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整理舊物時,從箱底翻出一本褪色的日記本。扉頁上歪歪扭扭寫著“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翻開內頁,那些十七歲的文字突然像針一樣扎進眼里……
為了所謂的面子在父母面前謊稱月考成績,為了微不足道的勝負欲在競賽中偷偷修改過對手的數據。指尖撫過那些稚嫩卻刻薄的字跡,突然清晰地意識到︰原來我們真的會厭惡過去的自己。
這種厭惡並非源于時光濾鏡下的美化,而是站在人生更高處時,終于看清曾經那些被忽略的褶皺。就像登山者回望山腳,才發現當初以為平坦的路徑,其實布滿了歪斜的腳印與怯懦的迂回。
二十歲生日那天,有人用兼職攢了三個月的錢買了一部最新款手機。同學聚會上,這個人刻意把手機放在餐桌最顯眼的位置,假裝不經意地滑動屏幕。當有人驚嘆“你居然換了新手機”時,他輕描淡寫地說“家里給的生日禮物”,卻不敢說自己連續一個月每天只吃兩頓飯。
那天晚上回宿舍,看著余額寶里只剩兩位數的存款,突然對著鏡子里故作輕松的臉感到一陣生理性不適。
現實中,社交媒體上充斥著精心包裝的生活,有人為了維持朋友圈里光鮮亮麗的人設,不惜透支信用卡購買奢侈品,甚至借錢租豪車拍照,只為換來他人羨慕的目光。直到債主上門,才驚覺自己早已在虛榮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而那些虛假的繁華,不過是易碎的泡沫。
後來在招聘會現場,這個人遇見當年同系的人。對方穿著洗得發白的襯衫,卻能流利地用三種語言與外企面試官交流。閑聊時對方說起大學四年都在圖書館度過,靠著獎學金和助學金完成學業。看著對方眼里閃爍的自信光芒,突然想起那個攥著新手機強撐體面的自己,為了滿足旁人的目光,竟把最該用來充盈內核的時光,浪費在虛浮的裝點上。
在職場中,有人入職後發現身邊同事都開著好車、穿著名牌,便不顧自己的經濟實力,貸款買了昂貴的服飾和代步工具。然而,每月高額的還款壓力讓他不敢輕易換工作,即便遇到更好的發展機會,也只能望而卻步,被物質的枷鎖牢牢束縛。
還有人曾分享過自己的故事。三十五歲那年,他為了在同學會上碾壓當年的競爭對手,貸款買了輛超出消費能力的豪車。每個月償還車貸時,都要偷偷挪用給孩子報興趣班的錢。直到有天孩子怯生生地問“我能不能繼續學鋼琴”,他看著孩子手里卷邊的樂譜,突然砸碎了車里象征身份的方向盤裝飾。
“那一刻我厭惡透了那個被虛榮心牽著走的自己,像個穿著皇帝新衣的傻瓜。”
現實里,不少中年人在同學聚會後陷入焦慮,看到昔日不如自己的同學如今事業有成、生活優渥,便盲目跟風投資、創業,結果不僅賠光積蓄,還讓家庭陷入困境,事後追悔莫及。
我們都曾有過被虛榮綁架的時刻︰為了朋友圈的點贊數精心編排生活,為了社交場合的談資假裝精通不懂的領域,為了所謂的人設,隱藏真實的喜好。
這些被外界目光雕琢出的假面,在當時或許能換來片刻的滿足,卻會在日後某個安靜的瞬間,顯露出內里空洞的嘲諷。
如今短視頻平台上,許多網紅為了流量和粉絲,編造虛假故事、擺拍夸張劇情,雖然短期內收獲了大量關注和收益,但謊言被揭穿後,不僅失去了粉絲的信任,也毀掉了自己的聲譽。
抽屜深處藏著一封泛黃的信,是高中班主任退休前寄來的。信里附著手稿復印件,是當年參加作文競賽的原稿。老師在信中寫道︰“其實你原本寫的是《故鄉的老槐樹》,為什麼臨交稿改成了《青春的叛逆》?我記得你說怕別人覺得你土氣。”
看到這段話的瞬間,記憶突然翻涌。那年確實寫了故鄉的老槐樹,爺爺在樹下教他背詩,奶奶在樹旁曬谷,還有夏日傍晚鄰里圍坐聊天的煙火氣。但提交前看到其他同學寫的都是“搖滾”“理想”“遠方”,突然覺得自己的文字太“落伍”,連夜改成了迎合潮流的題材。
最終那篇文章只得了鼓勵獎,而真正想寫的故事,永遠封存在了草稿紙里。
在校園中,學生們為了融入群體,常常會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真實想法。有人明明喜歡古典音樂,卻因為周圍同學都熱衷于流行音樂,而假裝對古典音樂毫無興趣;有人擅長繪畫,卻因擔心被嘲笑“不務正業”,而將畫筆束之高閣。
這種怯懦在成長中不斷變形。大學時明明不同意社團負責人的決策,卻因為怕被孤立而沉默;工作後明知同事的方案存在漏洞,卻因為怕得罪人而選擇附和;甚至在親友遭遇不公時,也曾因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頭而選擇旁觀。
