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被這氣勢逼得臉色煞白,連連後退,後背冷汗涔涔。
他看著李舜臣按在刀柄上的手,再看看那些目光冰冷的親兵,心知李舜臣是鐵了心要搶人,自己根本無力抗衡。
“別……別拔刀,千萬別拔刀……咱們是自己人,要人是吧,給,給,我親自帶你們去……”
而于此同時,王宮勤政殿內的氣氛,已如沸騰的油鍋。
李虅面色鐵青地坐在王座上。
階下,百官齊聚,空氣凝重得幾乎令人窒息。
儒生清流為主的保守派官員們,可一個比一個怒。
“王上。此乃人倫慘劇!天地不容!十四名兵痞,竟敢在王城之內,悍然殺害國丈、國舅!此等滔天惡行,聞所未聞!視我朝鮮禮法、王權尊嚴于何地?!”
“王上,必須嚴懲!此等凶徒,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不足以正國法!請陛下即刻下旨,將此十四人凌遲處死!梟首示眾!以儆效尤!”
另一位大臣激憤地喊道。
“對!梟首!滅其滿門!”
“王上,此案必須由我朝鮮法司嚴審!絕不可交由漢陽軍法司處置!否則,國將不國,君威何在?”
“漢陽軍如此跋扈,皆是因有恃無恐,朝廷必須強硬!必須讓朝鮮的所有兵丁,都知道,這里是朝鮮!需遵守朝鮮的法度……”
保守派大臣們群情激憤,口號一聲高過一聲
“梟首”、“嚴懲”、“國威”、“法度”等詞響徹大殿。
他們矛頭不僅指向凶犯,更隱隱指向了駐朝明軍的管理和權限。
要求嚴懲凶手、維護朝鮮司法獨立的聲音佔據了絕對上風……
不過,朝堂之上,以金正三為首的一部分官員,剛听到消息時候也是,心頭一驚,但群情激憤之下,到此時也未有人說話。
直到,金正三听到官員們開始攻擊軍法司後,他站不住了。
在此時的朝鮮朝堂上,以金正三為首的“李黨”官員。
他們人數相對較少,官職品級或許並非最高,但他們佔據著兵曹、工曹、戶曹等掌管軍需、財政、營造的“實權”部門,是維系前線大軍運轉和漢陽城防務的真正樞紐。
就比如現在的漢陽府通判李修,他就是李黨的官員。
正在清流官員們慷慨激昂地喊出“豈能由軍法司私刑處置”時,金正三突然發出了一聲清晰而克制的咳嗽。
“咳!”
聲音不大,卻像一道冰稜驟然刺入沸騰的油鍋。
瞬間,整個勤政殿為之一靜!
所有激憤的聲音戛然而止。
所有的目光,帶著驚疑、憤怒、審視、畏懼等復雜情緒,齊刷刷地聚焦在金正三的身上。
這突如其來的寂靜,比方才的喧囂更令人窒息……
金正三迎著所有人的目光,不慌不忙地抬手,象征性地對著王座上的李虅拱了拱,聲音平穩,听不出絲毫情緒波動︰“王上恕罪。臣昨日偶感風寒,喉嚨不適,一時未能忍住。驚擾聖听及諸位同僚議事,臣惶恐。諸位大人,請繼續。”
他微微側身,對著清流官員們做了一個“請”的手勢,姿態看似謙恭,眼神卻如寒潭深水,透著一股“你們繼續表演”的漠然。
這輕描淡寫的“風寒”,如同一個響亮的耳光,抽在了所有慷慨陳詞的清流臉上。
他們瞬間明白了金正三想要表達的意思……
李虅坐在王座上,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他心中的怒火如同熔岩般翻騰,金正三的咳嗽和話語,是對王權的又一次無聲挑釁!
“金軍曹。”李虅的聲音帶著刻意壓抑的冰冷,目光如刀鋒般刺向金正三,“國丈與國舅慘死,寡人心如刀絞。百官所議,皆是為國法、為綱常。寡人想听听你的高見。此事,兵曹以為,當如何處置?”
