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爭?!”趙匡胤又一次被沖擊了一下。
他的腦中,飛快地閃過了歷史上的諸多著名黨爭,以及黨爭帶來的後果……
沒兩分鐘,他原本就有些蒼白的面色,就變得更白了幾分——大宋,還沒多少年,在皇帝總是出現壽數或者子嗣方面的問題的情況下,竟然還同時存在黨爭!
而且,看起來還不是什麼簡單的、小規模的、短期性的黨爭,而是復雜的、大規模的、跨越了不知道幾代帝王的高烈度黨爭。
這,這意味著什麼?大宋……大宋很可能也會毀在黨爭這件事情上!
——當年,東漢黨爭激烈,最終東漢的覆亡和黨爭也緊密相關。
從中央,到地方,朝廷、宦官集團、士族門閥幾方的斗爭全面展開,在各個層面都有涉及。
而大宋的黨爭,難道也能如此激化?
可是大宋有什麼?
武將,軍隊,趙匡胤自覺他們是沒有什麼余力摻和到高強度黨爭中去的;宦官,大宋可不只是吸取了漢朝的教訓,還吸取了唐朝的教訓,宦官同樣不可能具有這樣的力量。
所以……就在文官群體中,就在那些大臣中,也能攪和出來這麼大的黨爭,而且完全結束不了?
他解決了武將,解決了宦官,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宗室問題——結果,這群大臣,這群文官也能搞出來這麼多破事兒?!
影響力還這麼大?
也有人不是很明白這種“不為了一己私利,而是一心為了宋朝好”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會出現這樣激烈的爭斗。
——大家不都是一個目標嗎,不都是秉持著同一個理想嗎,怎麼就不能共同努力,而是要爭來斗去?
“那當然是因為,雖然他們確實是想要宋朝變好,但是同時,他們對這個目標的認知還是有些不一樣啊。”對于這種疑惑,民間也有人能夠說上一二,雖然這種能人不算多。
而這個坐在邊上,精氣神都和旁人有些不同的中年男子就是其中一人︰“比如說,宋朝要變得更好,那麼要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進呢?這一點他們是否形成了共識?”
“再比如說,宋朝要變得更好,那麼,這個‘宋朝’的主體,是誰?皇帝皇室當然包含在內,那剩下的那部分又包括了誰?”說到這里,他搖搖頭,長嘆道,“比如,百姓,在這些大臣們心中,在這兩方之中,到底屬于什麼地位呢?”
“要改進,要革新,要剔除弊病——那,什麼東西算是‘弊病’,需要被革除?一方認為某些部分屬于弊病,另一方呢?一方認為一些部分雖然不屬于弊病,但也可以犧牲一下,那另一方呢?”
“即使對弊病達成了一致,那麼消除弊病的方法,他們能不能達成一致?某一方認為可以直接大刀闊斧,另一方會不會覺得這完全不對?”
听到這里,不少此前還有些不太理解的人,也都大致能夠明白了。
——且不說可能雙方連目標都並不完全一致這種根本性問題;就算目標確實一致了,接下來也有大量的部分能夠讓雙方徹底割裂,完全合不到一起。
“那這也都是因為雙方的理念不同?”
“可以這麼說,但也可以換個方向理解。”中年男子神情平靜,語氣平淡,“畢竟,理念這種東西,之所以形成也必然有各種因素,其中包括了這個人的生長環境——換言之,是這個人這麼多年來視作理所當然的利益所在。”
“但是如果從小到大都生活在這種理所當然的環境中,那這個人也不會把自己獲得的視作是‘額外的利益’,也因此,可能這個人在反對某種做法的時候,他就不會覺得自己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是覺得自己真心實意為了天下著想……”
這其實也是上面那段故事中,說宋朝這黨爭中,有一部分人他們並不是為了一己私利——他們確實發自內心覺得,自己就是在為宋朝、為整個天下、為蒼生著想啊!
他們不是覺得這觸動了自己的利益,因為他們不覺得這屬于自己的一己私利,這分明就是天下的公利所在!
在理念上,他們自覺一片公心——這種情況,還真的是與那些滿心滿眼自己的利益的人不一樣。
這段話,有人听懂了,有人還是不理解。
听懂的人,有的陷入了沉默,也有人頓時爆發了一腔怒火︰“他們怎麼有臉……”
“因為他們習慣了啊,”旁人嘆道,充滿了無力和無可奈何之感,“他們已經習慣了,所以覺得這就是正常的,就是天下理所當然的樣子……”
“習慣了”,這三個字,在這個方面,何等可怕,又何等讓他們這樣的小民無奈。
不只是那些官宦人家、豪強大族習慣了,就連他們不也一樣是習慣了嗎?
【而在發現這種表態不起效果之後,趙佶也決定改變做法。】
【在一番爭斗過後,趙佶最終采納了變法派的說法,決定將明年的年號改為崇寧,宣布放棄調和中和的政策,走變法這條路。】
【而在這個時候,他賞識重用了一個人︰蔡京。】
【于是,到此為止,縱觀整個宋徽宗一朝的重量級人物登場了。】
【蔡京是個什麼人呢?】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蔡京這個人,他確實是個人才,聰明,有能力,有手段,同時還很有情商。】
【這不是一個庸碌無能之輩——不過話說回來,就像是某壇的某位老師說的那樣,如果是一個純粹的無能之輩,或者面相一看就非常不好,那這個人也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那些青史留名的奸臣,基本上都還是很有能力的人,蔡京也不例外。】
喜歡歷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請大家收藏︰()歷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