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舒大家是全國知名的大作家,要知道當時舒大家離諾貝爾文學獎也只差一步。
“舒大家會幫我們寫相聲嗎?”他們這些人也只能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找上門去。
侯保琳幾人找到舒大家,講了相聲界的困難處境,舒大家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認為相聲應該存在下去,他自己在抗戰的時候也寫過和說過相聲。
侯保琳這些人當場高興的就拍大腿,又問了問舒大家能否給他們寫幾個段子。舒大家欣然應允,要求他們挑幾個段子給他參考參考,幾天以後,舒大家就為他們寫了幾個新段子《菜單子》、《文章會》等等。
為了提高相聲的品位,舒大家還將吳曉鈴、羅常培兩位對曲藝有研究的語言學者介紹給了他們。
從此以後,就傳說侯先生每年必去給舒大家拜年,而且要行大禮,舒大家年年都要上前用力攙扶,但每回都未曾拗過侯保琳的一片誠意。當然這只是傳說,至于真假就不得而知了)
論輩分馬大師比他高一輩,論專業更不輸他,但是為什麼侯保琳被稱為相聲界第一人,就是因為他救了整個相聲,他們圈內有這麼一句話,“沒有侯保琳,哪來相聲”就是說他的貢獻當代無人可及。
相聲以“葷口小技”、民間雜耍流行于街頭,“低俗”程度比之三人轉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侯保琳靠“文明相聲”拯救了這個行當,從“地攤兒物”提升為“正宗文化”,將相聲身份整的高大上,火爆程度一點不比京劇、昆曲差,從而登上晚會、央視等大雅之堂。
沒想到舒大家和相聲界還有這麼一段淵源,難怪他們幾人都要下去迎接舒大家。
劉平安和于士德兩人邊聊邊跟在眾人後面來到樓下。
不一會,從遠處駛來一輛黑色小轎車在豐澤園的門口停了下來,打開車門,舒大師、梅大師和朱家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