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答案就是——稱帝!】
【在明玉珍稱帝這件事情上,非常積極踴躍地推動的一個重要人物,叫做劉禎。】
【劉禎此人,也可以寫作劉楨,字維周,是四川瀘州人,中過進士,曾經還擔任過大名路經歷一職,後來,因為躲避青巾軍李喜——也就是劉福通右路軍李喜喜所部——之亂,跑去隱居在了方山。】
【至正十八年,明玉珍帶兵西征嘉定四川樂山),途中駐扎在了瀘州。】
【他是听說過劉禎這個人的,因此不用別人介紹,他主動找來了當地的使者詢問劉禎的情況。但是使者表示,“這個人您可以去見一見,但是不能召見他過來。”】
【明玉珍也並不覺得如何,當真親自前去拜訪劉禎了。】
【當然,他現在態度這麼好,也是因為他認為劉禎有才能,值得這樣的禮遇——不過,劉禎確實沒有讓明玉珍失望,兩人交談了一番後,明玉珍非常高興,對別人說“吾得一孔明也”!】
【不管劉禎本人的才能到底如何,但是他確實是得到了明玉珍的信任和倚重。】
【于是,明玉珍直接把劉禎邀請過來,和他共論國事,經常從早聊到傍晚,涉及到政事方面幾乎沒有不聊的,隨後,又任命劉禎擔任理問——這是元朝以及之後王朝的一個官職,在元朝的時候,在行省設有理問所,其中有理問二人、副理問二人,理問是正四品,副理問是從五品。】
【從此,劉禎開始在明玉珍麾下任職,地位重要,深受信任,不斷升官,成為了明玉珍麾下的關鍵人物。】
“這不就是當年的三顧茅廬類似的情況麼!”看見明玉珍問及劉禎,又親自去拜訪劉禎,一個人頓時道。
這事兒他們又不陌生,諸葛孔明的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听說過——就算是之前沒有听說過,在這個談天出現之後,那也都有所耳聞。
畢竟,這件事情太有名了,有名到幾乎是基礎科普中就一定會有人提到這件事情。
“這確實嘿!只不過這好像只是拜訪了一次,明玉珍就和劉禎談妥了,沒有來上三次。”另一個人也道。
劉禎不能被召見,只能拜訪他,這就是名士——應該是吧——的風格嘛!名士,基本上就都是這樣來選擇主公的,如果這個人能夠來誠心誠意拜訪,那麼大家就能夠交談上一番,然後如果交談的愉快……那事情就能定下來了。
“不過這個劉禎到底能力如何……明玉珍說他是自己的孔明,當真如此?”還有人對于明玉珍的那句評價非常在意。
沒辦法,要是明玉珍如此贊嘆劉禎的才能,那不可能不在意——諸葛孔明那麼出色,這個劉禎真的可以嗎?
“估計就算沒有諸葛孔明那麼出色,但是至少,他對于明玉珍的意義來說也和諸葛孔明類似吧。”另一個人如此判斷。
這明玉珍的說法也很有意思,不是說劉禎“像諸葛孔明”,而是說劉禎“是我的諸葛孔明”——也就是說,不是單純指劉禎的能力如此,而是包含了他對自己的意義。
這兩種說法,情況可大有不同。
前者那就是真的直接用能力才華相比,但是後者,就不只是單純的才能,還包含了這個人在自己麾下所發揮的作用等方面了——如果哪怕才能沒有那麼冠絕一時,但是作用卻差不多,那為什麼不能說一句“吾之孔明”呢?
“這倒也是……”許多人都更傾向于這個答案。
【按照記載,他歷任王國參謀、宗伯——這個官職出現在西周,地位在三公之下,為為六卿之一,掌邦禮,在當時也被稱為大宗伯;到了後來的王朝,一般情況下用大宗伯作為禮部尚書的別稱,用少宗伯作為禮部侍郎的別稱;也就是說,這個理論上應該是說劉禎當過禮部尚書;】
【最終,劉禎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少傅、中書右丞相、錄軍國重事、監修國史。而在明玉珍的政權中後期,許多政令都是由劉禎所代制,因此當地人將他比作諸葛孔明;他也確實對明玉珍的政權深有貢獻,主持了政權的建設和穩固,驅逐了元朝勢力……】
【說回來之前的時間線,劉禎在至正十一年成為王國參謀,負責侍講書史,裁決政務。】
【他不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人,既然選定了明玉珍作為輔佐對象,那麼劉禎自然希望自己的輔佐對象能夠盡早順順利利自然而然地稱帝建號,從此名正言順,因此,他對于勸說明玉珍稱帝非常積極。】
【一次,他屏退他人,單獨勸說明玉珍︰“如今天下大亂,中原無主,西蜀乃是形勝之地——形險要、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又有沃野千里,向東可通過瞿塘峽抵達江左地區,向北有劍門關可以窺視隴右地區。”】
【“自從遭逢青巾軍的肆虐後,蜀地就民生凋敝,多虧了您有意安撫發展,鎮守此地,民生才得以恢復,百姓們才能活下去,自此人心歸附,天命可知啊!”】
【“況且,陳友諒此賊弒主自立,您必是不可能听命于他的。既如此,如果不在此時稱帝建號來維系穩固人心,更待何時?您的部下種多有其他地方的人,如果此時您不穩固他們,他們難保不會因為思念故土而離去,到那時,您自身尚且難以保全,更何況圖謀天下?!”】
【雖然劉禎言辭鑿鑿,听起來也很有道理,但是明玉珍並沒有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