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期不管是盛海京劇院還是華夏京劇院,都是緊跟形勢,創作出一出又一出的經典戲曲。
不像後世的那些京劇大師,毫無創作動力,整天不是四處上節目裝逼就是公開喊話化緣,也不嫌他媽丟人。
總之一句話創新、創新還是他媽的創新,只有創新才有生命力,才能更好的把京劇傳承下去。
就拿《智取威虎山》來說,被當時的保守派批得狗血淋頭,說什麼背離京劇的寫意美學,過度西化。
人家革新派根本不叼這群人,認為只有創新才能推動京劇的與時俱進。
最後結果不言而喻,革新派勝利,一部經典的京劇由此誕生。
梅大師點點頭“算是吧!你小子從小就接觸京劇,後面又給我要了那麼多唱片,燻也該燻會了吧?”
“你讓我寫幾首歌還行,可京劇太復雜了。”劉平安郁悶的撓起頭,寫歌和創作京劇完全不是一量級,工作量忒大。
梅大師笑道“也不是說讓你獨立創作一出京劇,你也沒那個本事,只是在創作上給我提一些建議就成。”
嘿!你這話說的哥們就不愛听了?八大樣板戲,自己恰巧熟悉《智取威虎山》和《沙家 》,因為這兩出戲,後世老一輩的人大多都能哼哼幾句,劉平安微微一笑“你仔細和我講講那個《智取威虎山》,熟悉曲風才好創作不是。”
梅大師開始詳細講起《智取威虎山》的創作細節,從音樂設計、表演程式、舞台美術、唱腔表現等等方面,講的是事無巨細。
比如在音樂設計上,融入交響樂伴奏,打破傳統文武場的局限,增強了舞台氣勢。
還有在傳統配樂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中西混合樂隊,這是首次在京劇表演上選擇中西混合樂隊。
還有其他許多創新的地方,如集體的滑雪舞、楊子榮新的趟馬動作等等,都吸收了民間歌舞及芭蕾舞的成分。
老戲迷劉年氏坐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劉平安趁機慫恿道“梅大師,你來上一段,讓我們听听。”
梅大師連連擺手“不行不行,這出戲主要以“生”行為主,特別是“老生”和“武生”,我一旦角唱不出人家的韻味。”
“來吧!說不準你這一唱,我靈感就來了。”
“真不行!再說這出戲我只會唱一小片段。”
“一小段就足夠了,快,趕快,我心里已經有些靈感了。”
梅大師半信半疑道“真的?”
劉平安給他端起一杯茶“真真的,喝口茶潤潤嗓子。”
梅大師接過茶杯,說笑道“行!那我就獻丑一段,反正這里也沒外人,不過你小子可別騙我啊!”
劉平安拍著胸脯道“放心!我可是個實誠人,打小就沒說過謊話。”
你那可是實誠,淨忽悠自家人了,劉年氏沒好氣的白其一眼,沒有拆穿自己的好大孫。
梅大師喝口茶,然後放下茶杯,咳嗽兩聲,站起身放開嗓子
“穿林海? 跨雪原? 氣沖? 霄漢?? ”
“抒豪情? 寄壯志? 面對? 群山?? ”
“搗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
劉年氏鼓掌喊道“好!”
劉平安也跟著鼓掌叫好。
“獻丑獻丑!”梅大師低頭笑著拱手,重新落座。
劉平安又給他倒上一杯茶,說道“崔左夫去年發表的一部紀實文學《血染著的姓名——36個傷病員斗爭紀實》,你看過沒?”
梅大師點頭回道“淺顯看過,講的是新四軍傷病員在陽澄湖蘆葦蕩堅持抗戰的史實。”
“對!咱們可以根據這個改編一下。”劉平安循循善誘道,這部紀實小說明年會被改編成滬劇《碧水紅旗》,1960年又把劇名改為《蘆蕩火種》,1963年被京城京劇團改編成京劇,1964年被正式定名為《沙家 》,從時間上來推斷,應該屬于原創。
梅大師思考片刻,手指有規律的在石桌上敲打道“這倒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劉平安接著說道“肯定啊!咱們只要大方向不犯錯誤,踫到一個好故事總歸能慢慢打磨成一部經典的戲曲。”
“是啊,你提醒的對,大方向千萬不能犯錯,以前的那些老友現在很多都被”
“咱們不談這個!梅大師,你身兼這麼多職位,完全可以調集足夠的人手成立一個創作改編小組,集中精力專門主攻那些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