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丁征被賣身的船隊是金陵傳統的商號,金陵商號,他是有金陵三大家一起集資搞出來的遠航商隊。
趙家,沈家,柳家。
雖然晉商在滿清時代,成為皇商,曾幾何時有獨佔鰲頭之勢。
但在這個時期,晉商雖然很團結,但他們在大明帝國的大西北倒騰一點鹽,生鐵的生意,還是處于時代的下風口,不算主流,
他實際上並沒有與江南那些商號比較的資本。
趙家,沈家,柳家,這三家做著的是絲綢生意,他們的手段不比晉商低。
江南織造局。
是給皇帝陛下,兩宮太後刺繡龍袍鳳袍的。
先別管賺不賺錢。
這算是大明朝商人能夠接觸到的天花板了。
天花板的生意,他們提供生絲……
當然,兩千年不變的規矩,他們要招標,可在隆慶年到如今,競標成功的也一直出現在這三家之中。
越大的家族,越是保守。
在朝廷開海之後,他們也想趕上這個浪潮。
三家,合資做了一個船隊,投入了上百萬。
張丁征被賣到了這個船隊中,算是他的幸運,因為在第一波的時候,這個金陵船隊已經積累了經驗。
不可能出現大批次勞工死亡的事情。
對于船隊上的人員安排更合理了些。
雖然張丁征每日都很累,但是,整體的工作量是不會累死他的,甚至還給他留出些許的時間游玩。
到了晚上,船艙里面依舊顛簸不停,張丁征卻早已習慣了這種晃動。
他完成了一天的勞累工作,趁著換班的間隙,來到甲板上透氣。
海面上,一輪明月高懸,與陸地上的月亮截然不同。
大明的陸地太過廣闊,太過繁華……
因為繁華,因為廣闊,導致大明朝的月亮,仿佛被山川、房屋和樹木環繞,多了幾分煙火氣……也沒有海上的圓了。
而海上的月亮,孤獨地懸掛在廣袤無垠的天幕下,灑下清冷的光輝,照亮了波濤洶涌的海面。
那月光如同銀色的輕紗,在海浪上舞動,隨著海浪的起伏閃爍著神秘的光芒,這也是海上最主要的光源之一。
張丁征靜靜地凝望著這海上明月,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
就在這時,他看到了一個身著錦繡絲綢衣服的老者背著手站在船頭。
張丁征心中明白,在船上能穿絲綢衣服的定是主子們。
這麼多天,他也只見過一個人穿著絲綢的衣服,那個人是這艘船的船長,而眼前這個老者,定是有著崇高的身份,但卻不涉足于船上的生意。
當然在開海之後,很多大儒雖然嘴上說著,開海會誤國誤民,但他們的行動卻是截然相反的。
有很多有名氣的大儒,會上船出去看看。
井底之蛙,雖然舒服,但想當的人,是很少的,有機會開拓視野,誰不想嘗試一下。
天涯海角,存在嗎?
他們也是有求知欲的。
這些,張丁征是知道的。
原本在他的船上就邀請了這些大儒,寫傳記,寫話本,不過,他沒有機會成為主子,參與到創作中了。
他走上前去,恭敬地行禮道︰“先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不知這海上的明月,先生有何感受呢?”
老者轉過頭來,眼中閃過一絲驚訝。
他看著張丁征,微微點頭道︰“你一個船工,竟能說出此等詩句,不簡單呀。”
張丁征謙遜地笑了笑,說道︰“先生謬贊了,小人只是偶爾听聞,覺得這詩句與眼前之景甚是契合,再加上先生站在船頭,天涯共此時,好似成了眼前之事。”
老者輕輕笑道︰“多年前啊,咱們的皇帝陛下曾經給已經去世的高拱,寫了一個匾額,上面 所說的便是海上生明月,一晃多年過去,物是人非,但也依賴高拱之力,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
這老者說完之後,有些疑惑,他不知自己為什麼會跟前面的這個勞工,說這麼多,可能是因為上船的時間久了,沒有人給自己講述詩詞歌賦。
張丁征提了詩句,倒是讓他有些控制不住自己,說了過往的事情。
而此時張丁征面對的老者。
可不是個簡單的角色。
他叫徐渭。
皇帝陛下的老師。
他此次隨著船隊出海,一方面是因為與金陵王家交情深厚,想來看看這開海後的景象;另一方面,也是想遠離兩京的喧囂,尋找一份寧靜。
徐渭在萬歷四年初,便離開了北京城,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覺得自己教不了皇帝陛下什麼東西,在加上南方開海的勢頭越來越猛,他也想著出去看看,便給皇帝陛下告辭。
朱翊鈞一直尊敬徐渭,對于他的要求,直接全部滿足,放他離開京師,兩人約定,在徐渭回來之後,定要給皇帝陛下好生講一下海外的事情。
徐渭看著眼前這個聰慧的年輕人,心中多了幾分好奇。
“你叫什麼名字?為何會在這船隊之上?”徐渭問道。
听著徐渭的話,張丁征稍稍一愣神,片刻之後,還是回答道︰“小子張小二,機緣巧合,上了船,出了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對于他自己真正的身份,張丁征選擇了隱瞞。
這也是他第一次隱瞞自己的來歷。
他慢慢的接受了張小二這個卑賤的名字。
徐渭听後,微微嘆息道︰“人生無常,你既來到這里,便要好好把握機會。”
“多謝先生教導。”
“你是不是讀過些書啊……”徐渭問道。
張丁征是個編故事的好手。
“先生看的極準,小子確實讀過一些書,小的曾經是官宦人家啊,父親在金陵城曾經為官,但品行不端,管不住自己,在海瑞大人為應天巡撫之時,下了大牢,小子家道便開始中落,此時,只能出海干些苦活,求取生路……”
徐渭听完之後,也不懷疑,只是嘆了口氣︰“人生之路,豈會平坦?起起落落,本是常事,你莫要過于消沉,如今雖處困境,卻未必不是一次機遇……”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大海之上,充滿未知,亦蘊含無限可能。你既聰慧又有學識,若能把握時機,未嘗不能成就一番事業,東山再起。過往種種,已如流水逝去,當著眼未來,奮發向前……”
”先生教導的是。”
兩個本不應該發生交際的人,卻在大海之上,意外的產生了對話,
兩人就這般從海上的明月聊到了大明朝的風土人情。
張丁征雖然學問不通,但生意人嘛,社會經驗豐富,聊將起來,也能給徐渭一些新的感觸。
同樣,徐渭則憑借著自己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為張丁征開闊了視野。
這也是張丁征一種天大的造化……
喜歡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請大家收藏︰()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