那些被怯懦裹挾的時刻,就像在人生答卷上畫下的虛線,看似暫時規避了沖突,卻在日後回望時,變成了永遠無法修正的遺憾。
職場里,員工們為了保住工作、獲得晉升,即便發現公司存在違規操作或不合理的制度,也選擇保持沉默。有人看到同事在工作中偷奸耍滑、損害公司利益,卻不敢站出來指出,導致不良風氣在團隊中蔓延,最終影響整個團隊的發展。
有人曾懷揣著創業的夢想,卻在初次創業失敗後,便徹底放棄,不敢再踏出那一步;有人熱愛寫作,投稿被拒幾次後,就認為自己沒有天賦,從此封筆。
整理舊微博時,有人刪光了所有二十歲前的動態。其中一條寫著“女生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最後還不是要嫁人”,下面竟有十幾個同齡人的點贊。
還有人曾對孩子的性取向嗤之以鼻,直到親眼看到孩子在抑郁癥病房里割腕。“我以前總說男人就該陽剛,看到他喜歡粉色會罵他娘娘腔,發現他藏著男生的照片會把他的東西摔得粉碎。”
這個人在病房外守了三天三夜,看著孩子手腕上猙獰的疤痕,突然痛恨起那個被世俗偏見操控的自己。“我一直以為在糾正他的錯誤,其實是用自以為是的正確,把他逼到了懸崖邊。”
社會上,對性少數群體的歧視屢見不鮮。同性戀者在求職、租房時可能會遭遇不公平對待;跨性別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臨他人異樣的眼光和言語攻擊,這些偏見和歧視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傷害。
我們都曾是偏見的載體︰用地域標簽定義一個人的品行,用學歷高低衡量一個人的價值,用外貌長相判斷一個人的優劣。那些未經審視的刻板印象,就像戴在眼楮上的有色眼鏡,讓我們看不見世界的多元,也看不見他人真實的模樣。
當有一天終于摘下鏡片,才發現自己曾用多麼粗陋的標準,傷害過無辜的人,也禁錮過自己的認知。
但厭惡並非終點,而是成長的開端。就像園丁修剪枝葉,不是為了否定樹木的過去,而是為了讓它更茁壯地生長。
那位砸了方向盤裝飾的人,後來賣掉豪車換了輛實用的國產車。他把省下的錢給孩子報了鋼琴班,周末會帶著家人去郊外露營。“現在看到朋友圈里曬豪車的動態,再也不會覺得自卑了。真正的體面不是給別人看的,是自己心里踏實。”
現實中,許多人在經歷過虛榮的洗禮後,開始回歸生活的本質。有人辭去高薪卻高壓的工作,選擇開一家小店,雖然收入減少了,但能夠享受悠閑的生活,陪伴家人;有人不再追求物質的奢華,轉而投身公益事業,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找到了人生的真正價值。
那個不敢站上舞台的人,去年報名了公司年會主持人,雖然上台時腿還在抖,但堅持念完了所有台詞。下台後這個人發信息說︰“我好像听到十五歲的自己在為我鼓掌。”現在的他開始學脫口秀,雖然每次演出前都要緊張到嘔吐,但再也沒缺席過一次開放麥。
生活中,有無數人在戰勝恐懼後實現了自我突破。有人曾害怕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孤僻,通過參加演講培訓和社交活動,逐漸變得開朗自信,還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人害怕水,卻為了克服恐懼報名學習游泳,最終不僅學會了游泳,還參加了游泳比賽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而那個刪掉幼稚微博的人,給當年被自己議論的學姐發了條道歉信息。學姐很快回復︰“誰年輕時候沒犯過傻呢?重要的是現在的你怎麼想。”
那天這個人在日記本上寫下︰厭惡過去的自己,恰恰證明現在的我們更值得被珍惜。那些讓我們感到羞愧的瞬間,其實是成長的坐標。就像航船需要燈塔指引方向,人生也需要這些負面參照來確認自己的位置。
我們厭惡的從來不是某個具體的年齡,而是那時的狹隘、怯懦與偏見;我們真正否定的,是那些本可以做得更好卻選擇妥協的時刻。
所以不必害怕承認這種厭惡。當你開始為過去的錯誤感到刺痛,說明良知尚未沉睡;當你能夠正視曾經的不堪,意味著心智正在成熟。或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還會回望現在的自己,發現依然有許多笨拙與不足。但正是這種循環往復的自我審視,讓生命在不斷修正中趨向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