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清立在代國的廣袤土地上,凝望著遠方,心中苦苦思索著應對之策。
她深知,若坐等獨孤未明的聯軍來襲,代國必陷危境。
與其這般被動,不如主動出擊,或許能于這亂世之中覓得一線生機,化解代國的重重危機。
林浩的來信宛如一道曙光,為她的思緒指明了方向。
信中提及,天命之人並非拘泥于某一特定形象,而是能夠融合諸多理念、凝聚各方力量的關鍵所在。
這令林婉清茅塞頓開,她明白,尋覓天命之人不可局限于拓跋家族,且此般尋覓不可強求,需順應機緣。
向拓跋什翼健辭行時,她瞧見了這位首領眼中的不舍。
但她亦知曉,自己的決心無人可擋。
拓跋�匆匆趕來,眼中滿是急切與深情,願舍棄一切隨她而去。
林婉清輕輕搖頭,聲音堅定︰“我背負著家族與天下的使命,此刻兒女情長只能深埋心底。”
踏上旅途,她一路向西,來到前秦與前燕的交界地。
這里硝煙彌漫,百姓流離失所,仿若人間煉獄。
前秦的軍隊整齊有序,可部分士兵眼中的殘暴卻無法掩飾。
前燕的殘軍雖奮力抵抗,卻因朝廷腐朽,軍備不足,士兵們饑腸轆轆,裝備破舊。
林婉清心中不忍,憑借林家的醫術與物資,救助著受傷的眾人,不分敵我。
在救助過程中,她結識了年輕謀士張袞。
張袞出身不凡,祖父與父親皆在仕途有所建樹。
他才思敏捷,學富五車,性格敦厚。
林婉清與他交談,發現其對治國之策見解獨到,儒法道三家思想在他口中融會貫通。
林婉清認定,他定能在自己探尋之路上助一臂之力,便邀他同行。
之後,林婉清與張袞繼續向西,前往獨孤未明所在的草原部落——獨孤部落,也被稱為屠各部落,乃是匈奴的一個分支。
獨孤即屠各的不同漢譯,在歷史上被認為是匈奴單于貴族。
他們此去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探查清楚獨孤部落是否全都與姚萇相互勾結,以便能更好地應對可能來自獨孤部落方面對代國的威脅,從而在這亂世中為代國尋得更多的生機與保障。
慕容垂和慕容軒在長安的行動,讓冉操的農家軍內部出現了動搖。
冉操怒火中燒,決定改變策略,拓展農家勢力範圍。
他派遣一部分農家子弟渡江東晉,這些人迅速扎根,在東晉境內建起了總壇的分壇,廣納門徒。
另一部分則潛入前燕,暗中謀劃,企圖顛覆燕國政權,以扭轉局勢。
前燕朝廷听聞冉操來犯,頓時亂成一鍋粥。
慕容楷挺身而出,向慕容㛔襟