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獲得糧草之後,至正十五年正月二十日,倪文俊帶兵成功打下了沔陽——位于如今的湖北仙桃,還包括一部分的湖北天門、洪湖等地區。】
【沔陽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其位于江漢平原腹地,北面流經漢水,南面流經長江,東面挨著武漢,西面連通了荊州、宜昌,也就是夷陵地區,獲得這個地方對于天完政權而言至關重要。】
【這樣一個重要地方被起義軍攻陷,元朝方面當然要有所反應,而負責鎮守這個地方的人是一個曾經提到過的人,元朝的威順王,寬徹普化,除了寬徹不花之外還能叫做庫春布哈,總之譯名非常多……】
【總之,寬徹普化這個威順王就是鎮守湖廣行省,核心駐地就在武昌——武昌如今就是武漢的一個區,換言之,沔陽被起義軍奪下,那麼起義軍就能直接威脅到寬徹普化的大本營。】
【但是寬徹普化並不太願意和起義軍作戰。】
【這是因為,早在多年以前,他就曾經和徐壽輝這一支起義軍交過手,而結果則是一敗涂地、屢戰屢敗、毫無起色……至正十一年,徐壽輝彭瑩玉起義的時候,就是寬徹普化帶著兩個兒子與徐壽輝彭瑩玉作戰,而起義軍方面的領兵將領同樣是倪文俊。】
【這一戰,寬徹普化不僅戰敗,他的一個兒子還被起義軍俘虜。】
【至正十二年,鄒普勝帶兵打下了武昌,寬徹普化等人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奮力作戰,但是結果是棄城而逃,然後元順帝就奪了寬徹普化的印;直到至正十三年,寬徹普化或許是趁著新任湖廣行省參知政事攻克武昌等地的東風,又獲得了幾場勝利,重新獲得了官印。】
【上述的種種經歷,讓寬徹普化對于徐壽輝所部、特別是倪文俊都帶了點恐懼;但是恐懼的同時,卻又偏偏有幾分傲慢和不以為意,這或許是後來十三年那幾場勝利給他帶來的。】
【總之,寬徹普化不是很願意作戰。】
“……是這人啊。”百姓們竊竊私語起來。
對于元朝蒙古人的名字,他們還是很有印象的,畢竟這些名字實在是和漢人的名字差別太大,大到即便有什麼深刻印象,他們也根本記不明白——沒錯,雖然對這個什麼寬徹花不花的印象非常深刻,但是大家對他的名字還真就是記不大清楚。
最多,就是記得他敗在了徐壽輝等人的手上,還記得他是那個元世祖忽必烈——哦,話說回來,這個名字倒是相對好記一點——的孫子,或許還有一部分人能夠記得他的父親搞出來了什麼“喪師辱國”大的結果,讓皇帝非常生氣……
但是對于他的名字,那還真就是記不太清。
所以,大家對于這種一個人的名字有多種說法的情況,也非常能夠理解和體諒︰這太正常了!大家作為漢人,要能夠確切記住蒙古人的名字,真的不容易,能夠把皇帝和一些重要人物的名字記得一致就很好了。
“說起來,反正他們起名字也沒什麼講究,那為什麼不能夠都像是脫脫那樣?”還有人發出了靈魂之問,“‘脫脫’這個名字,多簡單多好記啊!”
反正他現在能夠記住脫脫這個名字,可不只是因為脫脫在當時元朝的重要性、以及倒霉的被誣陷陷害的結果,還因為這個名字真的非常簡單,非常明了。
“……這誰能知道?你要不要找個蒙古人問問?”另一個人也對此好奇,但顯然不知道答案,于是鼓動起這人來。
“不過,說起來,這上面說元朝的皇帝,除了第一個皇帝提到了名字,叫做忽必烈,後面這些皇帝就沒有一個提到過名字的……包括這個元順帝,一直都是元順帝元順帝地叫,從來沒說過名字……”還有人這麼思維一發散,竟然猜到了答案,“會不會是因為這些皇帝的名字都非常復雜繞口?”
這倒是事實——這上面確實一次也沒有提到過後面這些元朝皇帝的名姓。
要按照前面那些起義故事提到皇帝的慣例的話,不管後面到底是怎麼稱呼這個皇帝,是稱呼廟號還是謚號還是名字,都一定會提到一次皇帝本人的姓名,作為常規介紹中的一部分。
但是元朝的這些皇帝……嘿,還真就沒有!
看看這個元朝宗室,還是近枝親王的名字,該不會不提元朝皇帝的名字,就是因為他們的名字都是這個風格吧?
感興趣就付諸行動——當即,就有人在“歷代”中開始詢問這個問題,哪怕沒有蒙古人來回答,那也很可能能夠得到後來的人的回答嘛。
而關于這個問題,也確實是有人能夠提供一部分答案,比如,關于元順帝到底叫什麼名字。
“哦!我知道答案了!就是你說的這樣!”很快,這個人高聲喊道,“那什麼,估計就是因為他們的名字太亂太復雜了……元順帝,他叫做,呃……孛兒只斤,這個據說是姓氏……名字是,名字是……妥、妥麪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