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母,那我下午還約了姬丹一起去兄長那,那我要跟兄長說拜師的事嗎?”
“政兒先不用說,待明天我跟姬夫子一起去的時候,再說拜師的事。”趙姬說道。
“知道了阿母。”
......
下午,嬴政就來找秦臻了,這次還領來了一個人,比他稍微大一點的孩童。
這時候秦臻在做石墨,他想嘗試給豆腐研制出來。
“他是甚?”秦臻問道。
“兄長,他是姬丹,乃是燕國太子,與我一樣,質于邯鄲。”嬴政為秦臻介紹起來了身邊的孩童。
秦臻聞言,看了眼燕太子丹,這兩個人年幼時質于邯鄲,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互為摯友,不過最後兩個人也是分崩離析,相恨相殺。
“歡迎!”秦臻笑著把兩個人讓進來。
見秦臻沒有不歡迎自己的好友,他也放下心來,其實一開始嬴政並沒有想帶姬丹過來,只不過姬丹這兩天找不到嬴政的影子,由于兩個人在邯鄲沒有朋友,之前他們每天都會見面的,所以姬丹就去了姬昊家,便問了嬴政這兩天都去了哪里。
嬴政這才說認識了一個兄長的事情。
嬴政喜歡來找秦臻,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秦臻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看不起他,還開導他,其次,在這位兄長這里,他不會無聊,秦臻總能找到些有意思的事情做。
比如,秦臻自己做了一副名叫’象棋‘的東西,跟後世的象棋一樣,只不過把楚河漢界,變成了秦趙。當然,小嬴政不會承認在這里吃的比較好這個事情的。昨天,韓非外出回來的時候,也見過一次嬴政,他也沒有說什麼,也會跟秦臻討論一些事情,他雖然基本上都听不懂,但依舊感覺很厲害的樣子。
今天,韓非下午回來的時候,帶過來一位年齡稍微三十歲左右的人,此人身穿長衫,袖子寬大,腰佩長劍,秦臻看了一眼便覺得像是儒生,因為孔子喜好這身打扮,他後世的儒生,不管走到哪大多數都是長衫在身,經過介紹,秦臻得知這便是孔子七世孫孔慎。一開始秦臻還以為韓非早就認識孔慎了,但從兩人的話語中得知,韓非也是第一次見到他。
“看君子打扮,是儒生嗎?”孔慎詢問秦臻。
“不是,在下秦臻,師從雲夢山鬼谷。”秦臻拱手道。
听到秦臻自稱鬼谷門徒,孔慎頓時熱情減了不少,隨意客氣了句,“原來是鬼谷門徒。”
鬼谷一脈雖然名氣不小,但畢竟只是一個小派別,人數少,這時期的儒生,除了儒家儒家以外,其他派別都是潛在的敵人,尤其是墨家,孔慎作為孔子的直系血脈,更是覺得儒家老大,他老二。
期間,孔慎時不時還問秦臻疑問,似是有考校的意思,只不過秦臻與他不熟,只是點到為止。而嬴政姬丹兩小只,則是完全听不懂三人的談話,領著小狗便在韓非的宅子亂逛游玩, 韓非也沒有管他倆。
三個人談話中,孔慎一直擺著一副趾高氣昂的態度,甚至有時候連荀況都不放在眼里,韓非做為一個有涵養的人,也不會去刻意懟他,秦臻也懶得理會,甚至坐在地上左手跟右手下棋了。
“看樣子,西河學派與荀況之論,哼,完全就是違背先祖遺訓,按他的理念,禮崩樂壞是早晚的事。”他想著其他學派的理念,孔慎怒斥道。
這時候,謙遜的韓非終于是忍不住了,他對荀子是很尊敬的,並且這幾天在面見荀子之後,已經決定是要拜在荀子門下了,自然是不能容忍他人詆毀荀子。
“先生,現如今....今天下,已經是禮崩樂壞,法治當優于....禮治與仁治,以法確立制度,方一視同仁,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及秦國商鞅變法,無一...不在告訴 ’法‘ 的中重要性。”
“韓非,你的想法更要不得,法治,不過是搬弄權謀之學,亂天下之學,不施以仁治,只會帶來殺戮。”
在孔慎听來,韓非的以法治國違反周禮,就是歪理,作為孔家子孫,他一定要出言相懟。
“不...不是。”
“苛政猛于虎。”
兩個人竟開始辯論起來,這可苦了韓非這個結巴。
他往往話音未落,就被孔慎打斷,然後搬出孔孟之言辯駁,幾次想反駁孔慎的觀點,但是根本插不上話,一旁的秦臻不得不承認,這個孔慎,對于孔孟言論倒是背的滾瓜爛熟,懟的韓非漲紅了臉,額頭上的青筋條條綻出,雙拳都握緊了。
秦臻見狀,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不能袖手旁觀了,再就是,這個孔慎確實太能裝13了,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這種人,起身便說,“先生此言差矣。”
孔慎也把視線落在了他身上,趾高氣昂的說了句,“不知道鬼谷高徒,有何見解?”