所有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金正三身上,氣氛比剛才更加凝重。
金正三神色不變,再次向李虅拱手,聲音依舊平穩,但每個字都清晰無比,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分量︰“回稟王上。樸左議政乃國之柱石,國丈之尊。其與兩位國舅大人慘遭橫禍,臣聞之,亦感痛心疾首,五內俱焚!此等悍然殺害朝廷重臣、王室至親之暴行,天理不容,人神共憤……”
“按律,按情,按理,皆當處以極刑,以儆效尤,告慰忠魂!”
他這番開場白,義正辭嚴,滴水不漏,甚至比清流們喊得更有條理。
柳成龍等人臉上剛露出一絲“算你識相”的緩和,金正三接下來的話鋒卻陡然一轉,如同冰水澆頭︰
“然而,王上,諸位大人,需知一事。倭寇繞邊,軍備松弛,朝鮮危如累卵,幸賴天朝神兵,在寧國公李帥爺統御下,為我朝鮮訓練出一支鐵軍來,方保社稷不傾,黎民得安。”
“為整肅軍紀,確保大軍令行禁止,能戰能勝,帥爺奉天子旨意、應朝鮮國請,于駐軍之初,即明令頒布《三軍軍律》,並設立‘軍法司’,專司管轄在朝所有士兵……”
“此《三軍軍律》及軍法司之設,非為私利,實為戰時所需,關乎平倭大局!其法條明晰,程序嚴謹,帥爺執法如山,從不徇私!此乃維系三軍戰力、保障朝鮮安危之基石……”
“王上亦曾親閱並認可此章程。”
金正三的目光最終落回李虅身上,帶著一種近乎逼視的意味︰“如今,犯下此滔天罪行的,乃是登記在冊的漢陽軍巡城營士卒,其身份,其所屬,其行為發生時手持軍械,此案之性質,鐵板釘釘,當屬軍務無疑……”
“依《三軍軍律》,此案之審理、判決、執行之權,當屬軍法司!此乃正義之舉,亦是維系軍令、保障大局之根本……”
他微微向前傾身,聲音不高,卻字字如錘,砸在每一個反對者的心坎上︰“臣斗膽請問王上,請問諸位口口聲聲言必稱‘法度’、‘國威’的大人︰此刻,在未與帥爺商議,未明軍法司處置意向之前,便在此朝堂之上,越過《三軍軍律》,妄議更改案件管轄,甚至要求由朝鮮法司越俎代庖……”
“此舉,置帥爺于何地?置天朝軍威于何地?置維系兩國共同抗倭之大局于何地?”
“難道在諸位大人心中,為了泄一時之憤,便可罔顧戰時法度,動搖抗倭根基嗎?若是帥爺聞知朝堂之上竟有如此言論,不知當作何想?”
金正三侃侃而談,在他說完之後,一幫官員也開始幫腔。
“軍草大人說的在理,在理,在理……”
“是啊,軍法司成立的時候,已經得了王上的準許了啊。”
“王上,要顧全大局……”
…………
“你!”
柳成龍再也按捺不住,須發皆張,一步跨出隊列,指著金正三,聲音因為極致的憤怒而顫抖。
“金正三!你……你是朝鮮人,又是朝鮮的兵曹判書!食我朝鮮俸祿,受我朝鮮王恩!竟……竟說出如此悖逆之言!”
“死的是國丈!是王上的至親!是朝鮮的議政!你竟……竟要先問外人的意思?”
柳成龍的質問,代表了所有清流的心聲,也撕開了那層遮遮掩掩的窗戶紙,將最尖銳的矛盾赤裸裸地擺在了台面。
整個大殿的空氣仿佛凝固了,連呼吸聲都清晰可聞。
面對柳成龍的厲聲質問和幾乎要噴火的目光,金正三的臉上終于不再是古井無波。
他嘴角緩緩勾起一絲極其復雜、帶著幾分自嘲,又帶著幾分決絕的冷笑。
他沒有看柳成龍,反而微微仰頭,目光似乎穿透了勤政殿華麗的藻井,望向某個遙遠的地方。
“柳大人問得好啊……”
“‘朝鮮臣子’?‘食朝鮮俸祿’?‘受朝鮮王恩’?”
“不錯,我金正三,生于朝鮮,長于朝鮮,此刻官居朝鮮兵曹判書,俸祿取自朝鮮國庫!此乃事實!”
他話鋒陡然一轉,聲音拔高,帶著一種斬釘截鐵的鏗鏘︰“然而,俺娘對我說過,我祖上是從鐵嶺來的……\"
……………………
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