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

第873章 萬歷兩文襄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光頭李三 本章︰第873章 萬歷兩文襄

    乾清宮內。

    朱翊鈞端坐御案之後,神色已恢復帝王的端凝。

    申時行、張學顏等幾位內閣重臣肅立階下,屏息凝神。

    朱翊鈞沒有寒暄,直接將那份來自寧波的奏疏遞給了馮保,由馮保轉呈申時行。

    “看看吧。”天子的聲音平靜無波。

    申時行雙手接過,迅速展開閱讀。

    他的眉頭先是習慣性地微蹙,隨即猛地一緊,拿著奏疏的手指微微顫抖。

    張學顏等人雖未看到內容,但見閣老如此反應,心中俱是一沉,殿內氣氛驟然凝固,落針可聞。

    申時行強自壓下心中驚濤駭浪,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艱難地稟報道︰“陛下…張…張尚書他…竟…竟病逝于南洋府了……”

    此言一出,張學顏等人無不倒吸一口冷氣。

    “是。回程行至南洋府海域,染了急癥,藥石罔效。張丁征扶靈無力,依其父遺願,已…就地安葬于南洋府,面朝故國。”

    殿內一片死寂,只有炭盆里偶爾爆出輕微的“ 啪”聲。

    重臣客死異鄉,骸骨難歸,這是何等的悲愴與遺憾……

    在現在的大背景下,大明朝這家世界南玻萬的大集團,對高管的人文關懷肯定要比後世還要有人情味。

    朱翊鈞心中也非常難過。

    眾人皆垂首,不忍再言。

    朱翊鈞的目光緩緩掃過階下眾臣,打破了沉默︰“張愛卿此行,非比尋常。他持節遠赴英格蘭,風濤萬里,不辱使命。英吉利女王親受國書,與我大明簽下了兩國永敦睦誼、百年交好的國書章程。此乃開海以來,與西洋大國定盟之首功……”

    “其功勛,足以彪炳史冊。”

    “今張卿雖薨逝于途,然其功業長存,其志可嘉。朝廷當厚加褒恤,以慰忠魂,以勵來者……”

    “其一,著禮部會同內閣,速議張卿身後哀榮、恤典規格,務必從優從厚……”

    “其二,議定謚號。”

    申時行躬身道︰“陛下聖明,張尚書為國宣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乃臣工楷模。恤典自當從優。至于謚號…”

    “張尚書一生,掌禮部,持邦交,經緯天下,文德昭彰,遠使重洋,雖非戰陣,然涉險歷艱,不避瘴癘,亦有襄助國事、安定邦交之‘襄’勞。”

    “臣斗膽,或可謚‘文襄’?”

    “文襄…”朱翊鈞低聲重復了一遍,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殿宇,望向遙遠的過去。

    “當年高卿,亦謚‘文襄’。”

    張學顏接口道︰“陛下明鑒。高文襄公以才略匡扶社稷,張尚書以膽識開拓海疆,雖功業不同,然皆以‘文’立身,以‘襄’成已國事,且皆具剛毅奮發之姿……“

    “以‘文襄’謚張尚書,既彰其文治邦交之功,亦顯其萬里跋涉、為國盡瘁之勞,與高文襄公前後輝映,足見陛下不忘勛舊、激勵臣節之聖心。”

    朱翊鈞的手指在御案上輕輕敲擊了兩下,那聲音在寂靜的大殿里格外清晰。

    他最終緩緩點頭︰“可。便謚‘文襄’。高拱是文襄,張四維亦是文襄。我大明萬歷年就有此二‘文襄’,是朕之幸,亦是國運之兆。”

    “陛下聖明!”眾臣齊聲應道。

    “其靈柩雖未能歸,然其功勛當受國禮。命天津衛、通州運河沿途,設路祭,其子張丁征扶其衣冠靈位抵京之日,在京文武百官,素服郊迎于德勝門外,朕…亦遣重臣代朕親臨致祭,待其靈位入京,再于禮部設壇,朕當親臨致奠……”

    “臣等遵旨!”

