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親王……”朱元璋嫌棄地撇嘴,他到目前為止,都覺得元朝——起碼皇室是從根子上全都給爛掉了。
元朝,或者說,蒙古人,有沒有什麼非常出色的人才呢?那當然還是有的。
雖然朱元璋討厭元朝,但是他還是承認這一點,他老朱的心胸可沒有那麼狹窄。
在他看來,王保保,王保保的舅舅察罕帖木兒,還有脫脫,以及一些其他蒙古人,那確實都是些少見的人才——即使放在漢人里面,這種人才也不是很多。
但是剩下的蒙古人,特別是蒙古人的皇室,那就真是一群垃圾。特別是那些近枝宗室、或者是有著等級比較高的王爵的蒙古人。
比如之前曾經提到的那個忽必烈的第九個兒子——雖然朱元璋不是蒙古人,但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上,看到這個垃圾曾經干出來的“光輝壯舉”,他也忍不住氣到腦殼疼。
那位神奇的存在,忽必烈說他是喪師辱國那都是好听的了!他老朱要有這麼一個兒子……
呸呸呸,他朱元璋才不可能有這種爛泥扶不上牆的兒子!
再有就是元朝末年的這些個親王或者蒙古官員了,那真是絕大部分都是飯桶,只能掛個名頭,實際上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也做不好,倒是拖後腿一個個都做得非常到位。
——包括元順帝也是這樣的存在。
好好地在努力維持元朝的存續,結果他這個皇帝直接在後方朝廷里面開搞黨爭……
雖然脫脫如果不被罷免,元朝的滅亡也不可能扭轉,但說不定還真能延續上幾年。
蒙古人,呵!
【隨後,張士誠高歌猛進,接連攻下了興化、寶應縣等地。】
【在此期間,身在甓社湖的李齊連忙派兵救援,但未果,只能眼睜睜看著起義軍一路前進。】
【直到六月九日,元朝宣布,可以赦免所有起義的人,張士誠宣城“如果李知府前來,那我們願意歸順朝廷”——只想盡快獲得成效的官府也不管張士誠這話的真假了,直接要求李齊即刻前往。】
【但是事實上,張士誠只是想要借著這種商談的機會拖延時間,當然不是真的想要歸降,最終,此次談判無果,李齊被殺,元軍也沒能攻破張士誠所控制的城池。】
【軟硬都沒有結果,元朝最終只能選擇強行鎮壓。】
【而就在這種情勢下,至正十四年正月初一,張士誠卻更進一步。】
畫面中,一個魁梧男子站在高台之上,周圍旌旗環繞,下方眾人跟隨,又有精銳將士分列兩邊,而飄揚的旗幟上赫然是“周”字和“誠王”二字。
這是——稱王建號,建立政權!
【張士誠自稱誠王,國號定為大周,年號則是天佑。】
【同時,他仿照元朝宋朝等朝廷設立制度,有中書省,由李行素擔任丞相,自己的弟弟張士德擔任平章政事,蔣輝則是中書右丞,潘元明為中書左丞;又設立了樞密院,史椿擔任同知樞密院事。此外,他將自己治下的“路”改為郡,一郡長官稱為太守,州長官則稱通守,縣長官依舊稱縣尹,同知改為了府丞……】
“這麼快就自立了?”張士誠走到這一步的速度確實出乎了百姓們的預料——當然,之前張士誠和李華甫鬧崩的速度也超乎了他們的意料。
可能,這就是張士誠超乎常人的一個表現?他有他自己獨有的速度?
不少人腦中漫無邊際地想著。
但是張士誠這個速度確實是太快了,這才剛剛有多少地盤,竟然就直接自立稱帝,哦不是,稱王了?
“啊,話說回來,他都自立了,為什麼還是稱王而不是稱帝?年號國號都已經搞出來了,這和稱帝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還是一個‘周王’?”更多的人對張士誠的這個做法非常不理解。
就像他們所說大的那樣,張士誠已經自己定了年號、國號,這在實質上就是相當于稱帝了——可他給自己的名頭還是一個周王。
為什麼?這沒道理啊!
“可能,他是想要等到自己的地盤再大一點再給自己一個帝號?”有人推測,“咱不都覺得,他現在的地盤還不算大,自立有點早麼,說不定他也有這種考慮呢。”
反正他們不是張士誠本人,也不是任何起義軍首領,張士誠本人的想法他們不可能把準,而起義軍首領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他們也只能全靠猜測。
“不過,高郵這個地方確實不錯,”有人點評起來,他雖然沒有去過高郵,但是他可是好好研究了一番輿圖來著!
“這地方,交通發達,聯通南北,有水路有陸路,水陸聯結,舟車相會,實乃交通核心!而且,這地兒好地也不少,也不用擔心沒有糧食……”
“所以,張士誠才會選擇自立?因為他佔領了個好地方?”有人的思路直接又拐回了最開始的那個問題——張士誠選擇自立,想來有信心,那這個信心是不是就和高郵這個地方的大優勢有關?
【面對這種情況,元朝朝廷加強了鎮壓的力度,畢竟,張士誠所控制的地區位于南北交通要道的高郵——命脈被人控制,絕不可能忍耐下去。】
【但是,日後元朝朝廷的高郵一戰,卻變成了元末農民起義局勢的關鍵轉折。】
【自此之後,起義軍從被動狀態又轉為了主動狀態,起義進入了一個更大的全新的高潮。】
【——沒錯,在此之前,雖然天下響應起義者無數,但是整體上起義軍所處的局勢卻並不太好。】
李世民先是有些驚訝,隨後一想也就明白了。
早先確實起義浪潮如火如荼,轟轟烈烈,但是人數雖多卻不等于佔盡上風——就像是隋末的大起義一樣,雖然起義的人數很多,起義的地方也很多,但是隋朝在早期還是可以相對控制住局勢,維持住自身的統治的。
這就是朝廷天然具有的一定優勢。
同樣的道理,放在元朝末年也是一樣的。雖然起義的人數眾多、地方廣泛,可是元朝朝廷一來作為朝廷天然具有一定優勢,二來在地方上也有不少支持元朝統治的人主動鎮壓起義軍。
所以,在前期,雖然起義浪潮不斷,但是卻不能說是處于上風。
甚至——李世民推測,說不定有部分起義軍還會直接落入下風,乃至于被元朝直接鎮壓下去。
作為朝廷,元朝到底目前還是能夠調動大量的資源的。
而想要完成這樣的轉折,讓朝廷從佔據上風變得落入下風,需要一場大變。
喜歡歷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請大家收藏︰()歷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