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只知道對外擴張,把對內治理放在完全次要的位置上當然不對,但是在如今的局勢下,直接選擇由攻轉守,也未見得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李世民沒想到,明玉珍竟然就這樣轉變了自己的根本方針戰略,而且是徹底扭轉的那種轉變。
原本的明玉珍,明夏政權,就算不能說是那等只知道對外到處打來打去的那種軍隊——明玉珍還是比較在意內政治理的,但是也絕對不算是什麼安安穩穩、只求保全的態度。
在亂世之中,要是一開始就秉承著這種態度,那是根本走不長久大的!也活不久!
可以與人為善,但也一定要展示出自己的強大力量和決斷力來,如果有人招惹,自己一定有相應的力量然這個人吃不了兜著走!而且,自己也並不是沒有對外擴張大的欲望和能力,只不過是比較求穩罷了。
但如果,真的將這種對外進攻的態度完全轉變,變成了保守防守自保的風格……
確實可以規避掉不少風險和問題,比如說,不用擔心以後前去進攻哪里之後發生大敗,導致軍中死傷慘重、士氣低落,,甚至還反過來成為了敵軍進攻自己這邊的引子;比如說,也不用擔心日後會被敵人以此來設下陷阱坑了所有人……
甚至,如果蜀地周圍的其他勢力首領都是能夠交流溝通的、和明夏政權也沒有存在什麼利益沖突,那麼,大家也不是不能就此做下來談一談——我們守著我們的地盤,你們守著你們的地盤,大家各自經營各自的,互不相干,井水不犯河水,在這種認知和默契的基礎上,共同維持著這一片地區的穩定……
但事實上,這些都是不夠的。
不能隨便發兵,但不能完全不發兵,只是一味地展示著自己的無害無沖突和友好。
隨便發兵攻打,那就是在玩兒命,在玩兒火,期初看著可能還好,但是等著時間一點點推移,那麼之前埋下的各種隱患只會在這樣短的時間中爆發出來。屆時……
但也不能完全不發兵,而應該聰明地、找準地方地、老老實實地盯著一些有足夠價值的地方,然後!不出手則已,出手就要快準狠——這樣,才能讓所有的進攻都能基本上獲得還算有價值的收獲才是。
“明玉珍怎麼……突然就變成這麼一個態度了?”這就是李世民非常不能理解的一個情況。
莫要說他不理解,其他不少皇帝官員們也這麼覺得。
明玉珍又不是什麼一直生活在父母的蔭庇之下,一直在等著有朝一日自己能夠當家作主、實際上卻一點血都沒見過,老老實實根本不敢吭聲……的家伙。
他是風里來雨里去,從鮮血戰火中掙扎出來的人,他怎麼可能畏懼于和其他人乃至勢力發生沖突?
所以,他這麼個突然要改變這些態度,就非常讓人難以理解了、
……哪怕這一次戰況不利,哪怕這一次確實遭遇了大敗,但是為什麼明玉珍不能重頭再來。而非常得加入這麼個流程來……
這改變了,難道能得了什麼好嗎?為什麼不要按部就班地走下去?
還是說,讓明玉珍改變態度的關鍵原因其實也不是這一兩場戰爭的勝利與否,而是和其他因素有關系?——比如說,身體健康的問題嗎?
莫不是明玉珍的身體情況出了點問題,因此,根本沒有多余的精力來取處理一下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
【雖然采取了防守態勢,但是這不等于就沒有什麼外患了。】
【天統三年,大約就是至正二十五年四月的時候,當時在附近的梁王派出了自己麾下的將領,一個叫做傅大都的人率兵出來迎接並偵破此案,而這一次進攻,梁王方面大獲全勝,抓住了萬勝的部將,還招攬了元帥姬安禮等人。】
【雙方初步建立了聯系,接下來就是互相討論就行了。】
【一次宴席上,傅大都就開始詢問其他人了︰“手里面的兵力能有多少?”對方回答,是八千。】
【這是實實在在的實話,姬安禮在這件事情上確實沒有如何隱瞞。而隨後,得到這方面判斷的傅大都他直接聯合了周邊地區的人,比如大理段平章,最終雙方達成了一些共識,達成了聯合結盟;隨後,共同對萬勝所部發動進攻,抓住或者殺死了半數以上萬勝的士卒……】
【總體來說,這一次戰爭的結果如此,和萬勝自己的決斷緊密相關——在這種明知道天下已亂的時候,還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跑去孤軍深入,最終干脆被蒙古人反過來給做了個套子的情況……不過比起那些亂七八糟的情況來說,那明玉珍這做法其實還算可以……】
【在這一場戰役之後,萬勝——其實一定程度上就是可以被稱作是明玉珍本人的軍隊——所部死傷過半,還有不少身患疾病,沒辦法長久駐扎在一個地方……】
【總之,這一戰慘敗之後,萬勝的兵力大量折損,加上各種漏洞,根本無法長久駐扎,于是,他干脆想了一個辦法——也就是說,把他家的部屬們基本上都帶回了重慶,而剩下的那些人,你問有沒有什麼影響……能有什麼影響?】
【要是只是想要報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這對于他們而言,幾乎就是沒有太多影響——只要等到明夏出問題的時候,他們還能保住性命,乃至于保住現在的位置就行;要是還有什麼想要讓明夏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心,那就要去找明玉珍,倒是確實有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