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轟、、”
昆明南城外,10里的一處小荒山,火炮的試驗場上,硝煙彌漫,火星飛濺,轟鳴聲響徹雲霄。
兩里外的目標物,濃煙滾滾,玉石俱焚,當真是炮火所至,無堅不摧,糜爛可數里。
滅清將軍炮,12斤的重型實心炮彈,滅霸將軍炮,16斤的重型實心炮彈。
一炮過去,數道幾米厚的擋土牆,瞬間就抹平了,塵土飛揚,化為粉齏。
這就是朱皇帝,為何選擇城外10里的地方,實驗這些重型火炮。
太凶猛,太殘暴了,真正的打炮聲,震耳欲聾,沖破天際啊。
雲南剛剛平定,一年時間都不到,朱皇帝都有點擔心,老百姓听到後,嚇壞了,又出現騷亂動亂。
“嘶嘶嘶”
“咕嚕、咕嚕、、”
“啊哈、、”
、、、
周邊的一眾老武夫,李來亨,尚可喜,袁宗第,郝永忠,秦翼明,譚益等人,肝膽俱裂,目瞪口呆,紛紛咂舌,倒吸冷氣。
都是久經沙場的老武夫,當然見識過火炮的威力,但像這種,如此殘暴的火力,確實是嚇到了。
特別是滅清將軍炮,已經連續發射兩刻鐘,不帶一口氣歇的,往死里轟的節奏。
此時此刻,光頭將因道侯尚可喜,仿佛又回到了廣州城的平南王府,被城外的明軍,晝夜不停歇的轟炸,寢食難安啊。
同樣,臨國公李來亨,靖國公袁宗第,益國公郝搖旗,更是頻頻對視眼色,都在對方的眼中,發現了慶幸和恐懼。
慶幸的事,李采薇終于可以入宮了,忠貞營總算被朱皇帝接納了,洗白了闖賊流賊的身份。
恐懼的事,明軍的火力,太凶猛凶殘了,確實是今非昔比了。
倘若,忠貞營不接受朱皇帝的橄欖枝,繼續窩在夔東山旮旯,終有一天,他們也要死在這些豪橫火力下。
“啪啪啪”
“好好好,好啊”
“這就是朕的,滅清,滅霸將軍炮”
“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殲滅一切韃子,干掉所有的敵人”
“王侍郎”
“加大人力物力,盡快造上幾百門,二炮營等著換裝”
“黃主事,連主事”
“記住了,戶部上下,要優先提供工部的糧餉和物資開支,不得有半點克扣短缺”
“將來的某一天,朕就靠這玩意,敲開滿清的烏龜殼”
“哈哈哈”
站在最前面的朱皇帝,放下手中的長筒望遠鏡,朗朗大笑,大夸特夸,豪氣萬千啊。
看到效果後,朱皇帝大手一揮,下令工部戶部,提高優先級,盡快打造更多的火炮。
沒錯,朱皇帝回師雲南,就是一邊整頓朝廷,一邊休養生息,打造更多的兵械,以備下一次的大戰決戰。
火炮,才是真正的戰爭之王,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啊。
當年,滿清能橫掃中原,馬踏江南,毀城滅口,所向披靡,還不是靠他們手中,幾百上千門紅衣大炮嘛。
所以說,朱皇帝的軍隊,也要裝備幾百上千門,鎮虜、滅虜、滅清和滅霸,各種大小不一的火炮,轟死殲滅滿清韃子。
更何況,大明王朝,有了上緬甸和中緬甸,就會有足夠的戰象,運輸重型火炮,一點問題都沒有。
滿清就不行了啊,他們的紅衣大炮,都是在京城生產,這要是運輸到大西南,那就呵呵了,千山萬水啊。
沒辦法,滿清韃子,入主中原後,向來忌憚打壓漢人,這種軍國利器,怎麼可能放在江南啊。
“陛下”
“諸位大人,將軍”
“請看這個,這個,還有這個、、、”
“沒錯”
“這就是自生鳥銃,自生抬槍,還有自生手銃”
一刻鐘後,朱皇帝,帶著一眾文武,來到另一處試驗場。
工部火器司郎中趙爍,一把掀開帆布,指著上面的火器,滿臉自豪,開始大聲介紹。
這個趙爍,是趙士楨的族人,大明火器專家之一,也是工匠營的元老人物之一。
“陛下”
“工匠營,為了打造這一款自生鳥銃,耗費了半年時間”
“還特意從徽州,找來了東郊先生的族人,一起合力打造完成”
“陛下”
“這一位,就是畢應福,他的手藝,可比老臣的精湛多了”
說完後,趙爍把手指向一邊,一個叫畢應福的中年男子,身材消瘦,雙目炯炯有神。
東郊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畢懋康,萬歷年間的進士,崇禎年間的兵部右侍郎,火器兵械專家之一。
這個畢應福,就是畢懋良的兒子,畢懋康的大佷子,家傳的火器行家。
畢懋良,也是名人,萬歷年間的進士,曾任戶部右侍郎,崇禎年間的工部左侍郎。