    申時行等人深深拜下。

    他們明白,這已是人臣所能獲得的極高哀榮。

    而且,張四維生前還有一些問題沒有給組織交代清楚。

    現在人病死他鄉,所有的問題都隨風飄散。

    一個“文襄”的謚號,一場重臣代祭的國禮,將這位客死萬里波濤的禮部尚書,永遠銘刻在了大明海疆開拓的豐碑之上……

    當然,朱翊鈞如此重視,也算是給後來之君打個樣。

    “浙江巡撫上奏之時,亦是悲壯,曾在奏疏中,言道魂兮歸來否………在朕看來,功成身歿,國士無雙,英魂當隨那百年國書,永鎮海疆,永佑大明。”

    “諸位愛卿以為,朕說的對嗎?”

    “陛下聖明……”

    …………………………

    消息所至之處,北京城朝堂之上如同投入巨石的深潭,激起的漣漪復雜而洶涌。

    悲痛是表面最洶涌的浪潮……也是此時京師官員最有用的武器。

    禮部衙門內,幾位曾與張四維共事或受其提攜的官員,聞訊後先是愕然,隨即捶胸頓足,涕泗橫流,哭嚎著“尚書公!”。

    “蒼天何妒賢才!”

    哭聲很快感染了其他同僚,一時間,哀聲動地,仿佛整個衙門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其他部院亦是如此,尤以翰林院、鴻臚寺等與禮部關聯密切之處為甚。

    奏疏如雪片般飛向內閣和司禮監,字里行間皆是追思其“持重老成”、“邦交柱石”、“風骨凜然”的贊譽,以及對其“殞身王事”、“忠骸不歸”的無限痛惜與同情。

    朝房內、廊廡下,隨處可見三五官員聚在一起,神色戚戚,低聲談論著張尚書的過往點滴,嘆息聲不絕于耳。

    這份悲痛,有真切的同僚之誼,有對遠洋風險的同感,但也不乏對皇帝態度和朝廷風向的敏銳迎合。

    說白了,除了山西籍的官員們是真的傷心,其他的官員也只是逢場作戲。

    天子如此痛惜厚待,誰敢不悲……

    這就是此時大明朝的政治情勢……

    德勝門外是朝廷為張四維衣冠靈位入京所設的最後一道,也是規模最為宏大的路祭之所。

    時值寒冬,北風凜冽。

    官道兩旁,早已由順天府並五城兵馬司肅清了閑雜,扎起了連綿數里的素白帷幔。

    一座巨大的、覆蓋著明黃帷幔和素白綢緞的祭棚巍然矗立在官道中央,棚內香煙繚繞,燭火通明。

    神案上,供奉著象征張四維身份的精工制作的衣冠靈位,上書︰“大明故禮部尚書、太子太保、張公文襄之神位”。

    他在京的兩個兒子,現在都跪在這個陸祭棚中。

    案前陳列著太牢豬牛羊)祭品,以及皇帝親賜的玉帛、香茗、御酒……

    申時行作為代替天子前來的主祭官,須發在風中微顫,他手持祭文,聲音帶著極力壓抑的哽咽,一字一句地宣讀著朝廷對張四維功績的褒揚。

    每念至動情處,階下百官中便有人以袖掩面,發出低沉的嗚咽。

    這嗚咽迅速蔓延開來,在空曠的郊野上回蕩,顯得格外悲壯淒涼。

    然而,就在這莊嚴肅穆、百官慟哭的祭棚外圍,警戒線之外,卻是另一番景象……

    大批聞訊趕來看熱鬧的京師百姓,被官兵遠遠攔在道路兩側的高坡之上。

    人頭攢動,議論紛紛,如同嗡嗡作響的蜂群,與祭棚內的肅穆形成了奇特的對比……

    “ !好大的排場!這是哪位王公貴冑薨了?瞧著比前兩年張閣老那會兒還氣派!”一個挑著擔子的貨郎踮著腳張望,嘖嘖稱奇。

    旁邊一個裹著棉襖的老漢,吸溜著鼻子,神秘兮兮地壓低聲音︰“這你都不知道,出海的!前兩年,敲鑼打鼓送出去的那個大官兒!禮部尚書!也姓張的!”

    “禮部尚書,多大的官兒啊?比咱們順天府尹還大?”一個年輕後生好奇地問。

    “呸!沒見識!”旁邊一個看起來像是讀過幾天書的落魄文士不屑地啐了一口︰“府尹?府尹給尚書提鞋都不配!那是六部堂官,天子近臣!真正的一品大員!跺跺腳京城都得抖三抖的人物,以後,我也要做禮部尚書……”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方便以後閱讀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第873章 萬歷兩文襄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第873章 萬歷兩文襄並對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