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尚未厭唐……這就是人心可用,天命尚且眷顧于唐啊。”劉秀對于這種情況深有體悟。
雖然皇帝一向宣稱自己乃是天子,本朝乃是天命在身、蒙受天眷,是代替上天來牧民的……以此來讓百姓們更加信服,讓本朝的合法性和正統性足夠完整,從而便于更好地統治。
但是說到底,什麼天命不天命——雖然話也不能完全這麼說,畢竟,如果風調雨順,那朝廷就好治理天下,百姓們也能夠更加安穩;如果災禍連連,那朝廷的治理就難以為繼,這個時候,就完全需要看命了,看看天命到底還在不在。
可是如果不談論這種災禍還是風調雨順的事情,那這個天命,很多時候也就是那樣了——更重要的,更現實的,更要關注的,是人心。
人心尚在,統治就尚在,朝廷就尚在,天命……也就尚在。
昔年大漢尚且還能勉強維持統治,民間的起義軍或者反賊也並沒有能夠推翻朝廷,可是當王莽篡奪、自立稱帝的時候,民間卻是一片歡迎之聲。
——人心,已經不在大漢這里了。
盡管當時,百姓們並沒有鬧出如同黃巢起義這樣的大動蕩,可這也已經充分證明了人心不在。
不僅民間的人心不在,就連朝中,也有大片的人心已經轉移。
雖然,依舊有一部分大臣心中還想著大漢,想著劉氏,但這點人也並不能代表所有人——朝中的大臣,也有許多是願意支持王莽取代大漢的。
朝野之間,人心已失。
若非如此,昔年漢哀帝也不至于一心想著研究天命問題,想著如何改變天命、或者如何更好地轉移……
走到這一步,其實大漢就很難翻身了。
若非王莽本人根本解決不了大漢所面臨的問題,解決不了百姓們的需求,促使天下進一步動蕩——他這個劉氏子弟,到底能不能興復大漢,還是兩說。
人心啊……
甚至劉秀可以肯定地說,有時候,人心就代表了天命。擁有人心,就能夠擁有天命。
這個理論,甚至還可以用在天災連年的時候——如果哪怕是天災連綿,一直不斷,糧食減產,人們都很難活下去,可百姓們還真的就是願意支持現在的這個朝廷,並不願意改朝換代,那……天災又有何懼?
那就是,即便有天災,可天命也依舊在這個朝廷身上!
只不過,這種情況差不多是不可能發生的。
都已經天災連綿了,如何能夠讓活不下去的百姓還願意支持現在的這個朝廷?
但不論如何,人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唐朝也是如此。
民間如何,尚且不知;但是大量的節度使、大量的將領,在這個時候,在黃巢和唐朝朝廷之間,還是願意選擇唐朝朝廷——那就說明,至少和黃巢相比,唐朝朝廷還是更得人心的。
而民間……別的不提,糧價飛漲的長安一帶的百姓,估計在如今,還是更希望唐朝朝廷回來的。
黃巢在這兩部分人心中,那是真的沒有什麼地位。
既如此,唐朝就有機會,有很大的機會,再加上黃巢那邊自身存在的種種不足……唐朝朝廷要是這一次還干不掉黃巢,那才真的是要盡失人心。
當然,這一次,唐朝朝廷和黃巢之間,顯然是唐朝朝廷更得這些掌握權力和力量的人的人心;可等到日後,在其他人和黃巢之間,誰更得人心……
【得知鳳翔斬殺了自己的使者,並不願意歸順自己之後,黃巢當即決定派兵攻打鳳翔。率兵的,是尚讓和王 ,二人帶著總計五萬兵馬前去進攻鳳翔。】
【斬殺使者之後,鄭畋也清楚黃巢必不會就此干休,他也做好了準備,由唐弘夫帶著一路兵馬,埋伏在龍尾陂陝西岐山東)。他自己則帶著數千士卒,旗幟招展,駐扎在高岡,嚴陣以待,做足了一副主力大軍的樣子。】
【尚讓領兵前來後,就看到了旗幟飄飄、數量也極多的鄭畋所部。他並沒有把鄭畋放在心上,只覺得鄭畋是個文弱書生而已——鄭畋當年以進士及第入仕為官,其後也確實沒有擔任過直接領兵的武職;于是,尚讓便犯下了輕敵的大錯誤,領兵冒進,行軍的時候隊伍都非常散亂。】
【有唐弘夫埋伏在先,就是沒有太過輕敵,中埋伏的一方都未必能夠轉危為安、轉敗為勝,更何況尚讓輕敵至此,起義軍的軍紀混亂至此——】
【果不其然,尚讓帶著大軍正中唐軍的埋伏,被唐弘夫和鄭畋兩面夾擊,大敗,起義軍被斬首兩萬余級,伏尸數十里,尚讓帶著剩下的殘兵狼狽而逃,逃回了長安。】
【這一戰,對于決定對黃巢發動攻勢的唐軍來說,意義重大。】
【而此時,正是中和元年三月。】
【順帶一提,黃巢派出去進攻地方的兵馬,除了尚讓率領的這一支攻打鳳翔的軍隊外,還有朱溫攻打鄧州、並且成功的那一支,其後,朱溫繼續率軍,侵擾荊襄地區。】
【朱溫此人,在黃巢起義的整個過程中,在黃巢起義之後的唐末和唐朝結束後的時期中,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
喜歡歷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請大家收藏︰()歷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