“先生稱法治僅是權謀之法,在下不敢苟同,法治是為強化吏治,讓惡人受到法律制裁,天下之治,不在空談,從魏國開始,到現在的秦國,無一不在透露法治的重要性,至于先生說的苛政猛于虎,這話沒問題,但是誰說法治就是苛政,法度雖然是用刑法嚴肅平民行為,但同樣也在貴族脖子上套上了枷鎖,孟子曰︰君為輕,社稷次之,民為重。有法度在,那麼,王子犯法當與庶民同罪,這就是法的重要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彩!”韓非听完後,略帶得意之色的看著孔慎。
秦臻最後又重復了前幾天對韓非說的話,孔慎听完,臉色很難看,頓時陰沉了下來,直接駁斥了他的觀點,最後還用孟子的話懟了他,近年來儒家仁治學說不受列國待見,但是孔慎卻听不得別人說。他最討厭的就是就是質疑儒家學說的人,再就是他辯不過的人,眼前這黃口小兒,通過孔孟自相矛盾的地方,說的他惱羞成怒。
“哼!當年周公以禮儀與井田制治理天下,致使天下四海升平,安居樂業。然而如今,禮崩樂壞,道德淪喪,社會秩序混亂不堪。你看看現在的天下,各國連年征戰不休,百姓苦不堪言。唯有恢復周禮,才能實現天下安定太平啊!”孔慎慷慨激昂地說道。
秦臻听後不禁嗤笑一聲,不以為然地反駁道︰“真是可笑至極!八百多年的周朝統治史,天下諸侯卻打了足足八百年之久!難道先生您視而不見嗎?如果恢復舊制真能解決問題,那麼當今七國之間長達數百年的戰爭又該如何解釋呢?更別提三家分晉、田代齊氏這些歷史事件了。”
孔慎眉頭微皺,固執地說︰“那是因為他們不懂仁義之理,需要通過教育來感化他們。”
秦臻搖了搖頭,無奈地嘆息道︰“需要被教化的人實在太多了,比如匈奴連年侵犯我邊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孔夫子曾說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並非只是一句空話,而是教導我們要將所學付諸實踐,而非紙上談兵。”
孔慎微微皺眉,他再次強調道︰“儒家教化,乃是以仁愛為本,教育民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培養其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這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引導和規範,旨在促進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而匈奴等蠻夷之地,他們的文化與我們截然不同,價值觀亦有差異,若強行用儒家之道去教化他們,恐怕只會適得其反,引起更多的矛盾和沖突。”
秦臻听後,心中不禁冷笑一聲。他深知儒家思想雖博大精深,但在現實中往往難以付諸實踐。尤其是面對那些野蠻無知的匈奴人,單憑儒家的仁義道德說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需要的是更直接、更有效的手段來征服和管理這些地區。
想到這里,秦臻嘴角泛起一絲不屑的笑容,冷冷地回應道︰“先生所言甚是。然而,儒家之道雖然美好,但對于那些未開化的蠻夷而言,或許過于理想化了些。他們並不懂得什麼叫禮義廉恥,只知道弱肉強食、掠奪資源。若不采取強硬措施,如何能讓他們臣服?”
孔慎也覺得自己說錯了話,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氣得臉色鐵青。
喜歡大秦哀歌請大家收藏︰()大秦哀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