牛人畢懋康,著有軍器圖說,打造了武剛車,神飛炮,還有大名鼎鼎的自生鳥銃。
術業有專攻,兵械火器也是如此,各有各的套路。
牛人趙士楨,發明了迅雷銃、掣電銃、火箭溜、魯密銃、鷹揚炮等等。
所以,當初在勇衛營的時候,趙爍很快就搞定了抬槍,因為抬槍跟鷹揚炮差不多,都是重型鳥銃。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是,涉及到自生鳥銃,畢家才是真正的行家。
好在,朱皇帝打贏了一系列的戰爭,滅了二十多萬清軍,名揚天下。
這不,工部的朱企 、王文簡和趙爍等人,很快想到了徽州的畢家,以朝廷的名義,再次招募畢氏的專家。
畢家的上一代,出了畢氏兄弟,兩個六部重臣,看到使臣後,立馬沿著長江,進入大西南,再次加入了工部。
“草民畢應福”
“叩見陛下”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被趙爍點到名的中年男子,立馬從人群後面站出來,渾身激動顫抖著,跪地磕頭,高呼萬歲。
畢家又露臉了啊,太不容易了,20多年了啊。
崇禎末年,北京的朝廷沒了,南邊的朝廷,也是過眼雲煙,顛沛流離。
畢家,在萬歷年間,天啟年間,崇禎年間,也算是江南官宦豪門了。
但是,朝廷南遷以後,畢氏兩進士一退,畢家就不行了,有點沒落的趨勢。
現在,不一樣了,大明西南朝廷,再次強勢崛起,聞訊得到機會的畢家,肯定要往前沖啊,期望重現家族的輝煌。
“不用多禮”
“起來吧”
站在前面的朱皇帝,放下手中的遂發手銃,點了點頭,再把目光看向地上的中年人,肯定的說道︰
“還有,你也不用自稱草民”
“畢氏兩進士,是兩個朝廷重臣,也算是大明的功勛之臣”
“這樣吧”
“你還是在工部吧,任職工部郎中,協助王侍郎,搞好兵械火器”
“說說吧,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自生鳥銃”
“不,不要叫自生鳥銃了,有點拗口”
“既然是燧石生火發銃,那就叫遂發鳥銃吧”
剛剛趙爍介紹的時候,王文簡就在朱皇帝身邊,小聲詳細的介紹畢氏一族。
畢竟,朱皇帝才多少歲啊,畢氏輝煌的時候,他還沒出生呢,肯定不清楚情況了。
所以說,听聞畢氏一家,是一門兩進士,兩侍郎的時候,朱皇帝的態度,立馬變了。
大手一揮,草民變工部郎中,正五品大官了,位列尚書,左右侍郎之下。
沒錯,朱皇帝最喜歡用這種人,正統的明臣世家,沒有降清的人,基本上人品都有保證。
“回陛下”
“諸位大人,將軍”
滿懷激動的畢應福,太激動了,站在一大堆重臣大將中間,躬身抱拳行禮,聲音都有點顫抖的樣子。
“大家請看”
“這些自生,不,遂發鳥銃”
“跟以前常用的火繩鳥銃,區別不是很大”
“看上去都差不多,銃管、照門、照星、銃托、銃機,都是雙手端穩銃管,瞄準目標,再發射”
“唯一的區別,就是銃機,點火的方式不一樣,以燧石銃機,代替了火繩銃機”
“以前的鳥銃,是火繩銃,火門槍,演變改進而來的,能雙手持銃,瞄準擊中飛鳥,故命名鳥銃”
“在戰場上,前線的將士們,先往銃管里,填裝夯實彈藥,再往銃機的火孔,倒入少量的引火藥”
“準備完成後,再瞄準目標,單手扣動扳機,用燃燒的火繩,點燃銃機里的火孔火藥,最後引燃銃管里的火藥,完成發射”
“缺點很多,大家都是行家,都很清楚”
“火繩銃,鳥銃的弱點,就是在火繩上面,對明火的要求,是最大的麻煩”
“將士們,臨戰的時候,需要點燃火繩備戰,”
“且要時刻盯著火繩,擔心火繩熄滅,時刻調整火繩長短,以防止點火的位置不對,無法點燃銃機”
“更重要的事,下雨天,或陰雨天的時候,火繩鳥銃,一不小心火繩就滅了,根本無法持續使用”
工科男,技術男,火器世家出身的他,就是這樣,一板一眼,一絲不苟。
這個畢應福,就是這麼拿著一支常用的鳥銃,從火門銃,火繩銃,一直介紹到手里的遂發鳥銃。
特別是鳥銃的銃機,火門,火孔,做了詳細說明,如何填裝,瞄準點火發射,最後擊中目標。
所以說,明朝的火器,其實是蠻厲害的,這種鳥銃,已經有了後世步槍的影子。
喜歡中興大明,從絞殺吳三桂開始請大家收藏︰()中興大明,從絞殺吳三桂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