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帶著六十萬大軍,還帶著自己的家眷和麾下官員,以及全部精銳前去進攻洪都,也就是現在的江西南昌,可謂是傾巢而出。】
【當時鎮守洪都的,是朱元璋的佷子朱文正,以及將領鄧愈等人,與陳友諒號稱六十萬大軍相比,洪都的守軍只有兩萬余人,而且,還是一座孤城。】
【四月十一日,陳友諒正式發動了對洪都的進攻,而鎮守當地的朱文正則堅壁清野、頑強堅守,因為守城方面的策略得當、應對合宜,雙方一下子陷入了拉鋸戰中——攻城的一方不斷進攻,死傷不斷,守城的一方一邊作戰一邊修補城牆,同樣死傷慘重。】
【其中,朱元璋這邊的元帥趙德勝在夜戰中巡視城牆,在走到宮步門的時候,被陳友諒軍中的弩箭射中腰臂,受傷陣亡。一種說法是後來的宮步門就是因此改名,叫做“德勝門”的。】
“這朱文正,是不是就是之前和那些個好些個人一起去投奔朱元璋的那個佷子?”雖然這個名字就出現了一兩次,但是有人還是有幾分印象,便問道。
周圍人有的毫無印象,有的模模糊糊覺得好像確實是听過,于是便附和道︰“該是如此!”
“朱元璋起來的時候就他一個人,後來也只有那一次他有好些個親戚來投奔,又收養了孤兒……所以,應該就是那次。”
這人點頭︰“那要是這樣,這朱文正可還真是一員猛將——還是說,元帥?”
他有點摸不準這種在指揮作戰方面有突出能力的人,到底是叫做將領就可以呢,還是說要叫做元帥統帥,這好像多多少少是有點區別,不只是官職方面的……
“嗨呀,這不是關鍵了,關鍵是這人確實厲害,兩萬人,就兩萬人!面對陳友諒那麼多人,六十萬啊,就算打個對折,那也有三十萬……這是多少倍了……還有那樓船……”另一個人並不打算糾結這個稱呼的問題,反正這又不是關鍵。
倒是這一戰,哪怕這個洪都最後還是守不住了,那朱文正也足夠出色。
沒辦法,兵力方面的差距太大太大,雖然說一般而言,攻城方的兵力就是要比守城的一方多,但是也沒有多到這麼多啊!
听那讀書人說的,什麼“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兩萬兵力,一倍就是四萬,五倍就是十萬,十倍就是二十萬。
可陳友諒這邊呢,要是按六十萬算,那就是……呃,三十倍!要是打個對折,那三十萬的兵力,也是十五倍!這樣的差距,別說守住城了,能夠守上一段時間,消磨消磨那陳友諒的兵力,也已經相當難得。
反正他是想不出來有幾個能夠在這麼巨大的兵力差距之下——而且還是孤城,陳友諒那邊的後勤糧草方面也沒有什麼干擾之類的情況下,能夠做到守住很長一段時間乃至于最終獲勝的。
“所以,這朱家人,難不成就是在這征戰方面有些天賦?”有人感慨。
朱元璋自不用說,這可是從一開始就打仗打到現在的人,屢屢獲勝,腦子靈活,對局勢的判斷也相當準確;而朱文正,作為朱元璋的佷子,早年應該也是顛沛流離,不可能說是受過什麼軍事方面的完備教育,但是現在投奔過來一些年頭後,竟然能夠打出這樣的結果……
好像當時一並投奔過來的還有朱元璋的姐夫和外甥,那外甥貌似也是個能打仗的。
所以,難不成真的是朱家人在這方面有那麼些天賦?
【但雖然朱元璋那邊死傷慘重,還死了元帥,情況卻完全不是陳友諒原本期待的。】
【——他其實一點也沒有想要打拉鋸戰、持久戰的意思啊!】
【本來,他自恃兵壯舟堅,洪都守兵空虛,又是孤城一座,他是打算來一個閃電戰,速戰速決,一舉攻下洪都的!】
【只要拿下了洪都,他就可以對朱元璋那邊產生更大的威脅、並且佔據有利地位。】
【但是現在,好端端的閃電戰,卻變成了拉鋸戰……這一拉,還不是十天半月,而是將近三個月——從四月十一日開始進攻,到七月十九日,已經有八十五天了!】
【八十五天,八十五天,再好的時機,也沒有能夠一直存在八十五天的。】
【陳友諒知道,自己已經把最好的時機錯過了……但是誰能想到,一個洪都,竟然這麼難打下來?這朱文正此前竟然也沒有听說過他的什麼聲名……】
【但現在,陳友諒也沒有其他的選擇,已經開始打洪都了,已經打了這麼長時間,已經有這麼多兵力、資源都消耗在了這里,說不要就不要,怎麼可能?況且,要是放棄這里,那他又應該選一個什麼地方作為下面的目標呢?】
“這種時候,想要改弦易轍,確實不容易。”李世民肯定了陳友諒面對的問題,但是,“但如果不能當斷則斷,不能及時調整,那是肯定不能走到最後的。”
已經砸了那麼多人力物力以及時間在這洪都城上面,怎麼可能說放棄就放棄?
陳友諒自己都做不到完全無視掉這些時日里面的損耗……或者說,能夠在這種時候果斷放棄的人,真的不多——當然,能夠做到果斷放棄的人,那也都必將有所成就。
忍常人所不能忍,斷常人所不能斷,怎麼可能最終沒有個成就?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他是陳友諒,也不會讓自己陷入到在洪都這邊耗了將近三個月的地步。
早在一開始,對局勢和形勢的判斷,他就會和陳友諒不同;就算一樣要進攻洪都,那方法、時間、計劃乃至預期情況也不會和陳友諒一樣;而如果發現陷入了拉鋸戰,那麼他自然也會隨之更改戰術和相應規劃……
總之,拉鋸三個月後,能夠當斷就斷的人確實很少,陳友諒不太像是其中之一;而更有可能的是,這種能做到當斷則斷的人,也不會讓自己陷入到三個月的拉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