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知道普通百姓最簡單的想法就是好好活下去,只要能夠活下去,那就不會鬧事,更不會直接聚集起來和朝廷作對;
他們知道普通百姓想要的很簡單,只要天下平穩,能夠活下去,很多人就會脫離黃巢,就會讓黃巢變得虛弱無比;
他們也知道,如果百姓活不下去了,連最簡單最基本的要求都無法滿足的時候,就是會聚集到一起反抗朝廷的,會和朝廷做對的!
他們同樣,沒有被下面的官府所蒙蔽,即使有些情況知道的不那麼的清晰,但是他們確實是基本上知道的——只是他們選擇了默許!
這些官員,這些人……不,這些都不能被稱作是人!
他們只是不在乎罷了。
在百姓們真的發起反抗,並且造成不算小的影響之前,他們明知道一切,但是卻全都不在乎,全都當做看不見,全都選擇了默許默認甚至自己也就是其中一員……
他們全都清清楚楚。
而由于他們身居高位,所以有些時候,他們甚至比普通百姓自己,要更清楚局勢,更清楚當下的狀況,更清楚有多少地方的百姓都快要活不下去了,只能勉強度日……
但是他們都不在乎,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除非,百姓們真的發起了反抗,並且,這個反抗還確實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這個時候,這些人才願意管一管百姓,才願意考慮一下百姓們能不能活下去……
至于其他時候,與他們有什麼關系?反正天塌不下來。
“但是,但是也確實是這樣啊……”有人悲傷道。
這也確實是事實,是再正確不過的事實了。
如果大家不是真的到了走投無路,按照正常選擇絕對活不下去的時候,那麼又有誰會選擇與朝廷對抗,成為起義的一員呢?
那可真的是要丟命的,也是真的要把全家乃至全族都綁上這一條路的。
如果只是一時間的不順,或者只是自己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難過,誰會願意冒著這樣大的風險,去做這種殺頭的大事?!
更不要說,即便是做了,很多時候,也激不起多少水花,,連扔個石頭丟進水里那麼大的水花都沒有——黃巢起義也好,黃巾起義也罷,還有綠林赤眉起義,這樣的起義規模,這樣的起義影響,是隨便一個起義都能夠做到的嗎?
不是。
大部分起義,都是達不到這樣的高度的,更多的起義,也都是被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之中,沒有留下什麼姓名,很快就被朝廷給鎮壓下去了。
就說黃巢起義,其實也屬于唐末農民大起義的一部分,但是,最終,影響最大的也就是黃巢起義,王仙芝作為前任起義首領,很快就沒了水花;再往前的龐勛起義,已經是士卒的兵變了,但也沒有引發天下和朝廷的多少動蕩;更往前的裘甫起義,也是沒多久就被鎮壓了。
——而他們還已經算是影像不錯的起義了。
畢竟,這是在唐末,這確實是推動了唐朝的覆滅。
但,唐朝後期,中期,甚至前期,難道就沒有農民起義嗎?這些農民起義呢?
就算起義不成功,至少也是希望能夠改善一下現狀,讓日後的人的日子能好過那麼一點點,但要是連這一點也做不到……
這可是大事。
如果不是走投無路,人中還是要顧慮許多事情的。
“那些個朝廷官員,他們就是很清楚這些原因,所以他們才無所顧忌,才不在乎我們,才能默許其他官員和地方豪族欺壓我們!”另一個人道。
雖然百姓也並不是完全的沒有為自己討公道的渠道,比如上告官府,但是這種事情也不是總能夠獲得成功的——如果真的遇到了那種豪族或者大人物的欺壓,官府會幫助他們嗎?
並不是沒有這樣的官府,但是這種官府的數量,確實沒多少。
可……確實,不到萬不得已,真的沒有人會願意參與到起義中去的。
“那也沒辦法,我確實不能丟下我家里人不管啊,還能活下去,那就都還好吧……”旁邊的人嘆息道,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大家也就是想要活下去而已,如果能好好活下去,那最好;如果做不到“好好”,但還能活下去,那也不是不行。
唐朝,李世民驚愕地看著這段評論內容。
他感覺自己仿佛已經不識字了,或者喪失了閱讀理解的能力——十王宅和百孫院是什麼東西?什麼叫做太子也已經不能住在東宮了?太子不住在東宮,又住在哪里,住在這什麼不知道什麼東西的十王宅嗎?
十王宅,百孫院,這一听就是什麼不在大唐宮中的地方,畢竟,如今的大唐宮中可沒有這種地方,李世民也想象不出來在宮中劃出一片地方,把原本的建築拆了再建這兩個建築。
而且,听起來,這兩個地方像是把皇子皇孫們全都圈進去了一樣……是他的錯覺嗎?
喜歡歷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請大家收藏︰()歷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