沒問題了……
如果抱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最大的問題。
劉邦所處的時期還沒有“攻心為上”這個成語,或者相應的一系列總結,但是放在唐朝,這種說法已經發展了不短的時間。
李世民對此深有了解——雖然他不知道劉邦在那邊暗搓搓地吐槽了一遍大唐的情況。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若是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安其心志,自然是上上之選!”他對徐達也滿口贊嘆,“這徐達既有領兵打仗之能,又有攻心安人之才,確實是明朝的國之柱石!”
日後,徐達能夠被朱元璋定位到整個明朝開國功臣中的第一梯隊,也能夠讓其他將領官員心服口服,其才能果然遠超常人。
在如今看來,這元末亂世之中,能打仗的人從不缺乏;能屢戰屢勝、抓住敵軍弱點、在危難之際不動如山冷靜應對的人,那就不多了,甚至比較少;而在滿足了前面幾個條件的基礎上,還能在打仗的時候有意識的從心理信念層面瓦解敵軍和城中百姓們的作戰意志的人……那更是沒怎麼見過。
徐達,則是其中之一。
當然,一定要說的話,那徐達還有其他方面的出色之處,比如說,雖然大半輩子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領兵打仗上,但是看起來對治理一方也有些心得體會——比如他長期駐扎在某個地方,要說他沒有涉及到地方治理,那是不可能的。太平時期這種文武或許涇渭分明,但是這個打天下的階段……駐扎在這些地方,而不涉及治理,完全不可能。
再比如,他對政治、對君心也深有了解,懂進退,知道自己該干什麼不能干什麼、看得明白現在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這種人才,那當真是不可多得!
而攻心為上這件事情,徐達也做的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